偉大的著作能夠帶給人一生的受益,毛主席在抗日戰爭時期寫下的著作,以其獨到新穎的見解和對中國社會情況一針見血地把握使人欽佩不已,就連蔣介石都曾經讀過“毛著”,那麼,閱讀之後,蔣介石的感受如何?
蔣介石的閱讀偏好
毛主席從小就有讀史書的習慣,而這個習慣也貫穿了他的一生,他的床頭總是放著一部《資治通鑑》,這樣一套大部頭的書,幾乎都被毛主席翻爛了,很多頁都有透明膠帶黏住修補的痕跡。
而蔣介石同樣也對中國的古典書籍十分感興趣,但與毛主席不同的是,他所偏好的是經書。雖說蔣介石讀書不拘一格,政治、軍事、社會等方面都多有涉獵,但是他一生用功最勤的還是傳統的中國經學。
從“論、孟、學、庸”到宋明理學,蔣介石對他們可謂是愛不釋手,“誦讀不輟”。蔣介石和毛主席閱讀上的這些區別,於當時社會情況有著不同的思考,也影響著他們成為兩個完全不同的當權者。
毛主席從史書裡悟出來的,是要與人民群眾時刻聯絡在一起,是研究人。而蔣介石讀經則是琢磨心,玩弄人心,琢磨怎樣才能讓人為我所用。
讀史更重視的是對全域性的謀劃韜略,而蔣介石讀經則是更重視精神修養,他很少涉獵中國歷史,所以與毛主席有著非常大的區別。
這也是為何蔣介石最終選擇的是資產階級革命道路,而毛主席則堅定信仰馬克思主義。
國民黨本質上是一個世俗化的政黨,而當年的中國共產黨卻有著更多理想主義的特徵。雖然蔣介石堅持反共,但他對馬克思主義卻不完全排斥,甚至還會閱讀馬克思和恩格斯還有毛主席的著作。
蔣介石本人對毛主席,恨意有之,敬佩亦有之,他始終不明白國民黨為何屢次失敗,論武器,共產黨完全比不上國民黨,但是總能創造奇蹟。
毛主席和蔣介石治國、治軍的思想有著很大差別,當蔣介石開始讀毛主席的著作時,他終於明白了為何自己籌謀多年依然滿盤皆輸。
蔣介石為何讀毛選
南京失陷之後,日軍從天津大沽口,連戰靜海、唐官屯等數地,直逼山東,而當時的山東省主席兼國民黨第五戰區副司令韓復榘,聽到風聲後未戰先逃,致使山東淪陷。
1938年1月11日,蔣介石藉著召開第一、第五戰區團長以上軍官會議的機會,將韓復榘逮捕,準備殺雞儆猴,通電全國:“今後如再有不奉命令,無故放棄守土,不盡職抗日者,法無二例,決不寬貸!”
本來七七事變之後,第五戰區的司令員之位應該是韓復榘坐,結果蔣介石卻空降李宗仁上任,導致韓復榘對他破口大罵,開始不顧蔣介石的命令,只是一味儲存自己的實力,最終走入絕境。
韓復榘死後,李宗仁用盡辦法收復韓復榘的舊部,著手準備臺兒莊大戰事宜,常與身在武漢的白崇禧副參謀長通話商討戰術。
在此之前,白崇禧還曾和周總理進行過一次會談,周總理和葉劍英向白崇禧表示:“我黨真誠地擁護李宗仁將軍打好臺兒莊戰役,並將給予全力地支援與配合。”
據當時白崇禧的機要秘書謝和賡回憶,那次的會談氣氛融洽而親切,而白崇禧和周總理有著極其相似的一個特點,那就是工作之餘,手不釋卷,在他的辦公室裡,擺的最多的不是什麼珍稀的古玩字畫,玉液美酒,而是書籍。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對於中國共產黨公開發表的任何檔案、書刊,白崇禧都是力求先睹為快的。當年5月,毛主席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做了演講,7月,演講稿整理的文章《論持久戰》便在《解放》第四十三和第四十四期的合刊上發表了。
在《論持久戰》出版之後謝和賡就拿到了兩本,將一本放在了白崇禧的辦公桌上。因為和周總理的這次接觸,使得白崇禧對共產黨的興趣更加濃厚了。
第二天謝和賡去白崇禧辦公室時發現,他已經將書中的一些段落和詞句,非常認真地研讀過一遍,還用紅藍兩色的筆仔細勾畫。
謝和賡的真實身份其實是我黨特工,他當即將自己的那本也勾畫了一遍,交給劉仲榮,迅速呈送給了周總理和葉劍英。
所以,有說法稱白崇禧的《論持久戰》是周總理和葉劍英送給白崇禧,白崇禧看完之後才推薦給蔣介石,這樣的說法是不成立的。
不過,雖說白崇禧《論持久戰》的來源說法有誤,不過蔣介石在讀《論持久戰》確實是白崇禧透露出來的。如果不是白崇禧“口無遮攔”,我們或許很難知道原來一向仇視共黨的蔣介石居然在私下對毛主席的著作如此感興趣。
當時葉劍英和周總理還在和白崇禧進行會談,葉劍英和白崇禧是老熟人了,所以開完會後閒聊了一會兒,白崇禧對葉劍英十分欽佩,與他說話也沒有那麼多顧及,加上他本就對蔣介石沒多少尊重,所以常常和他聊關於蔣介石的一些八卦和生活小事。
一次,白崇禧對葉劍英說,他前段時間去蔣介石住宅的時候,看見蔣介石桌上擺著幾本共產黨的書籍。當時還有許多蔣介石的幕僚也在場,白崇禧只是多看了幾眼,也未開口問他。
誰知蔣介石卻率先提起這件事情,只見他一招手,讓白崇禧坐下,然後對他說:毛的這幾本小書你有沒有看過?
其實那時白崇禧早已讀過《論持久戰》,但他未開口,只是接過了蔣介石遞過來的書端詳了一下,誰知遞過來的赫然是《論持久戰》的單行本。
和他一樣,蔣介石在《論持久戰》這本書裡也做了很多的筆記和勾畫,看得出來在十分認真地研讀自己老對手毛主席的思想結晶。
白崇禧本人對《論持久戰》這本書是一直讚賞有加的,他原以為蔣介石是等他翻完後發表一些高見,但蔣介石卻先開了口:娘西匹的,毛的那些秘書可真是有點本事。
白崇禧知道,雖然蔣介石是對著自己在說這番話,實際上是在訓斥自己的幕僚。但蔣介石有一點卻說錯了,毛主席寫成《論持久戰》可不是他身邊秘書的功勞。
據毛主席當時的警衛員回憶,他在寫《論持久戰》時,兩天沒有閤眼,連飯都顧不上吃,在筆記本旁邊放一塊石頭,寫得手指痠疼了,他便握幾下石頭做做運動,讓手指放鬆下來,接著便繼續寫。
寫到第八天的時候,他甚至頭疼得暈了過去,醫生治療過後建議他好好休養,但毛主席只是擺擺手,說自己就快寫完了。就這樣,毛主席夜以繼日地奮筆疾書,終於寫完這篇五萬字的著作。
蔣介石似乎是越說越來氣,國民黨在與共產黨對峙之時屢屢受挫,本就讓他心中十分窩火,誰知最近又看到毛主席的《論持久戰》講國共關係,將抗戰的策略講得那麼明白透徹,自己的身邊卻只有這一群飯桶,也難怪總是鬥不過毛主席。
蔣介石這會兒也不借與白崇禧對話敲打幕僚了,直接對著他們罵:你們坐洋車穿洋服,吃的是山珍海味,卻連人家一個手指頭都比不上。他姓毛的在延安那個破窯洞裡能寫出這樣的好東西,你們呢?就不能也寫幾本像樣的書讓我也光彩光彩?
在場沒有一個人敢吭聲,白崇禧作壁上觀,反正與他無干,看蔣介石罵人,權當是看個樂子。蔣介石或許是罵累了,端起茶喝了一口,復又長嘆了一口氣,說:你們就是條件太好了,都成了飯桶,哪裡還能做得出大事。
蔣介石這句話看似在說幕僚,其實心中也是對國民黨軍隊的狀況有了反思。他並非不知道國民黨內部的貪汙腐敗,但是國民黨內部就是一個世俗的利益集團,作為領袖,他看重的是個人權力的私慾和家族的榮華富貴。又不想管內部的貪腐,放任其無限制的滋長,又想在這樣一灘爛泥中能夠訓練出好的軍隊,好的將領,無異於痴人說夢。
他在借毛主席的《論持久戰》敲打幕僚,實則這本書也在他的心中敲響了警鐘。蔣介石意識到,對中國的革命,對抗日戰爭,對中國的內部矛盾瞭解得如此透徹的毛主席,或許以後,自己真的有可能敗在他的手下。
但蔣介石從未設想過的是,他背靠帝國主義,手握先進武器和無數錢財卻仍然輸給了他眼中的泥腿子共產黨的原因,居然也是在讀毛主席的著作中找到的。
“非失敗不可”
1949年蔣介石獨吞抗戰勝利果實的野心被徹底摧毀,不得已攜國民黨殘部敗走臺灣。到了臺灣之後,他陷入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思索,明明自己佔盡天時人和,為何還會敗在毛主席的手裡。
那幾年中,蔣介石在臺讀了很多毛主席的著作,在翻到《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書時,他才如醍醐灌頂,終於明白了他和毛主席的差距。
這本書原稿出自1936年12月毛主席在陝北紅軍大學所做的演講。其中仔細闡明瞭“圍剿”和“反圍剿”這兩種中國內在的主要形式,還將中國的革命戰爭做了極其全面的總結。
此時的蔣介石越看這本書越深覺後悔,早在內戰時期他就曾經翻閱過,但是當時前線節節失利,他根本沒有心情去研究對手的想法,全然忘記了打仗時“知己知彼”這一項關鍵。
毛主席在書中寫道:“誰人不知,兩個拳師放對,聰明的拳師往往退讓一步,而蠢人則氣勢洶洶,劈頭就使出全副本領,結果卻往往被退讓者打倒。”
看到這,蔣介石方才如夢初醒。在退守臺灣之後,他曾經在多個場合檢討過國民黨在大陸失敗的原因,他在陽明山“革命實踐研究院”開學演講時稱,在政治上,新的制度還未曾建立,而舊的制度早已崩潰,所以才會形成混亂脫節的現象,以致於整個政治瀕於崩潰。
1950年在演講《國軍失敗的原因及雪恥復國的急務》時又提到,是由於黨務、政治、社會、軍事各種組織都不健全,被共黨的情報人員滲透進來,破壞了組織裡的首腦部分,以致於其他各部也逐漸土崩瓦解。
而讀了毛主席的書之後他才明白,其中導致他們失敗的最為致命的問題就是,他在內戰之初太過於急功近利,實行的“速戰速決”、“全面進攻”的戰略犯了致命錯誤,全域性的戰略都出現了這麼大的問題,到最後自己又怎麼可能取得勝利?
蔣介石痛心疾首地高呼:此真是非失敗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