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吃一隻甜筒
一提到韓國,最先想到的可能是女團、idol和泡菜。然而近幾年的韓國電影逐漸超越了這些泛娛樂化的東西,帶領著韓國走向全世界。
《摩加迪沙》在釜山電影節狂攬6項大獎,之後又提名青龍電影獎,可謂風靡一時。其在韓國上映的一個月內,累計觀影人次300萬,成為今年韓國電影票房中的一匹“黑馬”。目前豆瓣評分8.1,爛番茄新鮮度100%。
看完《摩加迪沙》之後,我終於明白為何這部影片能承接《寄生蟲》成為今年韓國的“衝奧片”了。
我一直對韓國電影持欣賞態度,因為可以在其中看到“赤裸裸”的人,它們甚至把韓國社會一層層“剝”開給人看。
《摩加迪沙》
導演: 柳晟完
編劇: 李基哲 / 柳晟完
主演: 金允石/ 趙寅成/ 許峻豪/ 具教煥/ 金素真
型別: 劇情 / 動作
製片國家/地區: 韓國
語言: 韓語 / 英語
上映日期: 2021-07-28(韓國)
片長: 121分鐘
1991年,在韓國為加入聯合國而疲於奔走之時,索馬利亞首都摩加迪沙爆發了內戰。當地成為一片廢墟,幾乎斷絕了與外界的聯絡,韓國駐當地大使館的職員及其家屬也均陷入槍林彈雨,生死攸關。在這千鈞一髮之時,朝鮮大使館相關人員敲響了韓國使館的門,以尋求幫助。此時,南北的共同目標僅有一個——逃出摩加迪沙 。@豆瓣
無論是奉俊昊導演在《漢江怪物》裡諷刺美帝、諷刺韓國的體制無能;抑或是在《殺人回憶》裡諷刺安全體制和小人物本身性格的矛盾;抑或是在《寄生蟲》裡抨擊的階級矛盾,這些都讓我看到了韓國電影對本土體制和人物本身的雙重諷刺和全面批判。
而柳晟完導演打碎了局限於批判韓國本土體制的框架,將視野放在了世界的背景下去訴說從戰爭中暴露出來的矛盾和人最淳樸的本質。
無論是他在2013年拍的《柏林》還是如今的《摩加迪沙》,都將故事背景融入到“分裂”的主題下。朝韓分裂問題就是橫亙在南北半島長達70年的政治問題。
柳晟完作為“忠武路派”的名導之一,發揮了自己獨有的國際視野。強有力的故事核心加上趙寅成這樣的“長腿歐巴”的加持,讓這部影片叫座又叫好。
在一聲槍響之下,善與惡拉開序幕。
01
三層“戰爭”
這部影片主要講述的是90年代索馬利亞內戰中被孤立的韓、朝大使館的公關人員攜手合作逃生的故事。
韓國和朝鮮兩國的大使們為了讓自己的國家更早贏得在聯合國的位置去與索馬利亞政府商談,只為奪得索馬利亞在聯合國中的一票。令眾人沒想到的是“叛軍”湧進城裡,城內瞬間煙火瀰漫,槍炮聲此起彼伏。故事開始了。
索馬利亞的內戰是第一層“戰爭”,是讓朝韓兩國不得不變成“盟友”的外部催化劑。
顯然,戰爭是殘酷的,“叛軍”根本不會管你是哪國人,擁有什麼特權。
在戰爭下,我們會被脫掉標榜權力的衣裳和帽子,只剩一條生命。所以當朝鮮大使館被襲擊之後,朝鮮大使說了一句:從現在開始,我們的目標是生存。
在緊張和壓抑的氛圍下,我們看到的是橫屍遍野、火光漫射、狗在哀嚎。
就在朝鮮大使館一行人準備尋求中國大使館幫助時,他們被一群叛軍擋住了去路。無奈之下,朝鮮大使只好尋求韓國大使館的幫助。
影片來到了我認為最有趣的一個片段,這也是第二層“戰爭”的含義——朝韓關係。
一牆之隔,一句“救”還是“不救”,決定了朝鮮外交人員、他們的家人和小孩的命運。一邊是逐漸靠近的“叛軍”,一邊是還在猶豫開不開門的韓國大使,導演就是要用如此諷刺且激烈的方式扒開人性。
韓國大使看到孩子們楚楚可憐的臉蛋,最終接納了他們。也許正是在戰爭這個背景之下,才會顯得人的情感彌足珍貴。
朝鮮的泰參贊從進門之後一直懷疑姜參贊,甚至拿反光的東西偷看他的行蹤,最後發現姜參贊正在製作“叛逃證明”,與他大打出手。
這一段是影片中朝韓兩個大使館人員最為激烈的一次衝突。柳晟完導演將“暴力美學”表現得淋漓盡致,剔除了樸贊鬱暴力美學的“重口味”,盡力不做過多的情感渲染,讓人痛不在皮而在肉。
因此,南韓北韓人民固有的偏見構成了影片第二層“戰爭”的含義。
第三層“戰爭”,我想是每個人內心的“人性”戰爭。其實影片中每個人都有過自我掙扎和矛盾。
比如說朝鮮人剛進門的時候,樓上站著的韓國人就開始嘀咕:聽說朝鮮人可以徒手殺人,就連朝鮮的孩子都是經過特殊訓練的。
韓國大使在答應接納朝鮮外交人員之後的第二天,也後悔做出這樣的決定,“當天晚上就不該放他們進來。”
朝鮮大使和其他朝鮮外交人員坐在飯桌上遲遲不動筷子,還是韓國大使主動交換了碗,他們才安心吃下。這種對他人本能的“排斥性”和“不信任”是每個人內心的戰爭。
導演用一種冷靜剋制的鏡頭語言,將外部環境的索馬利亞內戰縮小到朝韓兩國的糾葛再到人性深處善與惡的戰爭。這三層“戰中戰”促使這部影片有了獨特的結構和韻味。
02
悲憫視角
體制內沒有贏家,戰爭中沒有勝者。
影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對於索馬利亞孩子們的描繪。他們本應是在享受快樂的年紀,卻拿起了槍支肆無忌憚地對著活生生的人。
當一群孩子拿著槍對著朝鮮孩子們的時候,朝鮮孩子們假裝被擊中倒地,大人們也紛紛“效仿”,最後他們朝天開完槍之後滿足地離開。
我驚訝於這些孩子們的“自豪感”竟然來源於戰爭中凌駕於他人之上、掌控他人命運的“快感”。
我們的童年有遊戲,而他們的童年有的只是暴力“遊戲”,這是一種不需要任何書本就能學會的遊戲。而這恰恰是這個電影最可怕的地方。
如果一個國家的孩子失去了純真與嚮往和平的信仰,那將是怎樣的人間地獄?
能夠停止戰爭的只有人道主義和對生命的尊重。
柳晟完導演以一種悲憫的視角描繪了戰爭給人帶來的影響。影片使用大量的對比蒙太奇和手持拍攝去描繪摩加迪沙的孩子們與朝鮮孩子們的命運參差。
顯然,戰爭還是和平,決定了孩子們的成長環境和國家的未來。
03
故事核心
分裂的是意識形態,統一的是人性。
在整部影片中,有很多細節都在表明兩個國家在完全對立的意識形態下,雙方的偏見逐漸消解以及人性顯露出來的善良與包容。
當南韓北韓外交人員們共進晚餐時,韓國大使韓信成將菜往朝鮮大使林永洙那放,林永洙的妻子幫助韓信成妻子將菜葉分開。放在平常,這種舉動完全不可能發生。
而導演就是要把這樣的對立面放在一起,讓他們共處一室,觀察他們的情感變化。也許這是同民族、同語言才會有的“同根生”情感。
這一刻,好像分裂的意識形態統一為了人類共有的情感基礎——愛。
“如果要告別,就在這裡做吧。下了飛機,我們就裝作互不認識吧。”
這是韓信成在兩國外交人員要分別時說的話。這句話傳達出更多的是一種擁有共同“逃生”經歷之後惺惺相惜的感覺。然而不同的政治背景讓他們最終成了一起出生入死的“陌生人”。
汽車一輛向左,一輛向右,從此分道揚鑣。
大家都不敢朝對方看,但我們從演員們臉上剋制的表情和神態深知這一刻的情感多麼珍貴。
影片不劃分絕對意義的好人與壞人,全面塑造了立體人格,人物極少“主角光環”附體,不開掛、不賦予人物“神性”,讓他們徹底迴歸人性。這也是這部電影壓抑感的來源之一。
一個沒有眼神的背影,將即將發洩的情感及時卡斷,讓這部影片溫情中存有理性。
我想這也是這部影片為什麼會成功的原因吧。
近些年的韓國現實主義電影層出不窮,《摩加迪沙》無疑是一部將體制和政治問題抒發得如此“直觀”的電影之一,這種主題和核心超越了面板、國別、語言甚至意識形態,達到了全人類共有的情感共鳴。
在《摩加迪沙》中,我看到的不是“人物”,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這也是近幾年韓國電影中最大的特徵——以宏大的歷史背景襯托人的微小,人在逆境中展現出了最偉大的本質。
我相信,和平是人類最大的期盼。
今日話題
近期最愛的韓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