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國是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姬姓,周武王的弟弟康叔的封國。先後建都於朝歌、楚丘、帝丘、野王,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河南省北部。
周朝建立後,周公旦讓紂王的兒子武庚繼續管理商朝遺民,並派自己的兩個弟弟管叔和蔡叔在周圍建國,用來監督武庚,後來,周公攝政,管叔和蔡叔很不滿意,在武庚的挑唆和周圍幾個小國聯合起來,反叛周朝,史稱“三監之亂”,公元前1063年周公旦興師平叛,很快就把幾個小國打的落花流水,殺死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將邶、鄘、衛三監之地及殷餘發劃給衛國,封自己同母的弟弟康叔為衛國國君,建都朝歌。在周朝初期,衛康叔遵守周公教誨,“啟以商政,疆以周索”,利用商人政治來貫徹周法,治理得很成功。衛國成為護衛周朝的重要支柱,康叔也被提拔到宗周王室任司寇。
衛康叔死後,國君的位子一直傳到衛懿公(公元前669年繼位),他是一位虔誠的動物保護人士,尤其喜好養鶴,甚至讓鶴乘軒、做官、享受俸祿,國人十分氣憤。衛懿公繼位後的第九年,北方的狄人攻打衛國,衛懿公要出兵抵抗,這時國人說:“為什麼不派鶴去打仗呢,鶴才是真正享有俸祿的啊”,然後紛紛逃命,驕奢淫逸的懿公也不是孬種,自己帶領內侍去和狄拚命,最終兵敗被殺。這就是歷史上“乘軒使鶴”的笑話。
衛國僅剩的五千遺民在宋國、鄭國等國的資助下,先是寄居在曹國(今山東定陶)。後來,齊桓公趕跑了狄人,並於公元前659年幫助衛國人在楚丘(今河南滑縣)重新建國。公元前629年,為避狄人再次侵擾,遷都於帝丘(今河南濮陽),經百年休養生息,衛文公時,國力恢復經濟始現繁榮。公元前209年,衛君角被秦二世廢為庶人,衛國滅亡,成為周諸侯國中最後一個被秦滅亡的國家。
衛國為什麼能夠存在這麼久,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衛國盛產人才。所謂“燕趙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衛地自古多君子”,衛國和以色列非常相似,都是一個小國家,都有過亡國流浪和復國的歷史,以色列出過很多頂尖人才,衛國也是這樣一個國家,為戰國時期的很多諸侯國輸出源源不斷的有識之士。
但是,這個小國家留不住人才,歷史上很多鼎鼎大名的人物,只因衛國內部沒有施展的舞臺,他們只得轉投它邦。
比如,商鞅就是衛國人,流浪到到秦國後,在秦孝公的支援下推行變法,使秦國實力大增,為滅六國、一統天下奠定了基礎。
吳起也是衛國人,不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更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軍事家,卻只能跑到吳國、楚國施展才華。
呂不韋,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商人,其傑出的經商能力和政治能力都是在晉國和秦國展現出來的。
另外,荊軻、聶政、李悝等人均成名於他國。
衛國立國七百多年,人才輩出,卻沒有留住一個有用的人才,如果衛國有合適的政策和環境,留住並使用這些人才,誰能掃平六國、統一天下不是未知數呢,可惜,數千年過去了,留下來的只有化為廢墟的衛國故城。
衛國故城位於淇縣縣城四周,是第二道朝歌城(紂王城)的城垣上段。城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2250米,東西寬1650米。城牆寬70米,城內面積約420萬平方米。地面現存城牆有四段.即西城牆三段,北城牆一段,殘高1.5~3.6米,板築而成,夯層清晰。
在故城的東面有兩個作坊遺址:一個是冶鐵作坊,約9萬平方米,發現有冶鐵殘爐、木炭、熔渣、範板和殘鼓風管等。另一個是制骨作坊,約2.4萬平方米,發現有牛、豬等各種骨骼,上面的鋸痕清晰,有的已變為化石。
2006年,衛國故城被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