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明朝出現了很多喜歡怠政的奇葩皇帝,比如嘉靖和萬曆,居然出現了長達二十多年不上朝的情況,究其原因,一個是痴迷於道家玄學,渴望長生不老;一個是同文官集團鬥得心灰意冷。
但除此以外,還有一個更加表面的原因存在,那就是明朝的朝會制度太過於繁瑣了,這無疑就助力皇帝們的怠政情況。
那麼問題來了,明朝的朝會制度真的有那麼繁瑣嗎?
在明代,朝會主要分為以下三種,一為大朝;二為朔望朝;三為常朝。所謂的大朝就是指在每年的正旦、冬至和萬壽等重大節日所舉。
辦的朝會,在這麼一個朝會中,文武百官都會上表祝賀,周邊的藩屬國也會派使者前來意思一下。
朔望朝就是在每月的初一或者十五,百官會進行公服行禮;
而所謂的常朝,按照字面的意思來講,就是最為常見的朝會,通常分為早朝和晚朝,但通常情況下,晚朝是廢棄不用的,所以常朝也僅只早朝而已。
在明朝開國之初,朱元璋對於朝會極為重視,也為此制定了大量繁瑣的禮儀,其繁瑣程度已達當時歷史的最高峰。
以朱元璋為例,他本人經常雞鳴而起、昧爽而朝,這也就要求百官需要在星月未散的時候,起身出發趕往皇城。
每天百官都要從紫禁城午門附近的左、右兩掖門進入,文官走左邊,武官走右邊。依次進入皇城之後,需要先在金水橋南的旁邊依品級序立,等到鳴鞭一響再依次過橋,來到御道的左右兩側相向立候,同樣的文官需要立在左邊,武官需要立在右邊。
等到皇帝安穩入座後,再一次鳴鞭,分列左右的文武百官再齊刷刷地走進御道後,便進行排班。
此時,文官需要朝北向西方向,武官需要朝北向東方向,行一拜三叩頭之禮。
禮畢後,方才可以進入每日早朝最為關鍵的環節——奏事!
文武百官在奏事之前,需要先齊刷刷預咳一聲,然後再從最末位開始,行至御前跪事,奏事完畢後再復位。
如果在奏事的過程中,有官員禮節不當,可以由御史、序班進行彈劾,如果沒有的話,則可以一躬而退。
所有官員奏事完畢後,會再響一次鳴鞭,等到皇帝本人退出後,百官才可以依次退出,各回各的衙門,由此一次早朝方才結束。
綜上,如此繁瑣的朝會禮儀制度,其實對於百官和皇帝雙方來說都是一種折磨,這些禮儀太過於繁瑣,空有形式而無實際意義,百官覺得煩,皇帝本人也覺得煩,但畢竟是祖宗之法,又不好更改。
這種繁瑣的形式無疑加重了明朝皇帝的怠政心理,使得他們個個都更加傾向於深居內宮,不理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