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太康年間(公元280-289年)汲郡(今河南衛輝)一帶發生了一件怪事:先是盜墓賊挖到了一座500多年前的古墓,沒隔幾天官府也聞訊前來探寶。官府眼中的寶貝和平民百姓眼中的還不太一樣:官府找的不是隨墓主人下葬的金銀珠寶,而是一捆一捆的竹簡。官府的人從墓裡搬出了裝滿數十車的竹簡。晉武帝司馬炎命中書監荀勖、中書令和嶠整理這批竹簡。要釋都這些幾百年前的古文字並非易事,加之部分竹簡在歷經幾百年後已然損壞,所以整理工作進行得並不順利。
經過多年整理之後人們終於從這些竹簡殘片中整理出先秦古書約10餘種共75篇。這其中最重要的當屬魏國史書《竹書紀年》和《穆天子傳》:前者對《史記》內容做了大量顛覆性的補充;後者描述了一個任性遠遊、與西王母飲酒唱和、樂而忘返的周穆王形象。其實《穆天子傳》說白了就是周穆王的旅行日誌,因此它最初被編校時的名字是《周王遊行》。中國歷史上以旅遊出名的古人並不少見:兩晉時期發明了登山鞋的謝靈運、明代窮遊30年寫了60萬字遊記的徐霞客……
不過周穆王堪稱是3000多年前的中國自駕遊第一人。周穆王的故事極富傳奇色彩:傳說周穆王直到50歲才繼承王位,可他竟在位五十五年活了105歲。周穆王繼位後在內政上主要乾了兩件事情:一是重用人才;二是明確法紀。周穆王任命伯臩作為太僕正統領群官。周穆王告誡他要監督君王增修道德,慎重挑選賢良正直的官員,不要任用阿諛奉承的人。此外周穆王還重用祭公謀父、呂侯等賢才穩定了國內朝政。周穆王讓呂侯擔任司寇負責國內的刑罰。呂侯制定了在當時來說極為詳盡的法律條文《呂刑》。
《呂刑》制定有墨、劓、臏、宮、大辟等五種刑法,各種細則多達3000條。《呂刑》是中國歷史上有史料明確記載的第一部法典。《呂刑》的制定實際上標誌著周王朝統治模式的轉型:在此之前周王朝更多是透過禮樂道德治國,《呂刑》的頒佈實際上標誌著從“以德治國”向“以法治國”轉型。這當然不是說在《呂刑》頒佈之前就沒有法治,也不是說《呂刑》頒佈以後就再無德治。《呂刑》是中國歷史上有史料明確記載的第一部成文法典,然而這部法典實際上是將以前零星的習慣法整理成為系統的成文法。
在《呂刑》頒佈以前周王朝同樣也是有法治的,只不過當時更強調透過禮儀道德教化民眾。《呂刑》頒佈以後周王朝也並沒完全拋棄禮樂制度,只不過開始使用強制性的刑法與禮樂制度配套結合。周穆王透過禮樂的教化作用和刑法的威懾作用穩定了國內秩序以後就開始組織軍隊對周圍不聽話的部落進行多次討伐。周穆王在征伐四方之餘還駕著八駿車橫跨3萬里耗時近兩年前往崑崙山約會西王母。周穆王可謂是中國自駕遊第一人,而他的旅行經歷也給中華文明留下了一段瑰麗的傳說。
據《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帶著大批人馬、禮物奔赴的第一個目的地是河宗氏轄地——今內蒙古河套地區。周穆王此行的路線經學者考證應當是:從成周(今河南洛陽)出發沿著太行山西側渡黃河、越磐石(今山西平定),然後沿著滹沱河北岸一路西行。在這一過程中周穆王率軍與犬戎部族打了一仗,然後再透過現在的雁門關一帶到達河宗部落居住的地方。周穆王一行在當地受到了熱情的招待:當地人向他們獻上了12匹駿馬、10張豹皮。周穆王在這裡休整了幾天後帶著禮物又上路了。
周穆王在河宗氏首領伯夭的引導下開始了神奇的西遊行。一路上他和很多以前聞所未聞的部落打交道,見識了各種各樣以前從未見過的植物、動物、奇觀。在集齊馬牛羊、乳酪、玉石等各式禮物後周穆王終於來到與中原相隔一萬多里的西王母之邦。相傳周穆王與西王母在瑤池之上宴飲唱和:西王母首先對周穆王不顧路途遙遠前來訪問友邦的行為表達了謝意,同時還表示希望周穆王今後能常來看看;周穆王則答應將在三年後再次來訪。周穆王與西王母分別後繼續向西北曠野行進。
周穆王一路上搜羅到的獸皮禽羽、貝帶硃砂、彩色寶石等寶貝不計其數。《穆天子傳》中說周穆王此行往返一共走了35000裡。35000裡如果按現在的一里來算約有15000公里。如果周穆王真走了這麼遠,那麼他很可能最遠已跨越中國西北到中亞的大草原抵達了歐洲。問題是以西周時代的國力和交通條件能支援周穆王的大隊人馬如此奔波嗎?因此後來出現了一種觀點:周穆王說的裡是周代的“小裡”(一里約等於77米)。這樣周穆王所走的35000裡換算成現在的里程大約是2700公里,那麼他最遠也就是在甘肅一帶自駕了一圈。
無論如何可以確定的是周穆王的行程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算是走得最遠的人了。據《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回程穿越沙漠時因為沒水喝差點渴死。還好隨行人員中有人刺傷馬脖子後取了一些馬血給周穆王喝才救了他一命。周穆王在史書的記載中有很多優點:充滿智慧、不好女色、威懾四方......後世對他唯一的詬病就是喜歡撇下大臣帶著駿馬豪車去全國各地玩自駕遊。在《列子》、《左傳》中都對這點提出了委婉的批評。周穆王這個旅遊控不去富庶繁華的地方玩,而是專門去草原、沙漠、森林地帶玩自駕遊。
從《穆天子傳》的記載可以看出周穆王的旅行有時是需要冒生命危險的。那麼究竟是什麼驅使周穆王一直堅持下來的呢?其實周穆王的旅行不僅滿足了自己領略大好風光的需求,而且事實上他的旅行一直與各種軍事、外交活動是相配套的。周穆王在遠行前曾與威脅周朝西北邊疆的犬戎部族多次交鋒。周穆王的本意是想趁機消除犬戎的威脅,可最終他在與犬戎的戰爭中只得到四條白狼、四頭白鹿。勞民傷財打了一仗卻沒實現既定的戰略意圖,所以後世對周穆王征討犬戎的戰爭多持負面評價。
由於沒能實現徹底消除犬戎隱患的既定戰略意圖,所以周穆王索性御駕親征上前線和犬戎人作戰。可犬戎是一個來無影去無蹤的遊牧民族,所以周穆王只能在茫茫草原、沙漠中不斷尋找犬戎人的蹤跡。周穆王在尋找犬戎人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以前從未打過交道的部族,因此萌生了想要出去看看這個廣闊世界的念頭。周穆王的遠遊並非只是單純的遊玩,實際上他是想借此擴大周王朝的“國際影響力”。周穆王希望能在遠遊的過程中發現更多以前周朝人所不知道的部族。
如果這些部族能成為自己對付犬戎人的盟友自然最好不過。即使這些部族不願和自己聯手對付犬戎,那麼至少也能使周王朝的聲威對這些部族形成影響。這和後來漢武帝派遣張騫通使西域其實是一樣的動機。只不過漢武帝是派張騫出使,而周穆王似乎更熱衷於玩自駕。周穆王在西行路上如願以償發現了很多以前所不知道的部族。周穆王和其中一些部族打過仗,但更多的時候還是透過貿易、外交等手段進行友好交流。周穆王和很多部族的首領一起吃飯、喝酒、聽音樂。
周穆王其實是透過這些娛樂活動在無形中完成了擴張周王朝“國際影響力”的外交活動。一些部族甚至邀請周穆王今後多多造訪,而周穆王也答應將在若干年後再次來訪。過去我們的傳統史書把中原地區與新疆地區乃至新疆以西的中亞、西亞、歐洲等地的交往追溯到張騫通使西域,然而隨著對《穆天子傳》研究的深入以及近年來的考古發現證實周穆王當年很有可能就到達過如今的新疆以及中亞地區。周穆王的這一旅途給後人留下了極大的想象空間。後世無數文人都寫過、畫過、想象過周穆王的這次傳奇之旅。
旅遊只是周穆王的興趣愛好,而不是周穆王畢生追求的夢想。周穆王的目標並不僅僅只是探索世界,而是希望把周王朝的聲威傳播到以前未知的世界。周穆王在西行的旅途中不僅收集了各種奇珍異寶,更為重要的是與西方眾多部族建立了睦鄰友好關係。就在周穆王打算進一步探索西方更廣闊的未知世界時周王朝東部的一場變故迫使他不得不終結了自己的西行之旅:正當周穆王在西方探索未知世界時位於周王朝東南方的徐國扯旗造反了。周穆王的司機造父趕緊駕駛著日行千里的寶馬帶著周穆王趕回去平叛。
這時徐國的國君徐偃王據說是當年輔佐大禹治水的功臣伯益的後代。據晉代張華《博物志》援引《徐偃王志》記載:徐偃王的生母本是徐國宮女。有一天這個宮女生下了一枚蛋。當時的徐國國君認為不吉利就命人把蛋扔到河邊,卻被一隻名為“鵠蒼”的神犬撿回了家。“鵠蒼”的主人是一位孤寡老婦。蛋在老婦人的悉心照料下竟孵化出一名男嬰。後來國君聽說這一奇聞以後就把這個小男孩接入宮中收養。小孩長大後成為了徐國的國君,後來江淮一帶的小諸侯國紛紛臣服於徐國的這位國君。
隨著徐國的實力日漸強大起來以後也開始學著周王室一樣稱王了。徐偃王的身世傳聞看似無稽之談,不過這種卵生神話卻廣泛流傳於東夷民族中。這主要是因為當時東方民族普遍以神鳥作為圖騰崇拜。早在西周初建時活躍在路東南的徐國就是興兵反周的中堅力量、東夷集團的主力軍。周公東征後徐國時服時叛並常與魯國發生摩擦。徐國在與魯國幾番較量之後向南遷徙到今天皖東北、蘇西北的淮河兩岸一帶定居。到了徐偃王在位時期他聯合周邊諸侯國對周王朝發動了一次強勢攻擊。
當時徐偃王從淮河一直打到了黃河邊上,從而對周朝的東都洛邑構成了威脅。有多篇青銅器銘文都記載了當時雙方的激烈交鋒。周穆王伐徐的戰役歷時3年:周穆王除了動用王室直屬的兵力以外還徵調各諸侯國的部隊投入前線。在如今河南葉縣的一次戰鬥中周人一次性俘敵100人、繳獲兵器135件、救回被徐國俘獲的周朝百姓114人。最終戰爭以周王朝的勝利、徐偃王的失敗告終。經此一役後周王朝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大體穩定下來。周穆王效仿前賢在塗山大會諸侯以宣示周天子的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