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1940年,在日軍和反動派的雙重封鎖下,延安出現了物資供給困難的局面,為了打破敵人的封鎖,黨中央毛主席提出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口號。經過研究,組織上決定派王震率領359旅前往南泥灣,開展大生產運動。
在王震等將領的帶領下,八路軍戰士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披荊斬棘,風餐露宿,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僅用了兩年時間,就開墾荒地10萬畝,每年產糧1.2萬擔,解決了部隊溫飽問題。
他們還利用農閒發展養殖業,飼養豬、羊、雞鴨,真正實現了自給自足,將曾經的不毛之地,建設成為了“陝北的好江南”。
王震等人在南泥灣
1943年10月26日,毛主席在周總理、朱老總等人的陪同下,來到了南泥灣視察。在五天的時間裡,毛主席走遍了南泥灣,查看了農田、房屋等基礎設施建設,參觀了部隊的日常訓練,對於王震和359旅所取得的成績,毛主席給予了高度評價。
毛主席鼓勵大家說:“敵人想封鎖我們,那我們就自力更生,現在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困難只是暫時的,只要大家齊心協力,共產黨八路軍能夠克服一切困難。”
聽了主席的話,王震等359旅領導備受鼓舞,當場表示:明年要將南泥灣的耕地面積再擴大一倍,不僅要實現自給自足,還要“耕二餘一”,給延安交公糧!
10月30日,毛主席等人在回延安的路上,應王震的要求,順道參觀了位於陶寶峪的359旅炮兵團。中午,王震命令炊事班用自產的食材,準備了一頓豐盛的午餐,為毛主席等首長送行。其中主菜是兩隻南泥灣自產的燒雞,是廚師用山上特產的香草精心燒製而成,兩隻燒雞顏色金黃,外焦裡嫩,讓人垂涎欲滴。
上桌之後,毛主席指著燒雞問道:“359旅的戰士們都能吃到雞肉嗎?八路軍講究官兵平等,如果戰士們吃不到雞肉,那我們也不能吃!”
聽了主席的話,王震很感動,連忙彙報說:“359旅進駐南泥灣兩年多,從最開始的風餐露宿,到如今的自給自足,官兵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部隊有專門的的農場,養殖豬羊雞鴨等動物,以保證部隊官兵能夠吃上肉。”
“現在全軍上下規定,每月吃一次雞肉和羊肉,人均是半斤的量,每週吃兩次豬肉,人均是二兩的標準!”
聽了王震的彙報,主席高興地點了點頭,說道:“只有戰士們能夠吃上肉,我們才有資格嘗一嘗南泥灣特產的燒雞!”之後,在王震的陪同下,毛主席等首長美美地吃了一頓豐盛的飯菜。
飯後,毛主席看著桌上的雞骨頭,覺得扔了怪可惜的,便悄悄地裝進了上衣的口袋中。沒想到這個小舉動被王震看到了,他詢問主席為何將雞骨頭裝進口袋,毛主席笑著說:“雖然現在條件好了些,但我們仍要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這雞骨頭我帶回延安,還可以熬兩回雞湯喝,扔了豈不是可惜!”
毛主席的節儉讓在場的人都很感動,時任炮兵團教導營營長的宋承志見主席只裝了雞骨頭,卻沒裝盤中剩下的半隻燒雞,便主動拿起燒雞裝進了主席的口袋。這一幕恰好被隨行人員用相機拍了下來,從照片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毛主席鼓鼓的上衣口袋。
從那之後,毛主席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精神就在南泥灣傳了開來,為此大家還給南泥灣的燒雞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口袋燒雞。
縱觀毛主席的一生,他始終堅持著艱苦樸素的生活習慣,尤其是在吃穿方面更是節儉,他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即便是新中國成立後,他仍然穿帶補丁的襪子、毛衣,除了表面事關國家和職務形象的衣服,他很少添置新衣服。
在吃飯上,毛主席身為國家元首,從不搞特殊,一日三餐就是普通的家常便飯,只要有辣椒,偶爾能吃上一頓紅燒肉他就很滿足了。有時工作到深夜,為了不打擾廚師休息,餓了他就讓警衛員或秘書烤點白薯、土豆充飢。
1960年,新中國遭遇了嚴重的自然災害,全國上下出現了物資緊缺的情況,為了減輕國家的負擔,毛主席以身作則,定下了三不準則:不吃肉、不吃蛋、吃糧不超定量。在長達7個多月的時間裡,毛主席沒吃過一口肉,就連他最愛的紅燒肉也一次沒讓廚房做過。
由於長時間的營養不良,加上繁重的工作,毛主席患上了浮腫,醫生建議他吃些營養的肉蛋,遭到了他的拒絕。他說:“我不吃豬肉和雞了,豬肉和雞要出口換機器。我看有米飯,有青菜,有鹽有油,就可以了。”
新中國成立後,黨內的一些官員、將領開始過起了享樂的生活,為此毛主席多次在不同的場合教導大家要堅持艱苦樸素的作風,保持節儉的生活習慣,只有這樣才能和人民站在統一戰線,得到群眾的支援。一粥一飯,都是勞動人民用血汗換來的,浪費了,就白白丟了人民的勞動果實和自己手裡的財富,是無知的,是可恥的。
這才是真正的人民的公僕,人民的領袖!他無時無刻不在為人民服務,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著想。他是中華民族的英雄,是照亮新中國的劃時代的偉大人物。
當下,我們仍應該發揚毛主席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抵制社會上奢靡享樂、鋪張浪費的不正之風。只有這樣,我們的民族才有希望,我們的國家才能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