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拔優秀之才為國重用是自古至今不論哪朝哪代哪國都必經的治國之道,作為中國古代史上選拔才士的考學制度,科舉制自隋朝開創以來,經過歷朝的不斷完善,存在了千餘年。
有無數學子為了有朝一日能出人頭地都為此付出著無限的精力和時間,這種勵志小故事也是不勝列舉。
今天的小故事,並不是要帶大家回顧那些歷史上的學子是多麼多麼的苦讀、好學,而是想給大家分享一個用當今最潮流的話來講就是“乾飯人”考生。
他就是李蟠。
李蟠其人
先來一起認識一下這位清朝年間的傳奇科舉考生吧。據相關史料記載,李蟠家的祖籍是在河北一帶,大約在元末年間,其祖上遷到了今江蘇徐州一帶。
李蟠字仙李,字根庵,號萊溪,自小就是個能吃能睡的身形略顯寬厚的小胖子,但是他的家境並不富裕,就是個當時與普羅大眾一般的農民家庭。
李蟠也和許多普通人一樣,自小就身負著父母的期望,一心致學科考。但是他又和別人家的小孩子不太一樣,因為他食量是要比他們大一些的,所以每天坐在書案前學習的準備工作是要先大大的飽餐一頓。
但是以他家裡的經濟條件也吃不上什麼大補的餐食,他倒也從不抱怨挑剔,只是簡單地粗茶淡飯,只要能吃飽也就十分的心滿意足。由標題可知,他後來成為了康熙皇帝欽點的狀元,但這也並不是因為他有過人的才智。
畢竟這世間還是普通人居多嘛,可以說,他的成功,完完全全就是因為一個字“勤”,勤能補拙,熟能生巧,是所有致學人都懂但不一定都能做到的看似簡單的技巧,但李蟠堅持著。
多年寒窗,日積月累,在外人看來身體有些笨拙的憨憨李蟠終於是帶著父母給他準備的乾糧上京趕考去了。
參加科考的是李蟠
古代的科考不僅備考期長,並且考試時間也很長,這要求考生們不僅需要攜帶滿腹的知識上考場,還需要練就一番“耐力”。
因為啊,古代科考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他們都會設定在當朝國都的貢院裡舉行。其實考試環境可以說是十分艱苦的。
這貢院之中有給考生設定專門的單間,但是條件十分的樸素簡陋。每個單間僅能容納一人。當考官宣佈考試開始後,考生入場,並拉下面前的擋板,開始做答,這其實就相當於在一個狹小的四處空壁的環境裡面壁一樣,除了低頭的考卷,抬頭都是一片蒼涼,憋屈的很。
而且考試時間並不是和現在一般的大型選拔考試一樣,最多三個小時差不多結束。古代科考的考試時間特別的長,按規定來說基本是要連考三場,而每一場考試就要考三天。
也就是說,考生在自己的小單間裡,不僅要埋頭苦寫,還要待將近十多天。這就涉及了一些人的日常飲食和生理需求的問題,所以說赴京趕考是需要帶乾糧的。
但是有食物吸收,就也會涉及排洩的問題,單間裡倒是有個小桶,可以進行小解。但如果涉及“大規模輸出”的話,可以向主考官示意如廁,主考官會帶考生前去,但你的試卷上也會被坐上此考生考試期間去過廁所的標記。
因為在古人看來,在考試期間進行方便,是對古人的大不敬。
當螢幕前的讀者將科考制度敘述到這裡的時候,腦海中都是慢慢的畫面感了,可想而知古代人考一場試下來確實考的是學識外加耐力啊!
前篇提到,李蟠這個人平日裡胃口就比一般人要大,大家都為了在考試期間節省時間選擇少帶乾糧,但是李蟠卻在考試當天一口氣在包裹裡塞了36個饅頭。當他參加殿試前,主考官對他進行隨身物品檢查,發現他竟然帶了這麼多饅頭也很是驚訝,但也沒有什麼明文規定考生不可攜帶大量的乾糧,所以也便將他放行了。
但由此,李蟠這位攜帶了36個饅頭的考生也是被當時的主考官都知道了。
康熙欽點的丁丑科狀元
落座後,李蟠便開始提筆認真答卷,但是他有一個答題的弱點,倒也可以理解他想要將自己奮鬥十餘載的知識全部盡數托出在這張考卷之上,所以在思考問題方面極其的全面,所以答題進度就相比其他考生慢了許多。
但更要命的是,他的寫字速度還十分的慢,所以當場考試進行的日落黃昏之際,別的考生都已經寫完交卷走人了以後。李蟠的答題仍在進行中。
考官見考場之上只留他一人還在作答,便前來催促他的進度,李蟠抬頭對考官進行好一番央求,考官才讓他抓緊時間趕快答完。
此時,結束了一天的奏摺批閱之後,康熙皇帝決定前往應試現場視察考生情況,可當他看到考場之上僅有一人上位完成時,不僅懷疑是主考官給他“開後門”延長考試時間。
但是當康熙走進李蟠觀閱他的試卷之後,發現李蟠的卷面不僅極為工整、字跡有力,最重要的就是他的答題字字扣題卻又能引經據典,對大清朝各方各面的發展與治理都列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這讓康熙帝十分的滿意。
當幾日之後李蟠的最終試卷呈現在康熙面前之時,康熙更是大為讚賞這個文韜奇才,當即欽點李蟠為那一年的新科狀元。這時,負責呈送試卷的官員還提及了李蟠考試當日竟攜帶了36個白麵饅頭的情況,康熙更是龍顏大悅,笑稱李蟠為“餑餑狀元”
高中狀元之後,李蟠開始入朝做官。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李蟠奉命任順天鄉試的主考官,但確因由考生意圖徇私舞弊,李蟠堅守道義不予循私情而被有心之人惡意誹謗,面對指控,李蟠並沒有為自己過多的辯解,而是任由發落,最終被貶到瀋陽。
在仕途闖蕩的幾年之中,李蟠深感官場的混亂亂象絕不是能憑其一己之力所能治理掃清的,所以他一直都不願與任何人為伍,最終是再也無意仕途,遂歸鄉養老。
雖然後來在康熙南巡念及李蟠之際,還是有啟用李蟠之意,但李蟠早已一心求安寧,不願再入官場混沌,康熙也沒再力勸,放其自由。
此後,李蟠便一心在鄉閉門致學,雍正六年,這位“餑餑狀元”以74歲高齡長眠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