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談古代文化,天文曆法的時候,言必稱羅馬,言必稱希臘。
比如下面這一段描述,大家看看如何?
來自古希臘的大神
來自米利都的泰勒斯,希臘語:Θαλής,Thalês,英語:Thales,約公元前624年-公元前546年,又譯為泰利斯,生活在公元前7世紀到6世紀。
泰勒斯,被譽為西方哲學的第一人,也是著名的米利都學派的創始人。同時,他也是第一個研究天文學的人,第一個成功地預言日食並確定冬至和夏至的人。
看到百科詞條上,一大堆頭銜,指定來頭不小。
泰勒斯,是古希臘時期的思想家、科學家、哲學家,出生於愛奧尼亞的米利都城,建立了古希臘最早的哲學學派,是希臘最早的哲學學派——米利都學派(也稱愛奧尼亞學派)的創始人。古希臘七賢之一,西方思想史上第一個有記載有名字留下來的思想家,被稱為“科學和哲學之祖”。泰勒斯是古希臘及西方第一個自然科學家和哲學家。泰勒斯的學生有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等。
他是第一個提出“世界的本原是什麼?”並開啟了哲學史的“本體論轉向”的哲學家,被後人稱為“希臘七賢之一”和“哲學和科學的始祖”,是學界公認的“西方哲學史第一人”。西方哲學之父,泰勒斯的思想影響了赫拉克利特等哲學家。
研究中國古代曆法的人,肯定不會覺得中國人古代就不懂得確定冬至和夏至了。
二至二分
二分二至在《左傳·昭公二十一年》有記載:“二至二分,日有食之,不為災。”杜預注:“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文獻記載二至二分最早的是《書·堯典》,其中二至名為日永、日短,二分名為日中、宵中。一說殷墟甲骨文有關於“至”之記載。
詞語分解:
二至的解釋 指冬至和夏至。《左傳·昭公二十一年》:“二至、二分,日有食之,不為災。” 杜預 注:“二至,冬至、夏至。” 晉 葛洪 《抱朴子·博喻》:“ 威 施 之艷,粉黛無以加;二至之氣,吹噓不能增。” 清
二分的解釋 .春分和秋分。《左傳·昭公二十一年》:“二至、二分,日有食之,不為災。” 杜預 注:“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文選·左思<魏都賦>》:“闡鉤繩之筌緒,承二分之正要。” 李善 注:“二分
按照這個記載,在夏朝之前,就懂得確定二至了,而且二至二分是可以同時確認的。
泰勒斯大致和周公所處的時代相同。
大衛王建國和周朝建立的時間大致相同,這都在泰勒斯所處的時代三百年之前,而夏朝建立之初和亞伯拉罕所處的時代大致相同,在泰勒斯所處時代的1300多年以前。
在亞伯拉罕所處的蘇美爾王朝後期,和摩西所處的古埃及時期,那個時候的天文曆法是很發達的。
第一個確定二至這種事情,都是需要長期的天文觀察。
當馬其頓方陣遇見秦軍
我們今天要繼續講講亞歷山大所處的時代。
網遊熱血圈和兵法愛好者,流傳著這樣的一個趣談,就是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遇見秦軍,哪個更加厲害?
實際上沒有可比性,也不好比較。畢竟是兩個地區的兵種。而且秦軍方陣成熟時期和馬其頓方陣成熟時期不一樣。
你可以拿西班牙方陣和瑞士方陣比較但是不能用這樣不同時期的作為比較。
馬其頓和秦國是兩個國家,戰爭是兩個國家的比拼,而不是一場戰爭的勝負。
馬其頓帝國擅長戰術,也就是佈陣決戰。秦國擅長戰略,戰術其次。
馬其頓方陣脫胎於希臘方陣,是對希臘方陣的改良,骨子裡還是希臘方陣。就是把長矛加長,增強攻擊,機動性。減少防禦。
秦軍脫胎於武卒方陣。是根據六國戰爭和西北遊牧民族脫胎而成。
在馬其頓方陣初期,應該是武卒方陣和馬其頓方陣的比較,這時候單純談論戰術,武卒方陣很難和馬其頓方陣正面對戰。
無論是戰車還是步兵,戰國初期的騎兵也不成熟,也無法和馬其頓騎兵對抗。只能透過戰略擊敗,斷糧道,縱橫。以逸待勞。
在亞歷山大死後,塞琉古帝國和安提科王朝時期,秦軍方陣超越馬其頓方陣,這時候的馬其頓方陣已經嚴重僵硬,除了長矛十幾米外,一無是處,可以從側翼,弩箭,騎兵等攻擊。
其實,馬其頓方陣也好,羅馬軍團也好,其軍兵的組織規模,對比相同時代的戰國七雄,在人數量級上至少是低一個級別的。
秦國以至後期的秦國,乃至楚漢時期的軍隊規模可達百萬級別,而馬其頓,羅馬軍團,基本上最大級別在十萬規模。
雖然,戰爭也不一定要完全比人多,那麼華夏文明壓箱底的《孫子兵法》《鬼谷子》甚至《道德經》等思維體系都是可以算作古代專業的軍事書籍了。
有些人說《道德經》不算兵書,這就顯得狹隘了,《道德經》是高級別的兵書,現在不是潮流降維打擊嗎?
那麼,《道德經》《鬼谷子》甚至《易經》都是降維打擊的神器。
相對而言,古羅馬,古希臘的文明關於兵法的論述就不成體系了。
理論需要實踐相結合,世界觀需要見識過世界。
亞歷山大時代
亞歷山大是西方古希臘文明時期的典型代表,和秦始皇所處的時代相近,略早一些。
亞歷山大大帝(希臘語:Αλέξανδρος,英語:Alexander the Great;前356年-前323年6月13日 ),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帝國)國王(前336年-前323年6月13日在位),稱亞歷山大三世 。
世界古代史上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西方歷史上四大軍事統帥之首(其他三人為漢尼拔、愷撒、拿破崙) 。
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之子。
亞歷山大自少師從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16歲時代父統治馬其頓。前336年,在腓力二世被刺殺後繼位,年僅20歲。面對內外交困的局面,他迅速平定宮廷內部動亂,擊敗各種反對勢力,並於前335年統一希臘全境。前334年起率軍東侵,相繼在格拉尼庫斯河戰役、伊蘇斯戰役及高加米拉戰役中大破波斯帝國軍,橫掃小亞細亞、中東及伊朗高原,不費一兵一卒而佔領埃及全境,前330年吞併波斯帝國。前329年轉戰中亞,前327年繼續南征印度 。
到前324年西撤為止,亞歷山大在13年內征服了約50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建立起西起希臘、馬其頓,東到印度河流域,南臨尼羅河第一瀑布,北至錫爾河的大帝國,使馬其頓成為當時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前323年在巴比倫病逝,年僅33歲 。
經過亞歷山大在軍事上的征服,古希臘文明得到了廣泛傳播與繁榮發展,東西方文化、經濟進行密切的交流,開啟了希臘化時代 [39] 。同時,他鼓勵民族間通婚,倡導民族間地位平等,對人類社會文化的進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作為世界史中公認的軍事天才 ,他本人也成為人類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現在的印度和古印度的文明是不大相同的,其中一個歷史文明的分水嶺是這個亞歷山大大帝給整出來的。
秦始皇時代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 秦人的祖先大費是黃帝之孫顓頊的後裔 ,舜賜其嬴姓。秦穆公時,任賢使能,虛心納諫,滅國十二,開地千里,國力日盛。
前361年,秦孝公繼位,重用商鞅兩次變法,使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
秦孝公與亞歷山大所處的時代就基本對齊了。這個時期,如果把亞歷山大的馬其頓兵團放在秦孝公面前,西戎的戰力就能使亞歷山大喝一壺的了。
秦王嬴政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完成統一大業。前221年,嬴政稱帝,史稱“秦始皇”。秦朝在中央設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築長城以拒外敵,鑿靈渠以通水系。
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國2000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故稱“百代都行秦政法”。
秦朝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
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前210年,秦始皇巡遊途中病死於沙丘(今河北省廣宗縣)。其子胡亥即位,為秦二世。秦王朝雖在歷史上擁有巨大影響,但濫用民力,統一僅十五年。前209年,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而起,天下響應,劉邦、項羽起兵江淮共抗秦。前207年,秦朝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