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出公姬鑿非常生氣。
以前這些家族雖然不把國君放在眼裡,但該走的流程還要走一下,該遵守的規矩還是會遵守,就算是相互攻伐,也總有一方打著公室的旗號行事。現在可好,你們說打就打,打完連招呼都不打一聲,就把人家全族給滅了,人家的地盤你們說分就給分了,你趙、魏、韓三家眼裡還有我這個國君嗎?
於是,晉出公發出檄文,向齊、魯兩國借兵,要攻打趙、魏、韓三族。但沒想到,他的兵還沒借來呢,這三家就攜大勝之威反攻國都,晉出公只得倉皇出逃,最後病死在路上。
雖然說周王室隨後便立公室子弟姬驕為晉侯,是為晉哀公。但晉出公逃跑以後,晉國其餘的土地就已經被趙、魏、韓三家給平分了,只給他留下了國都絳地和曲沃兩地,讓他祭祀祖宗,收取賦稅,勉強渡日。
這裡要注意的是,雖然此時趙、魏、韓三家已經名為世族,實為諸侯,但畢竟還沒有得到周王室的承認,所以對外的征伐、外交仍然要打著晉國的旗號,故稱三晉,是為趙晉、魏晉、韓晉。
現在,到了盤點勝利果實的時候了。趙氏在滅智之戰中出力最大,當然獲利最多,他得到了晉國北部的大部分土地,並向東越過太行山,佔有邯鄲、中牟兩地——這裡的中牟指的是現在的河南鶴壁一帶,而非鄭州中牟縣。
魏氏在此時的地盤就有點尷尬了,它西接黃河與秦相鄰,上面壓著趙氏,東面與齊相鄰,下面一部分是韓氏,另一部分又越過黃河與楚相接。
韓氏最慘,僅佔據現在的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一部分地區,也是北鄰趙魏,西接秦國、南接楚國。
從地理來看,魏、韓二氏所在之處簡直就是兵家常說的死地,一旦發生戰事,他們除了硬剛之外,完全沒有任何戰略縱深可供迂迴騰挪——事實上,兩百年後,秦滅六國之戰中,魏韓兩國也的確沒有什麼像樣的抵抗。
事實上,現在趙氏就想滅了魏氏和韓氏。
公元前425年,趙無恤去世,諡號襄,故稱趙襄子。
趙無恤生前因為自己以庶子之身而成為趙氏宗主,對哥哥趙魯頗感過意不去,所以就想立趙魯的兒子趙周為繼承人。但趙周早夭,所以他又立趙周的兒子趙浣為嗣。
可問題是他自己有兒子。所以他前腳剛死,兒子趙嘉就驅逐了趙浣,自立為趙氏宗主。
但趙嘉也是個短命鬼,繼位一年就死了。趙氏族人就說趙襄子本來就沒打算立趙嘉做國君,再立他的兒子與宗法不合。於是就把趙嘉的兒子給幹掉了,又迎回趙浣,擁立為宗主。
趙浣也想當個有作為的宗主,於是,他先把趙氏都城從晉陽遷到中牟,然後遊說魏氏,想聯魏滅韓,然後平分韓氏。
但此時魏氏的家主是魏斯。
魏斯是魏駒的孫子,他父親早亡,所以早在二十年前,也就是公元前445年就從爺爺手中接過了魏氏宗主的重擔。
另外,趙無恤去世後,他也即任了晉國正卿之位——雖然這個崗位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但至少從名義上來說,他還代表著晉國行使權力。這也是趙浣想聯合他滅韓的原因之一。
但巧的是,此時的韓氏家主韓啟章也想聯合魏斯滅趙,然後平分趙氏。
他們的提議被魏斯非常明確地拒絕了。
他對趙浣說:你就別打著分化魏、韓然後各個擊破的主意了,因為你趙國太強了,所以我們兩家都很清楚,跟你合作那就是於虎謀皮。所以,我是不會幫著你去打韓國的。
他又對韓啟章說:你也別想著咱倆聯合能幹掉他趙浣,趙國太強了,所以這想法是不現實的。真要硬拼的話,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
那不打架我們能幹點啥呢?
魏斯就跟他們分析說:晉地被山帶河,太過封閉,想要擴張就得對秦、齊、楚等國用兵。但如果咱們三家打來打去,互相拖後腿,那誰都別想發展。所以,咱們三家只有聯合起來一致對外才能有出路。
趙浣和韓啟章都覺得這個魏斯說得挺有道理,很識大體,就徹底服氣了。雖然說這哥倆還是有點不對付,但至少放棄了內鬥,各自埋頭苦幹,繼續向著強國霸業的目前勇敢前進。
但只有魏氏在魏斯的英明領導下,透過對外擴張,對內改革,走在了三晉的前列。
實際上,魏斯早在就任家主沒幾年,大約在公元前440年,就已經派兵西渡黃河,在少梁,也就是也就是現在的陝西韓城西南一帶築城,打算將此城做為魏氏在河西的軍事據點。然後又派世子魏擊去臨晉和元裡築城。
這裡的臨晉在現在的陝西省大荔縣一帶,元裡則是陝西省澄城縣一帶,翻開地圖可以看到,這兩個地方已經逼近陝西渭南了。雖然說秦國此時的國都在雍城,也就是現在的寶雞一帶,距離前線還有幾百公里,但黃河以西、北洛河以東的河西地區是關中平原最富庶的地區,為這個地方,秦晉兩國如同拉鋸一般你來我去已經打了一百多年了。
現在晉國已經瓦解,秦國更不可能放棄河西之地。所以面對來犯的魏軍,當時在位的秦簡公一方面派軍迎敵,另一方面從華陰縣東南附近,向東北穿越渭河,沿北洛河右岸北上修築秦長城,以防止魏軍進入關中腹地。
魏氏畢竟是渡河而戰,雖然兵威強盛,但秦軍得地理之便。並且秦簡公為了抵禦魏軍,不但要求官吏配劍,還允許平民帶劍,可以說全民武裝,掀起了秦人的尚武之風。所以秦、魏兩軍在河西之地相持十餘年,直到魏氏國相翟璜向魏斯推薦了衛國人吳起為將。
【理想國正版】史記的讀法 司馬遷的歷史世界 楊照 看理想 中國史 古典文學 國學 人文 經典書 書籍暢銷書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54.8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