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中國銀行進行了一次對內部的審計查賬。在核對賬目的時候,工作人員發現其中有一筆三十年前的存款有些許奇怪。這筆數額為1.2萬英鎊的外匯存款,竟然是周總理名下的,一時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
周總理一生清廉為公為民,即使他身居高位,每個月的工資也僅僅只有四百塊,加上夫人鄧穎超的工資一起,兩個人一個月的工資也才七百四十多塊。總理去世後,總理生前親近的工作人員將周總理和夫人的收支情況做了整理。
周總理的收入僅僅只有工資以及利息,而支出方面除了日常開銷,其餘的部分不是幫助親戚就是接濟因貧困而無法上學的孩子。 所以當總理去世的時候,周總理和夫人兩個人一起的存款只有六千元不到。
那這一筆存款又是從何而來呢?這筆錢是1967年7月8日存入銀行,按照當時的匯率摺合成人民幣,1.2萬英鎊相當於82308元,無疑是一筆鉅款。可這麼大的一筆錢為什麼會存在周總理名下?難道是周總理的個人存款?
負責核查的工作人員認為這筆款項的來源不簡單,於是將這件事上報至中央。經過詳細的調查,人們發現,隱藏在這筆鉅款下的,是一顆愛國赤子心。
回首往事,戰時異國他鄉
時針回撥到1940年,彼時世界大戰戰火燃起,歐洲大陸上德國軍隊鐵蹄肆虐,即使是歐陸強國法國也沒能抵擋德軍侵略的步伐。
與歐洲大陸隔海相望的英國正在首相丘吉爾的領導下堅決和德軍戰鬥,誓死要守住英倫三島,等待勝利的曙光。為了瓦解英國人民的戰鬥意志,為之後的登陸作戰做準備,德軍開始對不列顛島進行了為期將近一年的持續轟炸。
在狂轟濫炸了兩個月後,德軍開始轟炸英國首都倫敦,希望能借此打擊英國民眾的心理。而這一轟炸就是八個月。在轟炸中受損或坍塌的房屋成千上萬,因此流離失所的受災民眾更是成千上萬。其中就有一位叫多利史密斯的少女。
她之前在一家貿易公司工作,而公司因為戰爭的影響,尤其在德國人對英國採用了著名的“狼群”戰術之後,通往英國本土的航運線被封鎖了十之七八,對外貿易業務逐漸萎縮,最終倒閉,多利也因此失去了工作。
而此時的英國由於實施了配給制,不論是食物還是日用品都需要憑券獲得。但是除了官方的配給之外,普通民眾仍需要透過工作獲得物資。多利為了不讓家人勞累,便開始尋找自己合適的工作。
不久,她就試圖在和原來貿易公司同一棟大樓的中國銀行倫敦分理處找工作。說起這個中國銀行在倫敦的分理處,那也是來頭不小。1929年,中國銀行在設立了這個分理處,是整個中國金融業首家開在海外的分行。在之後的發展中,也成為了中國銀行在海外最重要的分支機構之一。
這個分行管轄的範圍也很重要,它不僅負責管理中國銀行在英國三島的業務,同時也管轄整個歐陸以及非洲大陸的業務。而管轄範圍如此之大的分行對應聘者的要求自然很高。由於多利有過在貿易公司工作過的經驗,不僅對英國本土的業務熟悉,也瞭解過國際貿易相關的流程,因此成功在應聘者中脫穎而出,獲得了工作。
多利最開始的工作是在銀行櫃檯做簡單的出納,也負責接待一些來銀行辦理事務的客戶。同時她也有一項比較特殊些的工作,那就是給身在英國的中國海員發放工資,辦理一些匯款的業務等。
在英國工作的中國海員並不少,甚至組成了自己的工會。根據官方資料的記載以及戰後倖存者的口述,在海上冒著被德軍潛艇群擊沉的風險運輸物資至英國本土,努力保障供給航線暢通的英國商船隊裡,有百分之十五的海員是中國人。其中很多人工作都很盡力,算是極為優秀的海員。
事實上,早在二戰爆發之前就已經有很多中國海員接受了英國公司的僱傭。甚至在整個歐洲對於中國海員的風聞都是偏好的,認為他們吃苦耐勞,且沒有什麼惡習,不會尋釁滋事。
但也許是戰爭的影響波及到了所有人,這些在倫敦的中國海員不僅要忍受遠離家鄉的痛苦,每天還要擔心德國人的炸彈會不會什麼時候落到自己頭上。久而久之,積蓄的壓力得不到釋放,他們便開始尋找能夠幫自己緩解的法子,酗酒便是一個開始。不久之後,這群海員變得萎靡不堪,只要每個月的工資到手,立馬就去紅燈區發洩。
多利看著這些海員的變化,實在有些不忍心。此時的中國也和英國一樣,遭受著外來者的入侵,甚至比英國的境地要更加慘烈,四萬萬百姓在神州大陸,在自己的土地上受苦受難。內心的正直告訴多利,她必須要用自己的力量來努力改變現狀,哪怕只是改變一點也是好的。於是她開始勸說那些中國海員,讓他們捐錢援助遠在萬里之外的故土。
多利的勸說是有用的。想起被侵犯的祖國,這些海員大多也是想做些什麼,只是距離太遠且勢單力薄,因此才逐漸頹廢。但多利的勸說再次點燃了他們心中的那把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只要能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哪怕再小,也是在勝利的天秤上為自己的祖國加上了砝碼。於是這些海員拜託多利幫自己辦理匯款業務,要一起為祖國的抗戰努力。
海員的愛國之情也感染了多利。多利為了幫助這些海員,就在自己的許可權範圍之內儘量為這些海員減免手續費。不久之後,她的正直為她帶來了相匹配的出色業績,也為她帶來了領導和同事們的喜愛。
堅持正義,二人因此相遇
時間來到了1944年。世界各地人民反抗法西斯的戰爭已經到了關鍵時刻,不管是歐陸還是蘇聯,也不管是在東亞還是太平洋群島,盟軍的反擊都讓軸心國疲於應付。在中國大陸上,抗日戰爭也已經到了極為重要的時期。
為了援助本土的抗日軍民,倫敦分理處設立了兩個募捐箱以籌集愛心捐款。一個是紅十字會設立的,另外一個則是蔣介石夫人宋美齡設立,打著的是給中國政府募捐的名義。
然而此時的國民黨已經沒了孫中山先生時代的為國為民精神,官僚階層從上到下充斥著腐敗的氣息。負責募捐一事的國民黨官員甚至把自己貪婪的黑手伸進了為祖國抗戰募捐的箱子裡,只為能讓自己的錢包鼓一點。
這件事被正直的多利知道後,讓多利感到十分不解,為什麼當祖國飽受戰爭之苦的時候,還有人只想著自己的個人錢財,甚至要貪汙捐款?
多利決定,不能再讓這種行為繼續下去了,不能再讓善良的人們的捐款落入個別人的口袋裡了。於是她把宋美齡設立的募捐箱放在了櫃檯下面,櫃檯上就只有紅十字會的募捐箱了。
然而這個正義的行為擋住了那些貪汙官員的財路。他們對此怒不可遏,一個小小的銀行職員是怎麼敢這麼做?這些國民黨官員於是決定以私藏募捐箱為理由,要求將這個不長眼的小職員開除。
銀行的經理自然知道事實是什麼樣的。他也很想問問這些穿著西裝革履但是做著豬狗不如的事的官員,他們又是怎麼敢找上他?只是身在高位,要考慮多方的壓力,不得不向這些人做出退步。
銀行裡很多人私下裡都為多利打抱不平,但真正敢站出來為她辯解的人卻很少。就在大家以為多利留不住的時候,另外一個和多利一樣富有正義感的人毅然站了出來。他就是畢業於清華大學的劉本堃。
劉本堃本人十分優秀,1932年從中學畢業時被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和南京中央政治學院三所一流院校同時錄取。為了改變國家貧窮落後的境況,劉本堃最終選擇進入清華大學攻讀經濟學。但“七七事變”的爆發,讓剛畢業的劉本堃覺得無所適從。在日本人手下工作那是必然不可能的,他決定南下尋找工作,貢獻自己的力量。
1939年,他被中國銀行總行錄用。由於其出色的學識與能力,他於1943年被總行調派到了倫敦分理處工作,在這裡他同樣也受到了領導的重視。因此他在分理處的話語權也算是比較大。
劉本堃知道國民黨官員的那些齷齪行為,原本就對他們極為不滿。此時見到他們竟然還要趕多利走,自然是不能坐視不管。他和銀行經理據理力爭,最終將多利保了下來。兩人也因此結下了緣分,多利感動於劉本堃的幫助與維護,劉本堃也被這個英國女孩的正義善良所吸引,很快就墜入了愛河。
1949年,兩個人結為夫妻。婚後,多利給自己取了一箇中文名字,以劉為姓,自己本名的中文諧音為名,合為劉道蕊。同年,解放戰爭勝利,新中國成立。新中國成立之後,人民政府接管了各大銀行。
而此時的新中國正處於百廢待興的境況,國家外匯幾乎為零。為了保護海外資產不被敗退臺灣的國民黨轉移,周總理直接指示中國銀行在北京成立總管理處,並向海外分行發去電報,要求工作人員凍結資產,等待後續接收事宜。
而倫敦分理處的情況又非常複雜。作為中國金融業海外第一家分行,經過了二十年的發展已經持有大量的外匯,此時站在了選擇的十字路口,一時無法決定該往哪邊走。
愛國赤子,毅然決然歸來
此時的倫敦分理處,人心並不統一。接到國內發來的通知之後,職工們都開始糾結選擇往哪邊站隊。分理處的經理並不打算服從新中國的指揮,而是打算帶著外匯投向臺灣國民黨。而他手下的員工卻不這麼覺得,尤其是劉本堃這些見識過國民黨的腐敗黑暗的人,認為將外匯交給國民黨無異於為虎作倀。
當時的倫敦分理處絕大多數人早已經被遣散,仍留守在此處的人不過十餘人。劉本堃決定,要聯合起能夠團結的力量。於是他一邊聯合和他有著同樣想法的工作人員,一邊和國內聯絡,表示會堅決維護新中國人民政府的領導。
不久之後,劉本堃聯合分理處副經理樓福卿等其餘四人組成了五人起義隊伍,準備聯合起來對抗準備投降反動派的總經理。同時為了不讓總經理秘密將外匯存款轉移,劉本堃等五人在匯豐銀行倫敦分行以中國銀行的名義另外開設了一個賬戶,用於存放英鎊外匯。並且規定,如果要使用這個賬戶,必須要他們五個人當中一人的簽字才算是有效。
劉本堃同樣將起義小組以及開設賬戶的事情透過寫信報告到了總管理處。然後接著和總經理做著曲折的鬥爭。不久之後起義小組取得了勝利,對新中國極其重要的外匯保住了!
成功的訊息傳回了國內,大家都很是受到鼓舞,尤其是總管理處。為了表彰劉本堃在這次事件中的功勞,同時也是表示對其優秀業務能力的欣賞,將他提升為了分理處的襄理,近似相當於副經理,負責協助樓福卿的工作。
隨著二戰的結束,歐洲金融經濟逐漸恢復,劉本堃劉道蕊夫婦的生活水平也逐漸提高。兩個人在倫敦的生活可以說是比較自在的。按理說,兩人應該對當下的生活狀況覺得滿意,十分愉快才是,但劉本堃心裡卻一直有一樁事。
他自1943年來到倫敦以來,已經很久沒有回到祖國去看看了。他很想能夠回國看看,如果能夠參與到建設新中國中,那更是難得。而這個機會,很快就來了。
1953年,劉本堃接受了組織上的安排,代替倫敦分理處的同事回國觀光。一路上的見聞讓他又是感慨又是激動,同時更加堅定了他覺得自己有責任有義務加入到新中國的建設的想法。等他回到國內之後,他熱情地向同事們講述自己在國內的所見所聞,同時鼓勵他們,即使身在海外也可以為祖國做貢獻。
但是面對自己的妻子劉道蕊,他卻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因為他要和她商量的事情十分重大:他想帶著自己的妻兒回到祖國,參與新中國的建設。
他最終還是和妻子坦白了自己的想法,讓他意外的是,妻子理解他的想法,並且也願意跟他一起回國。要知道,和他們在倫敦的生活相比,在新中國的生活條件可謂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再者,劉道蕊在倫敦也有自己的家人,如果跟劉本堃去到中國,那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兄弟姐妹可能再也見不到了。
我們也許很難理解劉道蕊老人當時做出跟丈夫回國這個決定時,內心的糾結是什麼樣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劉道蕊老人在和中國海員,以及倫敦分理處的職工接觸久了後,也深切地感受到了東方人落葉歸根的思想。加上她對丈夫的深愛與信任,因此才同意了和丈夫一起回國。
但此時要回到祖國,有個問題就必須要解決,那就是劉道蕊的國籍問題。劉道蕊如果要跟隨丈夫回到中國,那就必須要放棄自己的國籍。但是當時的西方國家對於新中國普遍是持敵視態度,本國國民想要去到中國,更是一件令西方人感到恥辱的事情。
1957年,劉道蕊正式向英國政府提交了更改國籍的申請。但是英國政府在這件事上施加了很大的阻力。他們要求劉道蕊出示中國政府願意接收她為中國公民的檔案,不然就不予更改。劉道蕊和丈夫商量之後,很快就將這件事上報給了中國大使館。大使館得知此事之後便開始積極的運作,不久就給劉道蕊提供了願意接受她成為中國公民的檔案。
至此,英國政府哪怕再不願意給她辦理國籍更改,也不得不捏著鼻子辦理了。而在她的國籍更改之後,劉本堃便向總部申請要回到祖國去,參與到新中國的建設中去!
不過中國銀行總部考慮到由於新中國建立不久,西方世界對人民政府的敵視讓中國在海外的金融業發展運營頗有阻力,便建議他在倫敦分理處再工作一段時間。當然,在此期間也是歡迎劉本堃和他的家人回祖國觀光旅遊的。
劉本堃知道總部的決定後並沒有感到受到打擊,他理解祖國對於大環境的考慮,同時也認為留在倫敦也是為祖國的建設儘自己的力量。
不過出於對祖國的思念,1960年劉本堃帶著家人回到了中國觀光旅遊。他八歲的孩子甚至提出要留在國內上學,這讓劉本堃夫婦又是欣喜又是擔心。欣喜是因為自己的孩子濃烈的愛國情懷,擔心則是怕他在英國過了八年衣食無憂的生活後,難以適應新中國的環境。
但是他們也認為,艱苦的環境也是鍛鍊孩子精神和體魄的機會。在一番考慮之後,他們最終答應了孩子的請求,讓他在北京育才學校上學。等到1964年,他們再次回到中國探親的時候,他們見到的孩子已然不是那個英倫小紳士,而是一個精神飽滿的小少先隊員。這讓他們心疼孩子之餘,也為孩子的變化感到驕傲自豪。
1967年,中國銀行總部同意了劉本堃的申請,他們,終於可以回國了!
變賣家產,捐款建設祖國
得到總部肯定回覆的劉本堃欣喜若狂,他終於能夠帶上自己的家人回到祖國去了!他們馬上就開始收拾行李,和在倫敦的親友們告別,準備以最快的速度回到祖國去。
但是他們在倫敦生活了十餘年,攢下了不少家產,一時間不知道怎麼好處理。最後劉本堃決定,以最快的速度把家產出售,哪怕價格便宜些也沒有關係。同時所得的款項也可以由他們帶回國,交由上級領導,算是為新中國的外匯做些貢獻。
由於時間很趕,因此不少物件幾乎是對半打折出售的。其中他們那一套位於倫敦鬧市區,裝潢很好的公寓也被他們以極低的價格出售了。公寓原本價值數萬英鎊,最後竟然是以1.2萬英鎊的價格出售。
兩人帶著這些錢,懷著激動的心情正式回到了祖國。一回到祖國,劉本堃劉道蕊夫婦就被調派到了中國銀行總部工作。新的生活,開始了!
同年6月,兩人將出售家產所得款項連同一封信寄給了周總理。也許是認為這不是什麼值得誇耀的事情,劉本堃夫婦並沒有在這封信上署名。
周總理收到信後,仔細閱讀了信中的內容,大概是說來信人想要將自己的款項交給國家,但不知道具體要交給誰,只能交給總理來處理。周總理看著隨信一起寄來的匯票,輕飄飄的票據上,承載的是沉甸甸的愛國赤子心和信任!
但周總理做事有原則,公私要分明,很快就對這件事作出了批示。即這份個人存款國家不能收,必須要儘快找到匯款人,把錢還回去。
不過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動盪時期,因此尋找匯款人這件事一直被擱置了下來。這筆存款也被總理轉交給了當時中國銀行行長鬍立教保管,這一保管就是三十年。
1997年,這筆款項終於被人發現。調查清楚之後上級領導便按周總理生前的批示,想要將這筆鉅款還給兩位老人。
沒想到兩位老人說什麼也不接受,儘管他們的生活條件並不富裕,甚至可以說是清貧,但他們依然拒絕了這筆能夠改變他們生活境況的款項。他們表示,這筆錢本來就是捐給國家,支援建設的,他們不能收回來。
最後商量了個辦法,成立一個基金會,每年用來表彰中國銀行的優秀員工。這件事才就此作罷。
一筆以周總理名義存放在銀行裡的鉅款,背後是劉本堃夫婦無私的奉獻。這對從戰爭時期走來的夫妻,向世人展示了什麼是真正的伉儷情深,也向世人展現了什麼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更讓世人知道,竟然有人願意放棄優渥的生活與原先的國籍,到一窮二白的中國大地上參與建設。這樣的無私精神,值得當下的我們敬仰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