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嘉、道三朝,漢人名將不多,能以軍功封侯者更是鳳毛麟角。這一時期,滿漢藩籬尚很明顯,漢人出身的將領一般沒有機會建功立業。然而,被譽為“大清福將”的楊遇春算是一個例外。
乾隆朝初遇貴人
楊遇春,四川崇州人,生於乾隆二十五年。早年時家境還算殷實,父母都希望他透過科舉這條路光宗耀祖。但是他的父親不務正業,整日喝酒耍錢,到了楊遇春十幾歲的時候,家道中落,楊遇春不得已棄文從武,走上了武舉之路。
所幸,楊遇春身材魁梧,孔武有力,19歲那年,即乾隆四十四年考中了武舉人。第二年,楊遇春便以武舉的身份被選入了督標(四川總督的護衛親兵)。乾隆四十六年,楊遇春遇到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人——福康安。
這一年,福康安從雲貴總督調任四川總督,作為福康安的親兵,楊遇春很快受到了福康安的器重,從一名普通計程車兵被提升為領班的小頭領。乾隆四十九年,甘肅爆發了一起農民起義——田五暴動。這次暴動規模不大,僅僅十天就被鎮壓了下去。
而就是這場對朝廷來說無足輕重的農民起義,讓楊遇春開始進入了仕途。由於鎮壓有功,楊遇春被提升為把總(綠營軍隊最小的官),並且以勇猛善戰獲得了福康安的賞識。
福康安是乾隆朝名將,他幾乎參與了乾隆晚年的幾次著名戰役。跟著這樣一位名將四處征戰,楊遇春想不功成名就都難。
接下來的幾年,福康安率軍鎮壓了臺灣林爽文起義、平定了廓爾喀、肅清甘肅回民起義,楊遇春也搭著這班順風車,從把總升至千總、守備、參將。乾隆六十年,楊遇春迎來了人生第一個高峰。
這一年,爆發了古州苗民起義,福康安率領的先頭部隊陷入重圍。楊遇春組織了一百多個敢死隊員,從側面攻入叛軍大營,召降叛軍數千人,解了福康安之圍。福康安上奏乾隆予以褒獎,朝廷下旨賜楊遇春“勁勇巴圖魯”,並升任副將(從二品)。
嘉慶朝再立新功
嘉慶元年,對於大清來說是一個不祥的年份,這一年,福康安、和琳先後去世,阿桂也是奄奄一息,乾隆一朝的名將幾乎凋零殆盡。而這個時候,恰好又爆發了清代入關後規模最大的川楚白蓮教起義。作為新一代的將領,楊遇春迎來了他人生的第二個高峰。
鎮壓白蓮教起義的主要統領是經略大臣勒保,嘉慶二年,時任廣東羅定副將的楊遇春奉旨趕赴湖北與勒保會合。從嘉慶元年一直到嘉慶九年,朝廷為了平叛起義,花費了二億兩白銀,期間也經歷了無數次的挫折。
勒保作為前線統帥,也曾幾次受到嘉慶帝的訓斥,楊遇春同樣也不順利,戰績有勝有負。但是到了最後二年,清軍已佔據了絕對優勢,尤其是楊遇春在幾次大戰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身先士卒斬敵無數。
《清史稿》中記載:“經歷大小戰鬥數百次,皆陷陣,冒矢石,或冠翎皆碎,或袍袴皆穿,未嘗受毫髮之傷,世稱‘福將’”。作為一個前線將領,歷經戰陣卻無一次負傷,這也算是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蹟了。所以楊遇春被嘉慶皇帝譽為“福將”。
嘉慶九年,白蓮教起義徹底失敗,朝廷論功行賞,楊遇春晉一等輕車都尉世職,升任固原提督。此後的數年,楊遇春又先後平定了多起農民起義和綠營軍譁變,加上他治軍有方,多次受到朝廷的嘉獎。
嘉慶十三年,楊遇春進京陛見,再受嘉慶恩遇,兼任乾清門侍衛。乾清門侍衛品級不算高,但作為漢人來說,這也是從無先例的。因為清代的侍衛,以御前侍衛和乾清門侍衛地位最高,一般只授予上三旗王公大臣,楊遇春以漢人提督身份獲此榮譽,也足見嘉慶對他的器重。嘉慶一朝,楊遇春恩寵極盛,後來又獲賜黃馬褂,晉一等男爵。
道光朝功成名就
道光繼位後,楊遇春成了三朝重臣,道光帝剛剛登上皇位,便下旨晉楊遇春為太子太保,賜雙眼花翎,五年署理陝甘總督。道光初年整體局勢還算穩定,楊遇春也過上了幾年的太平日子。
但是到了道光六年六月,西北邊境烽火再起。叛國者張格爾在英國殖民主義者支援下,勾結浩罕(今烏茲別克共和國東部)、阿富汗等外國勢力,煽動喀什噶爾(今喀什)、英吉沙爾(今英吉沙)、葉爾羌(今莎車)、和闐(今和田)南疆四城叛亂。
時任伊犁將軍的長齡上奏道光帝,請求派兵彈壓。時年65歲的楊遇春再度披掛上陣,以參贊大臣的身份,率領五省軍隊出關迎戰。
平叛張格爾這一仗打得很艱辛,由於後勤補給跟不上,資訊傳遞不及時,幾次導致城池互易,張格爾也幾次僥倖逃脫。對於道光帝來說,這是他繼位以來首次大規模用兵,也是捍衛領土的神聖之戰,故此戰不但要全勝,而且要生擒匪首張格爾。
經過一年多的苦戰,楊遇春、楊芳(並稱“二楊”也是漢人名將)二人終於在道光八年正月生擒了張格爾。捷報傳至京城,道光帝下旨正式授楊遇春陝甘總督,並繪像紫光閣。
道光十五年(1835年),楊遇春以年老辭官返鄉。楊遇春辭歸前,宣宗命其緩程來京覲見,進封一等昭勇侯,在籍支食全俸。並贈以御製紫光閣畫像一軸。
道光十七年,楊遇春病逝於成都,享年78歲。道光帝下旨追贈太子太傅、兵部尚書,諡號“忠武”。他的次子楊國棟襲一等侯爵,官居閩浙總督,也是晚清時期一位著名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