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王戍
“在任何場合都不要說出與總理的關係,不要炫耀自己。”
這條周總理制定的家規,一位鮮為人知的青年人卻默默堅守了一生。
從風華正茂,到耄耋之年,他始終不改初心,在平凡的基層教師崗位默默工作幾十年。
直至1978年,泛黃的資料再次被人們翻閱,大家這才從塵封的歷史中找到了他的姓名,王戍,周總理唯一公開承認的一位義子。
面對記者的採訪時,老人精神矍鑠,端坐在裝修簡單的老屋子裡,一舉一動都透露出與周總理相似的溫潤儒雅。
“表伯離開我們30多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和高風亮節將永遠留在我的心上,他的教誨將永遠留在我的記憶裡。”
是的,長達幾十年的光陰中,王戍從未有一刻敢忘記周總理的教導,即使故人已逝,但那份敬仰永遠地刻在了他的心中。
周總理與百姓
在周總理的印象中,1939年的那一次祭祖活動,這是他第一次見到這個偶有聽起家中親人提起的侄兒。不過,王戍與他的相識,實際上遠比他想象的要早得多。
古往今來,沒有父母是不愛提起別人家中優秀的孩子做比較的,而王戍的母親、周總理的姑媽也同樣如此。
那時,風華正茂又聲名遠揚的周總理自然就成了周家長輩讚不絕口的物件,而年幼的王戍也正是從小聽著周總理的光榮事蹟長大的。
得知自己能有幸陪同一直敬仰的周伯伯祭拜先祖時,這位17歲風華正茂的少年罕見地緊張了起來,但更多的還是激動。
在臨行的前一夜,按捺不住心事的王戍在床上翻來覆去地睡不著,在心中不停思索著,這位風華正茂的表伯究竟會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周總理照片
是溫潤儒雅,還是冷峻嚴肅?是和藹可親,還是不苟言笑?少年人在心中構想出了許多形象,卻又被一一否決。
最後,牆上的鐘表滴答滴答,精神了半夜的王戍終於頂不住睏意,滿懷期待地進入了夢鄉。
次日,跟在眾人身後的王戍,一眼便看見了人群中意氣風發的周總理。望著這個同自己想象中如出一轍的偉岸身姿,王戍心中的敬佩之情愈發濃烈。
少年人向來是渴望認可與讚美的,更何況是在自己仰慕已久的前輩面前,他們只會更加急於證明自己。
年少的王戍大概也抱有同樣的心理,所以在跟隨周總理一同來到大禹陵後,他便開始興高采烈地向眾人講述著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
望著熱情澎湃的少年,周總理笑容和藹,站在一旁認真傾聽。等待王戍講完,還微笑著為他補充了一些遺漏的細節。
周總理與眾人
王戍微微臉熱,有些不好意思自己講解中出現的疏漏,但也對這位學識淵博的表伯更加敬仰了起來,一路上愈發認真地聽起了周總理的講解,遇到疑問也更加主動積極。
面對這樣一個好問勤學的侄兒,周總理同樣是相當喜愛的。所以在聽到王戍一腔熱血的從軍願望時,第一反應便是拒絕。
17歲的王戍,在家整日除了讀書也沒有其他的事了,沒怎麼幹過活,也沒這麼吃過苦。這樣的小孩,去部隊裡不僅幫不上什麼忙,還隨時有可能陷入生命危險之中,影響軍隊的正常進度。
“為國家做貢獻,什麼時候都可以的。你現在應該好好學習,學好了知識才能更好地報效祖國”,周總理如此安慰道。
周總理與王戍父子合影
王戍自幼就是聽話懂事的孩子,此時也想明白了其中的利害關係,但長久以來的從軍夢被拒絕,說不沮喪難過都是假的,眼淚也一下子盈滿了眼眶。
眼見著自己的侄兒從一臉期待變成滿臉失落,又思及王戍勤學善思的品質,周總理考慮了一瞬,善解人意道,“不如你做我乾兒子吧!”
面對這樣一個難得的機會,王戍和他的父親自然是喜出望外地答應了。
就此,王戍成為了周總理唯一公開承認的一位義子,周總理的一言一行也越發成為了王戍學習的榜樣。
周總理的義子自然不單單只是一個名頭,後來紹興一別,工作再繁忙,周總理仍然時刻記掛著滿腔抱負的王戍,甚至還將自己年輕時的軍裝照寄給他,以資鼓勵。
收到照片的王戍,看著照片後周總理親手寫上的寄語“望乘風破萬浪——慕向表侄義兒存念”,一時間熱淚盈眶,心中從軍報國的激情也越發高漲。
周總理軍裝照
在平日,王戍開始加倍用功地讀書,每天的鍛鍊也從不落下,他期待著有一天能夠真正跟隨自己敬仰的周總理來到戰場,為祖國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可誰也沒想到,紹興一別,就成為了王戍與周總理此生最後一次見面,而這張照片竟然也成為了周總理唯一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信件。
1940年,戰爭已經進行到了白熱化階段,出於安全考慮,家人將王戍送到了遠離戰爭中心的福建,並且幫他謀求了一份銀行職員的安穩工作。
誰也不知道,從未離開過家鄉浙江的王戍此時心中是何想法。他會不會懷念故鄉親人,會不會記掛一同長大的玩伴,會不會不捨離開生活了十幾年的故土,可誰也沒有問過他的想法。
所有人都明白,生在亂世,只有活下來才是唯一的要事。
但遠離了危機四伏的故鄉,對王戍而言也許並不是一件幸事。
周家故址
從出生起,王戍便親眼目睹了戰爭為這個積貧積弱的國家帶來的磨難。
流離失所的難民、慘遭凌辱的婦女,這些化成了王戍心中的決心,他要參軍,用拳頭、用刀槍親手保衛自己的祖國。
可這一別,無疑也意味著,王戍心中暗暗期待了多年的從軍夢,再次因為家長的保護而落空。
古人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此刻的王戍大約就是這句話最真實的寫照。
不過,即使夢想落空,王戍仍然牢記著周總理當初的教誨,只要學好了知識同樣能報效國家,學習的念頭也在他心中越發強烈。
於是,在工作的閒暇時間裡,王戍一刻也不停歇地學習著,最終在1945年憑藉優異的成績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舊照
可這樣的好訊息,卻也沒能沖刷掉一件事情給王戍帶來的苦惱。
原來,成為周總理義子後,心懷敬佩之情的王戍常常向周總理寫信。可令他不解的是,竟然沒有收到一封周總理的回信。
最初,王戍還只當是周總理工作繁忙,無暇回信。可隨著一封一封的信件寄出,王戍心中的不安愈發強烈,怎麼會連一封回信都收不到呢?
寄給周總理的信件也不太可能被扣押,難道是周總理已經忘記了自己這個剛認的義子,懶得回信?王戍心中不由得冒出了這樣的猜想。
周總理與孩子們
但看了看珍藏的周總理軍裝照,他又堅定地否決了自己的想法。像周總理這樣的人,之所以一直沒有回覆他的信件,一定有不得已的苦衷。
果然,父親的到訪解開了他的疑慮。
不回信確實是周總理故意為之,但並非是對王戍這個義子的不在意與不關心,而是為了更好地保護王戍。
原來,在王戍寄信之前,周總理有位姨表妹陳秀雲就曾一再試圖透過她與周總理的親戚關係謀求一份清閒的工作。為此日理萬機的周總理還曾囑咐妻子鄧穎超回信婉拒此事。
可誰知一心想走捷徑的陳秀雲,反而憑藉這封信,向政府人員強調她與周總理之間的親戚關係,並藉此謀求了一份自以為清閒的工作。
但事與願違,陳秀雲大費周章要來的工作並不輕鬆,同時周總理也得知了她大鬧政府的無恥行徑,氣憤至極。當下就要求當地政府開除陳秀雲,並果斷與她斷絕了親戚關係。
鄧穎超寫給陳秀雲的信
毫無疑問,陳秀雲的例子警醒了周總理,他特意公開宣佈道:
“無論周家什麼樣的親戚、朋友,都必須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因為共產黨人是為全體中國人民服務的,決不是為自己親屬、朋友謀私利的”。
因此,在不斷收到義子王戍的來信時,周總理心中一半是高興,一半是擔憂。
他欣喜於王戍的刻苦學習與不斷進步,但他更加擔心他的來信會讓王戍成為第二個陳秀雲,會阻擋這位積極有為青年的進步。
除此之外,周總理還有更深的考量。
儘管當時侵略者已經退出中國,但亂世仍未結束。身處波雲詭譎的政治中心,他太擔心自己同王戍的這一層“父子”關係反而成為他人手中的把柄,有心之人輕而易舉便可以將王戍的安危當做要挾他的條件。
周總理家規
屆時,於公,他只能被迫置王戍的安危於不顧。
可於私,他又怎麼捨得放棄這個同他一樣流著周家血液、討人喜歡的孩子呢?但如果派人營救,這樣的行為無疑又違背了自己不為親屬謀私利的原則。
隱瞞,就成為了最好的選擇。
隱藏“周總理義子”這頂保護傘,王戍就不會因為受到優待而不思進取。
隱藏了這個看似光鮮實則暗藏危機的身份,王戍也無需擔憂受歹人的挑撥與利用,可以安然地做一名普通人,順利成長。
聽完周總理交代給父親的轉述後,王戍心裡久久不能平靜下來。
周總理的剛正不阿的為人與氣魄讓他心生敬佩之情,原先因為沒收到信的失落也在一瞬間煙消雲散。
周總理晚年
不回信,是周總理的用心良苦,更是無聲的信任與肯定。思及至此,王戍又想起來他與這位“父親”初次見面時的場景。
那時,在大禹陵中,周總理細緻地為他補充大禹治水的故事,並且告訴他,“大禹治水,造九鼎,發展農業,是一名真正為百姓著想,為國為民的好皇帝。”
在他眼中,周總理,同樣也是這樣一位“大禹”。為了工作,他與妻子甚至放棄了自己的孩子,整日四處奔波,不辭辛勞地為革命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為了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周總理不僅嚴格要求自己,更以身作則,要求自己的身邊人與其他親屬,不得利用自己的權勢,為任何人謀取不正當的利益,就連回自己孩子的一封信都要再三考量。
周總理與妻子
王戍再一次清楚地意識到,他的“父親”為這個國家、為所有的人民付出太多。
為了這個在硝煙中重獲新生的國家,他近乎付出他可以付出的一切,時間、思想、精力,就連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都心繫國家,不願給身邊的人帶來麻煩。
周總理用一生的時間,真正做到了曾經擲地有聲的那一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鞠躬盡瘁,大約就是他這一生的真實寫照。
作為他的孩子,王戍又如何忍心辜負他的一番苦心呢?
便是從那時起,王戍就在心中暗暗宣誓,他絕不會向他人提起他與周總理的關係,只會作為最普通的人民大眾中的一員,投身於建設祖國的偉大事業當中。
於是,1949年,大學剛剛畢業的王戍不做他想,毅然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下服務團,開啟了自己為人民服務的一生。
入閩50年,王戍先是在福州政府工作,後又調至福建高階工業學校,成為了一名光榮的職業教師。
福建高階工業學校
整整50年,無人知曉這位平凡的人民教師,親生父親已官至市長,更無人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周總理的義子。
他正如普通每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民教師一樣,兢兢業業工作,會為了批改作業加班至深夜,也會因為學生的一張賀卡笑得合不攏嘴。
工作之餘,王戍也不曾忘記向自己一向敬重的“父親”寄信,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向他彙報工作與生活上的近況,卻隻字不提有關回信的事情。
王戍深知,他不能成為周總理清廉正直一生的絆腳石。
周總理伏案書寫
或許每每伏案寫信時,他就已經在腦海中構想出了“父親”和藹的笑容與慈愛的眼神,想象出了“父親”在收到信時會回應的話語。
對於王戍來說,周總理的不回信,就是對他最好的回應。
無需回信,他就知道周總理同樣時刻記掛著他的生活與工作,也時刻期待著他的進步。
而這樣單方面的通訊,以及從不提及的關係,也成了這對父子倆默默堅持了數十年的無聲的默契。
倘若沒有那份資料,恐怕這段彌足珍貴的往事也就這樣被埋藏在了歷史的黃沙中。
幸好,時光從不辜負每個用心的人,王戍老先生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也不曾讓人遺忘。
在採訪最後,鏡頭對準了老人,面容蒼蒼,可每每提起周總理,眸中便是抑制不住的仰慕與敬佩之情,恍然間讓人又想起了當年那個正值青春年華的少年,一如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