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聯的“喀秋莎”火箭炮名聞世界。其強大的火力覆蓋能力幾乎是德國陣地的噩夢。
德國也研發了自己的火箭炮,其中主要型號“尖叫的米米人”-42型150mm火箭炮給盟軍士兵造成了極大的恐慌。
儘管其射程短,精度差,但這種火箭炮火力高度飽和,襲擊時發出巨大的尖叫聲,因為安裝在半履帶底盤上,所以機動能力很高,使德國火力覆蓋能力有了極大的提升。
盟軍對這種新型的火箭炮進行了借鑑,並且紛紛開始研究、改裝自己的多管自行火箭炮。
其中,美國坦克式火箭發射器的設計目的是在攻擊前以高密度火力打擊敵人的防禦工事。考慮到這種武器固有的不精確性,其目的是使用這些“火箭坦克”對付區域目標而不是點目標。
1944年至1945年之間,美國共設計了12種坦克火箭發射器:T34/T34E1/T34E2系列(標準化為M8 Calliope系列)、T39/T40/T40短型(標準化為M17“Whiz-Bang”系列)、T72(標準化為M16)以及T73、T76、T76E1、T105和T99系列。
第752坦克營美國軍方第一個試驗火箭坦克的坦克營之一,曾一度維持第二軍團僅有的兩個火箭坦克排中的一個。
1944年8月5日,第二軍團司令部命令第752坦克營將4輛坦克移交給第529軍械營。這些坦克,連同760坦克營的另外四輛,在轉移到羅西尼亞諾後,安裝了實驗性的T40火箭發射器。
1944年8月9日,火箭發射器成功地安裝在所有八輛坦克上。
8月10日,第88坦克團指揮官和駕駛員得知最大射程只有230碼後,決定停止參與試驗工作。
1944年10月24日,752坦克營收到了關於T34 4.5英寸60管火箭炮的訊息,這款發射器已經開始在法國和德國戰場上使用。
與T40相比,T34Calliope優點較多,它的射程得到了巨大的提高、重量更輕,炮塔與火箭發射器的構造也更為合理。
1944年12月,研究部門在義大利維亞雷吉奧附近進行了一次坦克式4.5英寸火箭發射器的試射,以獲得作戰資料,這些資料經過分析後認為,改裝會大大提升作戰效能。
一週後,1944年12月26日,所有8輛7.2英寸T40坦克都被改裝成了4.5英寸T34火箭發射器。
這八輛改裝後的火箭坦克中有四輛被分配到了第752坦克營,其餘四輛被運到了第760坦克營。
儘管這些火箭發射器不是標準的60管Calliope發射器,而是由525軍械營在戰區(義大利巴貝里諾)定製製造的。
但在1945年3月初的12天裡,第752坦克營的火箭坦克連續進行作戰,作戰報告顯示:
所有目標上的目標區域都覆蓋得非常好,對方陣地的火力被極大的壓制。敵人的陣地和炮兵陣地一次又一次地被炸燬。
作戰實驗成功進一步驗證了T34管風琴火箭的適用性。
鑑於作戰資料的收集顯示實際作戰效果很好,美國開始批次列裝T34,並在T34的基礎上進一步改裝出T34E1管風琴。
至1945年前後,T34E2管風琴出現,改為7.2寸火箭,增至60管。
相對於1943年T34管風琴火箭炮極其稀少的數量,1944年6月諾曼底登陸戰後,T34火箭炮開始大量配備。
美陸軍第30步兵師743坦克營和第90步兵師的712坦克營都列裝了T34管風琴火箭炮。
T34火箭炮的口徑為114.3mm,發射筒長度2286mm。發射M8型火箭彈時的最大射程為3 840m。
到了二戰後期改用旋轉穩定式的M16火箭彈,最大射程達到4 800m。
實際作戰中,T34管風琴火箭可以在對地方陣地火力覆蓋的同時,用謝爾曼坦克的主炮摧毀敵方防禦工事和裝甲防護設施。
裝備T34管風琴火箭炮的第30步兵師獲得了“整個歐洲戰區美軍步兵戰鬥力排名第一的部隊”稱號。
在1944年6月至1945年4月,第30師共戰鬥了了282天,參加了突襲聖洛、突出部戰役、強渡萊茵河等西線重大戰役。
他們裝備的T34管風琴火箭讓德國軍隊損失慘重,在陣地戰和攻堅戰中取得了優秀戰績。
他們給德國軍隊造成了巨大的威懾,納粹德國甚至稱呼他們為“羅斯福的SS(黨衛軍)”。
儘管他們在歷史上名聲弱於“喀秋莎”,但他們確實在西線戰場上發揮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