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文章之前我要先感謝頭條上所有關注我和給我文章點讚的朋友們。正是因為你們的關注和支援才給了我調研寫作的動力。
我們言歸正傳,今天來和大家聊一聊上市公司是如何花樣套現的。
壹 / 上市公司老闆的工資怎麼可以這麼低?
在月初,有網友根據恆大系港股公開高管年薪的資料,彙總了恆大23位高管的年薪。23人總年薪是超過了2.9個億,平均下來人均1264萬。所說對於很多人來說,一千多萬的年薪已經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即的數字。但是對於這個“宇宙第一房企”來說,人均一千多萬的年薪好像也沒有顯得特別離譜。
當我細看這一表格資訊時,我驚訝地發現“皮帶哥”許家印的年薪僅僅排在第19位,年薪不過才25萬元。這個薪資可能還比不上華為正式員工剛入職時的工資高。
那麼,為什麼上市公司的老闆不給自己開高一些的工資呢?
其實老闆們這麼做的主要原因很簡單,他們的收入壓根不是依靠工資來獲取的。比如恆大許老闆在11月26日減持了恆大12億股股份的情況下依舊佔比61.88%。恆大股票的分紅才是許老闆收入的大頭。
11月25日許家印、Xin Xin (BVI) Limited、丁玉梅合計賣出12億股中國恆大股份,持股比例降至61.88%
自從2011年開始,恆大除了16年沒有分紅,其餘九年都基本保持了較高的分紅比例。17年最高達到了58%,十年平均下來也有43%。許家印家族透過鑫鑫(BVI)持有的恆大股份比例維持在58%~71%之間,也就是說許家印這十年總計獲得的股票分紅超過了500億人民幣!
雖然持有大量的股票,每年像恆大一樣給股東們鉅額分紅。但是如果趕上公司近幾年的營收能力變差,在沒有利潤的情況下依舊高額分紅必然會造成股東不滿。所以說,除了股票分紅上市公司老闆們還有什麼招數呢?
貳 / 上市公司的花樣套現方法
除了老闆自持、家族自持或者家族控股的其他公司自持公司股份都已經不是啥新鮮的招數。
現在隨著商業發展和股票市場的成熟,老闆雖然可以持有自己公司的股票分紅,但是一旦市場表現不好,老闆想要套現跑路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尤其很多公司的董事長是公司的創始人,也是公司的精神領袖。一旦公司老闆想要賣股套現,投資人肯定會更快跑路,甚至以死相逼。不等老闆賣掉自己的股票,恐怕那時股價已經早就跌到地心了。
- 第一招,利用商譽減值的辦法來套現。
商譽減值說白了就是先吹高公司的估值,等到收購之後再以經營不善等理由逐漸降低公司估值。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解釋一下。
首先上市公司D先在招股書上說明自己融資是想要收購J公司。而這個J公司就是D公司老闆們的殼公司。在併購過程中,被投資併購的公司在估值時被高估的話就會產生商譽。
然後D公司想要高估J公司的價值,然後進行溢價收購。當然,我們不能說溢價收購都是為了套現,還是有很多情況是對於被投資公司的認可和未來發展的良好預期。
如果是D公司為了套現的,那麼你會發現J公司其實是一家成立沒多久,但是財報卻可以瘋狂增長。因為D公司早年成立了一家與其無關聯的H公司,然後讓H公司和J公司產生關聯交易製造高複合增長。於是在D公司的估值時,會按照高增長的資料來估高J公司價值。
好了,J公司可能原有市值不過3個億。經過一頓操作,D公司說J公司發展未來可期,對於D公司未來業務拓展極為重要。於是給J公司估值達到了10個億。而這多出來的7個億就是J公司的商譽。
2018年11月16日,證監會發布了《會計監管風險提示第8號——商譽減值》
於是,在D公司以10個億喜提J公司之後,J公司的高管們開始陸陸續續提桶開溜了。在J公司“高管們”賣掉股票之後,他們也就變相的把投資款帶離了公司。此後,D公司可以以J公司經營不善為由,逐年進行商譽減值直到公司估值回到正常水平。
當然,大多數公司都是好的,但是這樣的辦法確實是之前比較常用的套現手法。經常關注股市的朋友就會經常看到某某上市公司或者其子公司進行減值,其實這就是套現完畢,逐漸把賬目迴歸到一個正常的水平上。
- 第二招,成立上下游公司壟斷公司的部分業務
剛剛說的辦法雖然好用,但是整套環節程式多、過程過於複雜,一不小心就會被揭露出來導致人財兩空。而且,很多公司的老闆還是希望可以透過主營業務踏踏實實發展企業,不希望用這樣“明目張膽”的途徑來套現。
於是,成立上下游企業成為了很多公司老闆套現的最好辦法。我們來一個一個細細說來。
很多公司都有這樣的問題。老闆的親戚自己掌握公司的採購部門,一方面防止外人利用採購竊取公司利益,另一方面採購帶來的流水可以給老闆家族帶來豐厚的利益。但是,對於一家大公司尤其是上市企業來說,採購是非常公開透明的,想要依靠家裡人壟斷採購部門的辦法肯定是無法說服投資人的。於是乎,老闆們想到了既然不能從內部控制採購,那就從外部壟斷採購。
於是,老闆的親戚們就會成立一家原材料公司專門負責供應該公司的原材料。這樣一來,公司內部採購流程顯得十分正規。而且,老闆的面子投資人們多少會給一些,只要原材料價格不要太離譜,定向採購的事情大家也就認了。比如說,恆大許老闆大兒子掌握的材料公司就專門為恆大供應材料。價格比市場高不說,還要預決算部門把這部分成本分攤到別的材料上。可真的是富了許家,苦了萬家。
除了上游之外,下游經銷商也是很多零售業老闆的“自留地”。
2019年5月,中國民用電工第一企業公牛集團更新IPO招股書,向上交所發起新一輪衝鋒。我們在公牛的股權和經營情況中可以看到,公司的掌門人家族及董監高成員親屬一共開設了超過16家銷售公司作為公司經銷商。
比如,公司實際掌握人阮立平老婆的弟弟潘敏峰以及其配偶徐奕蓉掌握了亮牛五金和杭牛五金,在2018年和公牛的相關交易金額就達到了8000萬。
類似於公牛這樣的企業太多了。而且不僅是公司老闆,很多公司高管甚至中層都會在經銷環節插足自己的親戚來牟利套現。
當然了,還有公司老闆家族會透過壟斷公司後勤、票務、招聘等一系列業務來掙錢。比如說華為任正非的兒子任平掌管的華為慧通,該公司就如同華為的總後勤部一樣。華為公司員工所有的出行票務以及非正式的服務崗位工作全部是由慧通負責的。不過,華為慧通是華為的全資子公司,同屬於華為系,也不能說是任家的私產。但不是所有的公司都能像任正非這樣“大公無私”,更多的還是把錢裝進了自己的腰包。
叄 / 老闆其實不用錢
其實現在很多的上市公司老闆都明白,與其瘋狂向自己家裡面斂財竭澤而漁,不如將企業做大做強找一個長期飯票。
如果說公司上市老闆既不能賣股套現,也不能私自掙錢,那麼就不會有老闆想要將企業做大規模了。其實,當企業到了一定層次,老闆真的不需要用錢了。
很多企業會將自己公司高管的福利待遇作為公司規定寫在公司制度裡。每年公司都會為公司高管們專門計劃出一筆預算。高管們可以買車、買房、買一切東西以公司的名義,最後透過規定來配給高管使用。直到這些資產折損之後,高管們再以很低的價格買走成為私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