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熊貓貝貝的第783篇原創文章:
在市場困頓,經濟承壓的階段,就必然會有很多資金會積極思考,尋找方向。
雖然資本是人類經濟活動的工具,但是本性如此,趨利避害,追逐利潤,發現機會,在本能層面,反而變成了驅使著現實的人,為之出謀劃策,詳盡分析。
這種人類智慧和資本本性的關係,很有點哲學的味道。
2021年即將結束,中國國內的經濟環境和發展趨勢,對於很多人而言,依然是一種在迷霧中探索的迷茫感覺。
這和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在中國經濟環境全面啟動的這一輪大調整,大變革,密不可分。
國家“有形之手”的力量,從未如此明顯,甚至可以說得上勢大力沉,態度堅決,威力十足。
到了2021年,很多路徑依賴,盈利慣性的財富增值方法和渠道,就行不通了,不是效率降低,就是風險加大,要麼,就是徹底被顛覆,針對消滅。
這對於經濟環境中的個體,以及有財富收穫,投資需求的群體來說,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人痛苦,對應的資金同樣痛苦,不確定的迷霧之中,很多具有前瞻性的理性分析,趨勢判斷,也就應運而生,應時而出。
這篇文章,就將對中信證券基於對2021年中國經濟環境和政策研究基礎上,最新發布的一份關於中國未來5到10年投資,財富,機遇方向的策略研究報告中,5個關於中國經濟領域不同維度的分析判斷,和各位讀者朋友進行有深度,有態度,有依據的分享,討論和研究。
以微見著,洞察先機,把握趨勢,指導決策。
PS:
- 文章略長,內容的閱讀需要一定的時間和耐心,並且需要進行思考。
- 內容不求討好所有讀者,寫作分享也是一個閱讀群體和寫作群體互相選擇的過程。
- 每個人的認知層次不同,不做強求,這篇文章的內容不是什麼大路貨,也不是什麼看完能夠帶來輕鬆愉悅精神滿足的爽文,請結合自身需要和認知需求理性看待。
- 頭條獨家文章,抄襲搬運必究!
選擇大於努力,思維決定層次,是任何時代任何環境下的重要規則。
第一個趨勢判斷:關於中國居民的核心資產,房子的預判
報告結論直接給出:
第一點,未來五年房價的年化收益率僅略高於2%,固收類產品的收益率會持續地下行。
居民存款將透過轉配基金和股票將給A股每年帶來1.6萬億的增量資金,預計十年後,老百姓配置金融資產的比例將由現在的12%提升到20%。
第一條就是說的對中國房價的判斷,注意,這裡對房價的變化用詞是“年化收益率”,而不是直接粗暴的增長率。
年化收益率按照2%計算,那麼一套總價100萬的房子,一年的淨收益就是2萬元,如果房價只漲2萬元,肯定是不夠的,淨收益,意味著要扣除房貸利息,物業水電,房屋折舊,按照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如果貸款買房,平均大概需要8%的持有成本,疊加房地產稅,就按1%測算一下,那麼就是9%左右。
按照這樣的推算,房價要保持11%以上的增長率,才能覆蓋2%的淨資產收益率了?
大錯特錯,錯得離譜,這就是專業資本測算和普通民眾最大的區別所在。
年化收益,只看資產回報,而且這個房產的資產回報,是不能考慮房貸成本的。
也就是說,中信分析人員,認為未來房價上漲+租金收益疊加的情況下,收益率只會略高於2%!
我個人是認可這個趨勢判斷的,但是對2%的收益率不太接受,這其中最大的變數是什麼?
是房地產稅收多少的問題,1%和2%的差別,就出來了。
這個趨勢判斷,整體是符合國家“房住不炒,住有所居”的宏觀大環境訴求的。
基於房產的財富增值效應和回報情況,必然會對投資資金產生擠出效應,進入金融市場:
如果按照這個預判,中國的房產在未來5-10年,將逐漸退出居民存款和收入的目標資產領域。但是基於中國居民和家庭剛兌需求和對房產的堅定價值觀,房產未來依然,並且長期會作為個人和家庭的底層資產,核心資產。
第二個趨勢判斷:關於中國金融市場的進化
第二點,五年後a股的上市公司數量將達到6000家以上,新上市公司中資訊科技,醫療,新材料,新能源等朝陽行業佔比將超過60%,而每年退市的數量將增長4倍,從不足50家提升到200家,而退市企業中,機械,地產,傳媒,商貿零售,有色,化工等夕陽行業的佔比將超過50%。
關於中國金融市場未來5年的判斷,這個觀點屬於看好中國經濟發展,看好中國金融市場管理能力和水平的進化。
1990年11月26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成立;同年12月1日,深圳證券交易所開始營業。30年來,A股上市公司陣營不斷擴大,截至2020年11月30日,A股上市公司總數達到4087家
資料顯示,從1990年的“老八股”開始,到2000年,A股上市公司數量突破千家,歷時十年。2004年以後,隨著保薦制的全面實施,上市公司總數於2010年突破2000家,歷時十年;2016年,突破3000家,僅用時六年;2020年9月,突破4000家,僅用時4年。
截至2021年11月1日,中國A股共計上市公司數量:4455個。
為什麼5年以後A股的上市公司只有6000的這個量級?其實是考慮到新舊產業的更迭。
退市的,基本上都是重汙染,夕陽行業,還有低附加值的傳統產業。
而新上市的,其實都是中國經濟未來的重要增長極和政策扶持照顧的寵兒。
大A三傻中的地產板塊,未來除了物業有生存的機會,基本上伴隨著房地產經濟逐漸退出中國經濟中心位置,金融市場也將失去存在的意義。
從這個數量和行業佔比變化,包括趨勢規律的研判,能夠看到未來中國的經濟政策的驅動方向。這是明牌。
第三個趨勢判斷:關於中國金融市場的成長
第三點,五年後,A股科技和消費類公司的市值將從原有的40%提升到60%,接近目前美股的結構。前5%的大公司的市值佔比將有51%提升到70%,也就是大概300家企業會佔掉a股總市值的70%。
在全球市場中,A股上市公司市值規模僅次於美國,位列全球第二。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產物,中國資本市場30年的發展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上市公司日益成為中國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資料顯示,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佔GDP比重也不斷提升,從1990年末的不到1%升至2019年末的60%以上。
消費其實已經沒有懸念,國家統計局7月15日公佈的最新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高達211904億元,同比漲幅高達23%。其中,我國線上零售額達到61133億元,同比激增23.2%。可以看出,我國市場需求旺盛,消費市場越來越龐大。
2020年有疫情,2021年統計還沒有出來,但是從2019年的資料就能看出一個重要的訊號:
中國與美國的消費規模差距逐漸縮小,按照當前中國消費增速遠高於美國的情況看,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消費市場指日可待。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18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9.0%,達38.10萬億元人民幣,按2018年平均匯率1美元兌換6.62元人民幣計算,約合5.76萬億美元。同期美國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4萬億美元,同比增長5%。中美消費規模差距從2017年的3400億美元縮小到2800億美元,比上年縮小1.35個百分點,中國消費規模相當於美國的95.36%。
消費超越沒有懸念,中國人口基數擺著,關鍵的問題,是科技佔比的提升。
中國原本的科技佔比,被沒有科技內涵和核心技術的網際網路公司佔據了部分,這一部分,是必然需要得到調整和改善的。
2021年北交所,是一個關鍵的訊號,首都要地,政策中心,直接發力。這個關於金融市場成長的預判,具有前瞻性。表示贊同。
第四個趨勢判斷:關於中國經濟結構,產業佔比的變化判斷
第四點,五年後,資訊科技,綠色和大健康等產業將成為經濟支柱行業直接融資比重也將由現在的20%提升到28%。
這個判斷比較保守,直接融資就是透過金融市場,5年8%的增長實在不夠看。
特別是新能源,綠電關聯,環保節能,這個是國家大力支援和扶持的重點產業方向。
個人特別看好高階製造,新材料,綠電週期產業,以及科技技術突破創新。
畢竟,在市場化生態建立成功,反哺迴圈建立以前,來自於金融市場的直接輸血,至關重要。
所以,在這個判斷上面,應該會有比較大的增長想象力。
第五個趨勢判斷:關於證券行業的發展
第五點,證券行業前五名公司的淨利潤佔比將由46%提升到55%,外資券商淨利潤佔比將超過5%,風投行業的投資規模增速將由負轉正。
所以國內的金融行業,特別是投行業務的收入佔比將有16%提升到20%以上,頭部券商股權投資行業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金融行業其實是典型的“傳遞肉,手沾油”的資金中介行業,本質就是這樣的,而這個行業的發展,並不是什麼經濟脫虛就實,而是為經濟運轉提升效率,增加潤滑。
某種程度上來看,金融,證券,投資行業能夠得到發展,預示著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堅定看好。
這其實很好理解,以房地產經濟為例,中介行業日子最好過的時候,肯定是房價上行,行業蓬勃發展,市場興旺,才有中介發達的土壤。
對於券商,金融,投資行業,也是如此,必然要在一個經濟持續發展,活躍度足夠大的環境中才能得到充分的收入提升,行業擴大。
寫在最後:
關於這次分享內容的幾個個人看法和觀點
這期的主要內容,是分享關於中信證券對於中國未來經濟的趨勢研究結論。
這五個維度的預判,看似直接簡單,但其實經過進一步的推敲和論證,可以看出來背後是有專業,負責,到位的研究團隊,進行了大量的資料分析和政策研究,這些研判的結論,頗有價值。
文章的最後,談幾點關於這些研判結論的個人觀點:
1、對於房地產的資產趨勢認知,目前已經逐漸形成多維度的共識,那就是房住不炒的決心不動搖,房產,特別是優質,核心房產的價值可能保有,但是成長性和賺錢效應,逐漸被追逐更高收益的資本和群體所看空。
這個認知共識的建立,比什麼行情,猜測,市場情緒,更為關鍵。
對於房地產的價值邏輯,很多人恐怕是需要靜心做一個思量了。
沒有房子的,還是建議買,主要需要考慮的,是依附在房產上面,依賴房產流動套利的群體。
2、中國的金融市場,在接下來中國的經濟結構中,作用和意義絕對不是純粹的經濟風向標意義,更重要的是國家需要為核心企業,行業,產業提供直接融資的場所,基於當前中國金融市場的現狀,肯定需要一次以上或者多次大規模,大力度的劣幣出清,規則建設,還有管理升級,當然,還要考慮到中國對外的經濟現實環境。
基於這樣的考量,未來貨幣所指,必然是財富所在,特別是在實體經濟內卷的情況下,個體和資金要獲得實質層面的增量,金融市場是一個可見可行的方向。
不是要大家去炒股套利,短線搏殺,而是要建立長期投資,跟隨行業成長,押注趨勢的心態和思路。
中國的房子不是穩賺,而是因為流動性限制,導致了很多過程波動被時間消化了,中國金融市場出清以後,短線玩短線,這個永遠都會有,但是真正有想法的人,一定要有心態建設。
不然,別人都是十幾年的賭場老油條了,玩什麼?
3、對於研報中提及的產業未來,行業方向,值得關注,值得持續跟蹤,值得鎖定政策風向。
後疫情時代,想要賺錢發達,就不能有路徑依賴,與時俱進,思維升級,才是王道。
以上觀點,純粹為個人思考分析內容,不一定對,也不一定符合所有人的認知和口味,見仁見智,友好交流。
(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的最新規定,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關於置業,投資等行為的明確建議,入市風險自擔。)
以上正文,來自@熊貓貝貝小可愛
原創寫作分享不易,如果覺得文章不錯,歡迎轉發點贊。關注本人
實力原創,頭條獨家,如有抄襲搬運侵權行為,必究!
有問題歡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問必答,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