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軍世】“裝甲叢集”是二戰初期德軍閃電戰的重要標誌,集中力量的德軍坦克部隊迅速突破防線,快速突擊,不過雖然德軍裝甲部隊很強大,但是與我們所認識中的機械化軍隊其實還有一定的差距,最為明顯的便是其裝甲師和步兵師的後勤單位中,其實仍有一定數量的騾馬大車,在步兵營中,這些大車是物資運輸與機動的重要工具。
1939年的德軍:步兵營滿編820人,運輸主要靠騾馬大車
德國在1939年9月1日入侵波蘭時,主力德軍有44個師,其野戰軍(德語為:feldheer)下轄的一個滿編標準步兵師平均員額為1萬7500人,其中包括了一部分後勤、支援人員,1個德軍步兵師大約裝備了650挺機槍以及相應配屬於步兵的步槍、衝鋒槍和手槍的武器裝備;1個德軍步兵師中,戰鬥步兵編制為3個團,德軍從1938年開始進行組織員額核准工作,核准後,1個德軍團大約包括了3100名軍官及士兵,每個團由1名上校指揮,該上校直接向負責指揮該師的將軍負責。
每個步兵團下轄3個營,每個營又下轄3個步兵連,另外,每個步兵營還有1個額外的重武器連,他們裝備了迫擊炮和重機槍,能夠根據營指揮官的指令進行部署,一個營的員額數為820名軍官及士兵。
而在1939年的德軍步兵營的編制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一個不太常見的編制:大車;其中包含戰鬥用大車、補給品大車、輜重大車,這些單位在步兵連中也有,這與我們看到的“機械化”德軍有些區別,而這些騾馬大車是這些步兵作戰單位,運送物資的重要工具,是主要擔任負重的“背鍋俠”。
二戰時的德軍:機械化水平“集中”,騾馬仍是重要戰力
在1939年的波蘭戰役中,德軍的44個師中,有7個裝甲師、4個輕型裝甲師和4個摩托化師,機械戰力的比例非常高,使用精銳力量閃電突擊,不僅氣勢如虹,戰績也很強大,不過,這其實已經集中當時德軍的全部裝甲作戰力量,而步兵師的機動仍然主要依靠徒步,運輸也大量需要騾馬。
雖然現代德國是汽車生產的大國,賓士、寶馬等早在二戰以前就都是著名的汽車品牌,不過,當時德軍所擁有的卡車等車輛的數量不足以滿足德軍完全的機械化需求,這本身與德國本身鐵和石油資源有限有一定的關係,在1940年德軍對丹麥和挪威發動了“威悉河行動”,一個背景因素也是為了保證德國的鐵礦供應,有限的資源還需要保證坦克等戰鬥車輛的生產需求。
二戰中,美國的汽車生產數量為238萬多輛,英國為48萬多輛,德國為34萬多輛,德國在軍用卡車的生產數量上甚至還不如美國的零頭,而即便是在二戰機械化程度最高的美軍,物資的運輸已經基本全部實現了機械化,但是多數步兵的機動,其實也仍需要依靠徒步;此時的德軍中,汽車的數量無法滿足運輸補給的需要,即便是在1941年德軍擁有車輛數量規模的高峰時期,每個步兵師仍然需要在1000輛左右的車輛之外,再配有900多輛騾馬大車才能滿足運力需求。
在蘇德戰爭期間,騾馬也是德軍中重要的戰鬥力組成,德軍累計使用了275萬匹戰馬,是“巴巴羅薩”行動開始時德軍總計60萬各型車輛的4.58倍,蘇軍因為保留了大規模騎兵的存在,其累計使用了多達375萬匹戰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