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都有一種說法,將明朝萬曆、泰昌、天啟年間所發生的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一起並稱為明末三大疑案。
但其中由於移宮案的脈絡和過程比較清晰,一部分人認為不應該將其併入三大疑案中,而相比之下,梃擊案和紅丸案就存在著眾多的謎團。
比如:梃擊案中那個張差究竟是由誰指使的?他是如何順利透過戒備森嚴的皇城等等;還有紅丸案中,紅丸到底有沒有毒?先後兩顆紅丸到底一不一樣等等?
由此,在梃擊案和紅丸案中都存在著明顯的疑點,可供後人挖掘,但移宮案中的疑點究竟在哪裡呢?
現在先讓我們來看看移宮案的過程,該案發生在公元1620年,這一年既是萬曆四十八年,也是泰昌元年,在這一年裡萬曆和泰昌兩任皇帝相繼滅亡。
新帝明熹宗朱由校與李選侍一起遷往乾清宮,這個李選侍就是本次案件的核心人物。選侍在明朝是比較低階的妃子,但這個李選侍比較特殊,她是天啟皇帝的養母,其生母在生下他後不久就死了。
年幼的朱由校常常受到了李選侍的凌虐,以至於常常晝夜哭泣,她為了方便進行進一步的控制,便要求與其同居一宮,於是乎就有了前文,朱由校和李選侍一起遷往乾清宮。
李選侍深得泰昌皇帝的寵愛,當泰昌皇帝想要將其從選侍進封為貴妃的時候,她拒絕了,因為她想一步登天,直接當皇后。由此見得,李選侍是一個極具野心,毫不知足的女人。
小時候的天啟皇帝,由於父親泰昌皇帝不受爺爺萬曆皇帝的待見,所以自己也常常遭到冷落,一直到萬曆皇帝臨死的時候,才立下遺囑將其封為了皇太孫。
而其生母王才人雖然名義上的身份比李選侍更加尊貴,但由於李選侍更加受到泰昌皇帝的寵信,因此常常受到對方的欺負,直至死去。
在這般環境成長起來的朱由校,導致了他從小就形成了害怕李選侍的性格特點。當泰昌皇帝繼位後,李選侍得以帶著朱由校一起移居乾清宮。
但短短一個月後,泰昌皇帝就去世了,李選侍藉機同太監李進忠,也就是魏忠賢,一起合作挾持朱由校,讓其立自己為皇太后,以進一步把控住朝政,但這一舉動無疑引起了滿朝文武的激烈反對。
在大臣們的力爭下,成功地將朱由校護送出了乾清宮,轉至太子宮安居,並暫時由太監王安進行貼身保護,由此李選侍把持朝政的目的落了空。
緊接著,大臣們將鬥爭的方向對準了李選侍,要求其遷出乾清宮,以便朱由校日後登基可以用,但卻遭到了李選侍的拒絕。與此同時,她也提出要先將自己封為皇太后,但同樣遭到了大臣們的拒絕,由此李選侍同大臣們的矛盾徹底激化。
很快,距離登基大典是越來越接近了,但李選侍依舊呆在乾清宮不肯遷走,為此一眾大臣們直接站在了乾清宮的宮外,繼續逼迫著,萬般無奈之下,李選侍只得帶著女兒倉促地從乾清宮移到噦鸞宮。
第二天,在朝臣的擁護下,朱由校順利地登上皇帝位,自此李選侍意圖把持皇帝,當上皇太后,掌控朝政的圖謀完全落了空,這一場移宮風波也就此平息下去。
綜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事實清楚,過程清晰,既如此,為何該案又能夠與梃擊案、紅丸案並稱為明末三大疑案?其疑點究竟在哪裡?
其中該案的疑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一是與李選侍一起合謀的太監李進忠,是否就是後來權傾朝野的九千歲魏忠賢?雖然大多數情況下,都認定這兩人為同一人,但一直都缺少實證!
二是,當李選侍同大臣們對峙的時候,作為重要同夥的太監李進忠全程不見人影,也沒有相關的記載,就如同憑空消失了一般。
三是,在移宮案中表現積極的朝臣楊漣、左光斗以及太監王安都先後被掌權後的魏忠賢弄死,這未免也太巧了一點吧?
也正因為如此,移宮案才得以成為被後人所津津樂道的明末重大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