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節)
03、臣服還是稱帝?這是一個問題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已經稱帝建唐的李淵想聯合李軌消滅薛舉,於是派遣使者前往武威,向李軌下達璽書、慰勞結好,並稱其為從弟。意思很明顯,咱倆是一家人,應該團結一致先把薛舉幹掉,大哥絕對不會虧待了你!
但李軌哪能想這麼多,還以為李淵真的把他當兄弟,內心一陣狂喜,於是派遣弟弟李懋入朝謝恩。李淵當即封李懋為大將軍並送還涼州,同時下詔唐鴻臚少卿張俟德持節冊拜李軌為涼王、涼州總管,給予羽葆鼓吹一部。這是天子能夠給予王候的最高禮遇,目的就是為了讓這位“從弟”死心塌地地擁護大哥,兩面夾擊把薛舉這廝給徹底滅了。
但這李軌一點也不地道,一面派弟弟向李淵謝恩擁戴,一面又自己僭越稱帝,還立兒子李伯玉為太子,封曹珍為尚書左僕射。所以,當唐朝使節張俟德帶著冊封詔書到來的時候就尷尬了,到底接受呢還是不接受呢?這便成了一個棘手的問題,李軌沒了主意,這事還得聽下面人的意見。
於是李軌召集部下商議,他說:“李氏據有天下,是天命所歸,如今李淵已經佔據了長安。一姓人不能相互爭位自立,現在我主動除去帝號,接受大唐的冊封行嗎?” 曹珍卻說:“隋朝失了天下,各路英雄競相起兵對峙,稱王稱帝瓜分天下。唐朝有他的關中、雍州,我大涼自己在河右建國也未嘗不可,更何況已經成了天子,怎能接受別人的官爵呢?如果非要以小事大,可效仿南朝蕭察自稱梁帝而稱臣於周的做法。”
李軌聽從了曹珍的建議,派自己的尚書左丞鄧曉到長安,向李淵奉上國書。李軌在書中自稱“從弟大涼皇帝”。李淵見到大涼國書勃然大怒道“李軌稱我為兄,這是不願臣服我大唐啊!”於是囚禁鄧曉而不遣還。
這是一個十足的餿主意,李軌君臣只知道蕭察曾以梁帝名號稱臣於周,但不知道他後來因此憂鬱而亡,南梁滅國的結局。正是這個主意,最終讓李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大涼國也如曇花般驟然開放又驟然敗落。
由此可以看出,李軌沒有認識到天下歸唐已經是大勢所趨,竟然想在不去帝號的前提下稱臣於唐,是何其的不明智,這是要把自己送上不歸路啊!
04、毒殺良臣上下離心
前面我們講了,大涼國各派勢力交錯並存,相互傾軋,只因外有強敵而暫時和平相處,一旦外部威脅降低,內部矛盾必然凸顯,而李軌又缺乏主見,容易偏聽偏信。因此,大涼國的內鬥一直就沒有消停過。
在擁戴李軌起兵的一班人中,以梁碩最有謀略,因此李軌任命他為吏部尚書,也把他當作最倚重的謀臣,但其它人都怕梁碩,所以梁碩也找來了不少人的忌恨。
武威是河西重鎮,從西域遷來的胡人種族繁盛,勢力強大,梁碩曾經勸李軌對胡人加以提防,因此與朝中胡人的代表、戶部尚書安修仁產生了嫌隙。另外,李軌的兒子李仲琰有一次去拜見梁碩,梁碩居然沒有起身還禮,這讓新晉的李家王子很是反感,於是就和安修仁聯合起來誣陷梁碩謀反。李軌一向耳根偏軟,聽信了這些讒言,派人到梁碩家裡毒殺了他。這就讓故人們心懷疑懼、人人自危,都不願為他做事了。
當時有個胡人巫師妄言:“天帝將派遣玉女從天而降。”李軌竟然聽信妄言,招集兵士修築樓臺以等候玉女的降臨,靡費錢糧很多,造成了大涼國財政危機。恰好又遇到了饑荒,有些地方甚至發生人吃人的事件,李軌用盡家財賑濟災民也是杯水車薪,便召集部下商議開倉發糧以賑濟災民。開倉放糧本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對穩固李軌的地位,穩定大涼國秩序都很有好處,所以以曹珍為首的一干大臣都力勸李軌放糧,他們說:“國以民為本,我們怎麼能夠吝惜糧食而坐視百姓生死而不顧呢,應當立即開倉放糧、賑濟百姓。”
而以謝統師為首的前隋朝官員,雖然為了保命歸附了李軌,但內心卻不情願,因此不斷把胡人推薦到大涼國任職,並與他們結為黨羽,排擠朝中掌權的舊臣。這次,他們就要拿放糧做文章,離散大涼國上下人心,所以在朝堂上當眾向曹珍發難說:“百姓餓死的都是些體弱不能幹事的人,身體強壯的是餓不死的,況且庫存的糧食是用來防備意外之需的,怎麼能用來向那些弱小者亂施恩惠呢?曹僕射你這是想附合下情,而不是為國考慮啊。”
這是什麼狗屁邏輯,饑荒都已經嚴重到人吃人的程度了,還不能放糧賑濟,在他們心裡什麼情況才能稱之為意外之需呢?這就是典型的揣著明白裝糊塗,其用心實在是險惡至極,其罪當誅。但李軌卻偏偏聽信了這些說辭,緊關倉庫而不放糧賑濟百姓,致使部下更加怨恨,人人想著叛亡逃走。
李軌盡其家財賑濟百姓,卻不能開倉放糧,是存小義而失大義,典型的小事聰明大事糊塗,實在不堪治國大任,小國不治又怎能平天下呢!
(未完待續)
謝謝閱讀,原創不易,要是您喜歡這篇文章,煩請關注賬號,您的鼓勵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