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章說到外朝,這篇講述紫禁城的後寢(內廷)部分,即皇帝和他的后妃們日常生活的地方,還有一些內廷便殿。
乾清門為紫禁城內廷的正宮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
乾清宮始建與明永樂年,曾數次遭焚和重建,現存建築為清嘉慶三年(1798年)重建。“乾清”為乾天清正之意。乾清宮建築規模為內廷之首,自明至康熙時期,這裡都是皇帝居住的正殿,為明清十六個皇帝的寢宮(自雍正始移居養心殿)。 其面闊9間,進深5間,高20米,重簷廡殿頂。殿的正中有寶座,兩頭有暖閣。清代順治、康熙年間,乾清宮與政務關係相當密切,皇帝在這裡讀書學習、批閱奏章、召見官員、接見外國使節以及舉行內廷典禮和家宴。
雍正元年(1723年)皇帝下詔,密建皇儲的建儲匣存放與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
交泰殿內廷後三宮之一,位於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殿名取自《易經》,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滿"之意。是皇帝和后妃們起居生活的地方,約為明嘉靖年間建,順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嘉慶二年(1797年)乾清宮失火,殃及此殿,是年重建。交泰殿與中和殿略同,體積是後三宮最小的一個。交泰殿為皇后千秋節受慶賀禮的地方,是皇后生日時接受慶賀禮的地方。紫禁城從太和門到乾清宮,一直以龍作裝飾,交泰殿才開始龍飛鳳舞的圖案。
明代宦官專權,清順治帝為了吸取教訓和嚴戒太監不得干預朝政,曾將“內宮不許干預政事”的鐵牌樹立在交泰殿。
坤寧宮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之精華,故宮內廷後三宮之一,位於交泰殿後面,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
坤寧宮坐北面南,面闊連廊9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重簷廡殿頂,是明代皇后的寢宮,清順治十二年改建後,為薩滿教祭神的主要場所。
現在在內廷裡,人們可以見到一座不倫不類的“西洋爛尾樓”,這就是俗稱“水晶宮”的延禧宮了。
延禧宮為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東二長街東側。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延祺宮。清代又改名為延禧宮,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清兩朝均為妃嬪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嬪、成貴人曾在此居住。
景陽宮,為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鍾粹宮之東、永和宮之北。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長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陽宮。清沿明朝舊稱,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代為嬪妃所居,明神宗皇帝的孝靖皇后曾居此。清朝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後改作收貯圖書之所。
鍾粹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咸陽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鍾粹宮,隆慶五年(1571年)改鍾粹宮前殿曰興龍殿,後殿曰聖哲殿,為皇太子居處,後複稱鍾粹宮。清代沿用明朝舊稱,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後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多次修葺。清晚期於宮門內新增垂花門、遊廊等。
永和宮,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承幹宮之東、景陽宮之南。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永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今名。清沿明舊,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乾隆三十年(1765年)亦有修繕,光緒十六年(1890年)重修。明代為妃嬪所居,清代為后妃所居。清康熙帝孝恭仁皇后久居此宮。其後,又有道光帝靜貴妃,咸豐帝麗貴人、斑貴人、鑫常在等先後在此居住。光緒大婚後為瑾妃居所。
承乾宮內廷東六宮之一,初名永寧宮,明崇禎五年(1623年)改為今名,即取“敬奉天意”的含義。前院正間內懸乾隆皇帝御題“德成柔順”匾,此宮明代為貴妃,清代為后妃所居。
景仁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長寧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仁宮。清代沿用明朝舊稱,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先後修繕。
儲秀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時為妃嬪所居。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壽昌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曰儲秀宮。清代曾多次修葺,光緒十年(1884年)為慶祝慈禧五十壽辰,耗費白銀63萬兩進行大規模整修,現存建築為光緒十年重修後的形制。
翊坤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時為妃嬪居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始稱萬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為翊坤宮。清代曾多次修繕,原為二進院,清晚期將翊坤宮後殿改成穿堂殿曰體和殿,東西耳房各改一間為通道,使翊坤宮與儲秀宮相連,形成四進院的格局。
體和殿,清光緒十年,為慶祝慈禧五十大壽,所改建。
永壽宮,內廷西六宮之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樂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毓德宮,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又更名為永壽宮。清朝順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都曾重修或大修,但仍基本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鹹福宮,內廷西六宮之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壽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為鹹福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又加修整。
長春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長春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永寧宮,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複稱長春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後又多次修整。咸豐九年(1859年)拆除長春宮的宮門長春門,並將啟祥宮後殿改為穿堂殿,咸豐帝題額曰“體元殿”。長春宮、啟祥宮兩宮院由此連通。
下一章,御花園,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