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出現差異的不是三年級,而是五六年級。五六年級學生開始分層。家庭教育跟不上的孩子逐漸落到底層,並且很難在沒有外力的作用下提升上來。家長重視的孩子,逐漸發力,居於中上層。這期間孩子智力的因素雖然有,但並不是很大,更主要的是家長如何去做。我的建議是不要去空想或聽所謂的教育家去暢談的如何教育孩子的獨立,如何培養孩子的習慣等,你無從抓手,別人的孩子也不是你的孩子,所以沒意義。有意義的事是你和孩子一起解決他面臨的每一個具體的問題,如果孩子總忘記記作業,那就想一起能夠幫助他記住作業的辦法,比如,在每科教科書前面的一頁粘上記作業的紙,打好格,每天放學就檢查。如果數學差,就陪著孩子做題,總結錯題,分析錯誤原因,如果外語差,就想辦法教他怎麼背單詞課文閱讀,陪孩子在克服具體的困難的過程中成長!
1.分化為什麼不是出現在三年級,而是五六年級?
五六年級的分化只是一種表現,真正原因在於家庭背景和家庭教育的分化。我們常常說的成績分化,一般而言是指我們一般家庭教育的普娃所面臨的一般性狀況。那些天生的牛蛙和極具危機意識並在幼兒園時期就搶跑家庭的孩子,一般而言在整個小學階段都能保持良好的狀態,這裡不涉及分化的問題。而涉及到分化的主要是那些在小學入學時還信仰快樂教育、散養教育的家庭,當然也包括我自己,哈哈。經過三年的散養、觀察和反思,一部分家長開始在四年級後迅速投入到雞娃的滾滾浪潮中,一部分家長繼續原地觀望後緩慢啟程,還有一部分家長從始至終地自己玩自己的。於是到了五六年級,真正的結果顯現出來,分化開始出現。小學生時代也許就是不同家庭教育背景的孩子,最早人生分層的開始。
2.如何規劃小學才能幫助逐步孩子打開向上的通道?
我這個答案針對普娃,不是那種天生就知道自律的牛娃。如果讓我重新陪孩子過一遍小學:
首先,我想告訴曾經像我一樣,為孩子上課不專注,經常丟東西而焦慮的媽媽,小學低年級的孩子還小,這是生理發育的問題,只能交給時間去解決。小學前沒有提前學習計算 認字和拼音,也沒關係,開始可能會有點吃力,但過一段時間,這種差別就不大了。但需要在對今後的安排應該有一個規劃了。
其次,文化課(語文 數學 外語 )和藝術 體育,如何排序?小學低年級要優先發展藝術和體育課程,其中體育要有持續性和優先性(這也是我沒做好的地方),藝術類裡其中音樂需要早期訓練,畫畫從小薰陶很好,但大了依然可學。小學高年級,這些藝術類課程有些就會從日程中去掉。書法的學習需要持續兩年以上。
3.文化課的學習為什麼優先攻克外語?
文化課的學習,語文數學外語三門課可以優先攻克的是外語。原因有兩個:一是重要,二是價效比高!
也許你聽到了一些關於取消英語主科地位的建議,我的想法是聽聽就好,千萬別信以為真的認為英語不重要了。大到看看我們國家的發展,你就會明白,我們國家這麼多年的發展在一定程度得益於參與了全球化的程序,我們又有多少優秀企業的建立和技術的突破源於我們的借鑑,源於我們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外語,特別是英語就是溝通我們與外部世界的紐帶。小到看看個人的發展,學術交流與研究 、科學進步與創新 、新聞與文獻閱讀,甚至旅個遊哪一樣不需要外語?
你可能說,將來人工智慧的發展可能不需要我們學習語言了,有電腦幫我們來做這件事,可是人類的語言是多麼複雜的系統,在可見的未來,很難想信人工智慧達到人腦的能力。另外,更為關鍵的是,我們學習語言的目的不僅僅在於語言本身,好有語言所承載的文化與價值觀念。很多年後,某些單詞你可能忘記了,但是有一些觀念已經根植於你的內心世界。你可以想象,如果沒有語言文化的交流,這個世界可能還有很多人會生活在部落氏族的社會里,他們沒辦法理解民族國家的觀念。語言的學習是你孩子開啟通往世界大門的鑰匙,從此孩子能聽到看到一個更全面的世界,而不是別人按照自己的意圖翻譯過來的世界。
小學階段或者更早階段優先攻克英語的價效比更高。這是相對數學等邏輯思維要求更高的學科來說,當然也是針對普娃來說的,如果你的孩子數學能力非常突出,那應該根據自身優勢來安排,大多數孩子在小學低年級階段的邏輯思維 抽象思維發展還不好,這時大量時間花在數學上,有可能不合算,可能在孩子大了,理解能力上來後用很短的時間就能理解小時花很多時間都無法理解的問題。
而這一時期,孩子的語言能力是可以迅速發展的,孩子完全有能力學好語言。在小學階段完成了語言學習的核心任務,無疑是為以後的中學學習贏得了更多的時間。在英語學習的方法上,嘗試了不少方法,我傾向認為在詞彙和語法兩方面,應該優先攻克詞彙量,而詞彙量的積累,應該在一定的語境下完成。
4.多讀書就能解決語文的學習任務嗎?
如何幫助孩子進行語文學習是一個困擾我很久的問題,甚至我回顧自己的讀書歷程,都想不清楚自己是怎麼學習和掌握這門課程的。多數人包括老師都在建議多讀書,至於讀什麼書,如何讀書,讀書和語文學習(或者語文成績)是什麼關係?
想想還是有點暈的。家長更多的時候都是隨孩子的意,想讀什麼就讀什麼。有的孩子就憑著多讀書,就能保持很好的語文成績。但有的孩子就是囫圇吞棗似的看書,語文成績似乎還是一塌糊塗。這種情況怎麼辦?
首先,語文學習和讀書可以相互促進,但其根本目的還是不同的。語文的學習根本目的在於語言和文字的學習和運用。而讀書的目的在於獲取各種系統化知識,進而有助於個人的成長。讀書可能在無形中提高語言和文字的運用能力,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足夠的領悟力,語文學習進行一些具體的有針對性的訓練可能會更好一些。
那麼如何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呢?語文這門課程總體上應該包含語言文字等基本知識的習得和語文文字的運用兩大模組。其中,基礎知識包括字詞句,運用則主要包括閱讀和作文。
首先得搞定基礎知識,常用字得保證能會寫,這個挺重要,不然孩子字都不會寫,作文裡就更難表達自己的思想了,建議小學高年級的同學家長,找找3000多常用字練練,讓孩子能都會寫。買一本病句書,帶著孩子做一做。雖然我們每天都用母語在交流,但口語由於有表情 語境的幫助,即使出現語法錯誤,也不影響表意。但書面語言則嚴格得多,儘早讓孩子瞭解書面語言和口語的差別,並且瞭解常見的語法錯誤,有助孩子在作文中用語準確。我家的小孩兒喜歡看病句書,大概找病句跟遊戲有異曲同工之妙吧。
閱讀和作文是語文學習的難點。作為語文考試的閱讀有別於一般意義上讀書(或者稱泛讀),更類似語文課文學習的精讀。孩子平時讀書,可能更多的把注意力停留在吸引他的故事情節和知識內容上,這一過程大概源於大腦對文字內容的直接反應。
而作為語文考試的閱讀理解,考察的是孩子對資訊的抓取分析能力,而不能像平時讀書一樣,只挑自己感興趣的部分讀。我感覺除了部分有天賦的孩子外,其他孩子還是需要進行一定的閱讀訓練。當然,語文課上,老師也會教,但一個老師面對的是一個班級的孩子,也許你的孩子就沒能在課堂的有限時間,領會到老師講課的精髓,更何況語文內容那麼龐雜,語文老師的水平參差不齊。
小學階段的孩子,即使是高年級,讓他閱讀一篇小文章後,讓他找出文章的線索,他可能都是捋不清的,在這種情況下讓他回答清楚問題,並能從別人的寫作中習得方法是困難的。我的建議是買一本質量好些的小升初的閱讀訓練題,跟著孩子一起回答,不必讓孩子寫,只需讓孩子說即可。小升初一些閱讀真題,通常會精選一些短小的文章,帶孩子做題的過程中,教孩子找到文章的線索,學會如何概括文章內人,並讓孩子表述出來。概括能力一種對今後孩子學習和工作都非常重要的能力,而在學校的學習中,孩子不一定能夠得到很多這樣的表述機會。
做這樣的小閱讀既獲取知識,也是對孩子資訊提取使用能力的專門訓練,同時,也是訓練孩子能夠有邏輯的把問題闡述清楚,家長最好能看著答案,引導孩子應該從什麼角度回答問題。這是有別於泛讀的,也不同於無目的的刷題。
現在高考語文試卷多部分都是以文字閱讀方式來考察學生能力,我感覺有必要儘早展開有針對性的閱讀訓練。
此外,還有作文了,這應該也是家長們最苦惱的地方了。關於這一點,我其實覺得有一些中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可能存在問題,特別是專門的寫作訓練嚴重不足。
有一些語文老師常常讓孩子記一些好詞佳句,可能這也是有意義的,但是語文的作文不應該鼓勵僅僅去追求語言文字之美,而言不知所云。作文不同於文學作品,作文一方面確實是有習得語言文字之美的功能,但我認為更不能忽略的是寫作的目的是為了清晰的表達你的觀點,而這需要是進行基本的邏輯訓練,讓孩子學會區分什麼是事實,什麼是觀點,如何運用事實材料驗證自己的觀點,這項訓練在中小學的教學中明顯不足,以至於很大部分大學生在寫論文時,依然邏輯混亂。
因此,對於作文的訓練,實際上應該從兩個維度上展開。一個是記敘文這類文體,用文學作品的寫作方法,另一類,是孩子在高中階段要學習的議論文,這類文體更側重邏輯表達。無論哪一種文體,能夠用文字來表達你的思想是才是最關鍵的,無論哪一種文體,邏輯的清晰,都是最重要的,這也是需要長期的訓練過程。
說了這麼多,作文看起來依然沒有可操作性。我也沒有找到系統、又簡單易學的方法。目前的辦法是找到了一本孩子挺喜歡的講如何寫作文的書,讓孩子每天讀一讀,然後把學到的技巧在寫作過程中儘量運用上。現在教孩子寫作方法的書,更多是從文學寫作的角度教的,更多的從如何描寫生動,如何讓故事情節跌宕起伏等方面著手,大概是因為教語文的老師更多是文學系畢業的緣故。而如何強化孩子寫作過程中的邏輯訓練,我還沒發現適合孩子讀的可操作性強的作文書,我自己目前也還無法把零散的想法變成可操作性的方法表述出來。也許以後能想出來,能想出來再說吧。
另外,就是計劃把孩子自己寫過的作文,積攢起來,讓他每天花點時間,重新閱讀,修改。希望在這種反覆過程中提升作文能力吧,這個還在進行中,如果效果顯著,再給大家反饋。
5.閱讀對語文學習價值是什麼?
首先,閱讀非常重要,但最終要的價值不在於語文學習,而在於人的成長。閱讀可以幫助孩子,發現興趣,理解自我和世界,並逐步形成自己對世界的觀念。
而孩子寫作的核心目的是要透過某種方式、手段、技巧,表述自己的觀點,因此,閱讀在幫助孩子凝練出自己對問題看法。
另一方面,有些書的作者,對文字把控能力特別強,孩子透過閱讀,在潛移默化中能夠提升對文字的駕馭能力。
綜上,我認為讀書有助於語文學習,但不能代替語文學習,需要針對語文學習具體內容,有針對性的突破。
6.何處安放媽媽的焦慮?
這個問題和回答可能會讓媽媽們感受到了滿滿的焦慮。
自孩子上了小學,媽媽們每天都被各種資訊裹挾著,來自老師的課堂反饋,來著媽媽間的分享,來自網路普天蓋地的渲染,當然也包括知乎。
身邊有各種各樣的媽媽,有豁達的媽媽,有躺平的媽媽,但是更多的是焦慮的媽媽!在育娃的滾滾紅塵中,又有幾個人能真正置身事外?
媽媽的焦慮來自各種擰巴:想給孩子多報幾個班,又怕擠佔了孩子休息娛樂運動的時間;想要拉著孩子努力上進又怕孩子壓力太大,失去生活的快樂;想要孩子平凡快的過一生,但又擔心因為自己沒有替孩子規劃好,使孩子沒有機會成為更好的自己;想要傾盡全力當一個好媽媽,但是就沒有時間和精力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歸根到底,我們想要自己成為一個無所不能的媽媽,但是卻常常感覺無能為力。是的,正是這種無力感讓我們倍感焦慮。
相信自己和孩子,經過訓練這樣或那樣的能力是可以提升的,並且一點一點地行動起來。同時,更重要的一點也要認清一個事實,自己和孩子的能力都是有邊界的。接受有些事情自己無能為力,或者暫時無能為力,也許是緩解焦慮的最好的辦法。
我們受到的教育,一直是告訴我們人定勝天,事在人為。可是,事實上,人在自然面前是何其渺小呢!接受自己和孩子的能力是有邊界的,有的事兒也許真的就辦不到,有的事也許只是暫時還辦不到,我們可能會放下執念,放過自己,也就是放過孩子,以一種更加平和心態,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陪孩子走好每一步!
母親和孩子是生命裡最美的遇見,願媽媽因為成為了媽媽,變成了一個更幸福的人,願孩子因為媽媽的愛,擁有了愛和讓自己幸福的能力!
今年開始,越來越多的家長在考慮能不能不依賴機構,自己抓好孩子的學習,但是又擔心能力和精力不夠。一些經驗跟大家分享:
1.有些內容可以讓孩子自己學
孩子四年級時我們報了奧數,孩子的學習效果不太好。這門課我全程跟著聽了,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過於注重知識和解題套路的傳授,缺少對孩子獨立思考的訓練。尤其是孩子還比較小,又不是很專注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基本課上聽完,看起來會了,課下又不會了。
因此,我把奧數停掉了,讓孩子自己跟著課本學數學。具體的辦法是,就是買教材同步的,講解詳細的教輔書。現在的教輔書非常成熟,也有相應的影片講解。先讓孩子自己學習知識點,看懂之後,做相應的練習題。這一回合,孩子對知識的理解肯定是不深入,因此,需要透過做題,讓孩子重新理解知識體系與相關概念。孩子做完題後,參照答案進行批改,然後跟孩子一起修改錯題。把錯題標出,第二天重新再做一遍,如果還有錯誤,隔天再做,直到做對為止。
這樣反覆的過程,孩子可能學得慢,但能保證孩子全程都是在主動思考的,而思考的過程,我認為才是學習的核心。
2.有些內容需要求助於機構或老師
主要涉及藝術和體育類,比如書法,不像數學,它有標準答案你可以參照,批改,協助孩子孩子改正錯誤。如果家長自己沒學過書法,是沒法幫孩子的,我試過讓孩子參照字帖練字,孩子太小,完全不行,這個得乖乖去找老師學。
3.有些內容可以小組合作。
這個小組合作學習既是孩子的合作學習,也是家長的互助互促!去年年初疫情期間,我們組織五個孩子打卡背古詩和古文的學習小組。
學習小組是幾個家自己自願組建的,小組的形式是微信群打卡。背誦進度是固定的,每天孩子發背誦的語音,然後群裡打卡。對於這種枯燥的背誦的工作,一個孩子真的是很難堅持,但是集體的力量,是互相鼓勵的。當看到別的孩子在堅持背誦的時候,自己的堅持就不那麼難了!
學習小組的效率很高,孩子們把該掌握的古詩、古文都過了一遍,甚至兩遍。我們這個學習小組另外還背誦了《新概念》,讀了《史記》。但是後面這兩項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堅持了。我想如果入組的家長,如果再更能堅持一些,效果或許會更好。
4.有些內容可以借力現代技術的發展。
我的第一外語不是英語,英語不太會。對於我這樣一個英語不太行的人,是如何陪孩子學英語的呢?
答案是一些app確實是方便。不僅有英文朗讀,還有中文翻譯,還可以把孩子不認識的生詞取詞,匯出來整理成生詞表,打印出來,給孩子單詞填空。還有很多英美原版的教材可以讀,對我這種英語水平的人也能陪孩子閱讀和背誦英語。
但是電腦、手機是一把雙刃劍,在利用他帶孩子學習的時候,家長多數時候還要在旁邊陪,不然孩子可能拒絕不了遊戲的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