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紅樓夢》是一部強調因果相報、勸人從善積德的書。尤其強調從善對後代的影響,比如王熙鳳作惡多端,卻因偶行一善而為女兒留下一條生路。還有李紈因不積陰騭而讓“爵祿高登”的兒子“黃泉路近”。
近讀勸善經典《了凡四訓》,讀到這一段: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孫保之;其斬焉無後者,德至薄也。
突然意識到,曹雪芹先生對林家的設定,就是“德至薄也”,因為林家一出場就已經“斬焉無後”:“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個三歲之子,偏又於去歲死了。雖有幾房姬妾,奈他命中無子,亦無可如何之事。”
林家原本就“支庶不盛,子孫有限”,但至少有幾代單傳。到了林如海手裡,徹底絕後了,說明林家之德,到林如海時已經完全失去了。
在《了凡四訓》裡,袁了凡原本命中無子,而且壽年只有五十三歲。經過改過從善之後,他不但生了兒子,而且活到了七十四歲。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時代,算是長壽了。
再看林如海,好不容易生了一個兒子,卻於三歲時夭折了,他自己也在五十出頭就壽終了。
那麼,林如海以及林家幾代當家人是不是德薄呢?透過原著中王家與賈府的兩件事,我們會發現作者留給我們的答案。
林家連堂族都無來往,對應的是王子騰家與王狗兒家連宗。
對紅樓稍有了解的人,不會不知道劉姥姥。劉姥姥這個與賈府八杆子打不著的人,是怎麼與賈府扯上關係的?僅僅是因為王夫人的孃家與劉姥姥女婿家連過宗。
扯得確實有點遠。
那麼,作者這麼安排的用意是什麼?如果僅僅是想讓劉姥姥和賈府扯上關係,可以有很多種方式,為什麼一定要透過“連宗”來體現?
結合全書,我們不難發現,作者的用意有二:
其一、強調敬祖愛族的重要性,這也是全書擴旨之一。
第五十三回,作者用大量篇幅描述賈府“除夕祭宗祠”,極盡隆重與莊嚴。這就是宗法社會的主要特色,特別注重對祖先的尊敬,即《論語》中所說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行孝從尊祖開始,時刻謹記尊敬祖先,才能讓子孫後代培養出厚德來。
尊祖的同時,要注重對族人的愛護,比如寧榮兩府無條件地養活族人,保障族人的生活,至少不讓族人流離失所。
其二、王家願意與毫無關係的人連宗,林家卻讓堂族在外流浪,這是作者對林家德薄的批判。
關於王狗兒家與王子騰家連宗,原文是這麼說的:“(王狗兒家)祖上曾作過小小的一個京官,昔年與鳳姐之祖王夫人之父認識。因貪王家的勢利,便連了宗,認作侄兒。”
王狗兒祖上只是一個小官,王夫人的父親卻是伯爵,王狗兒家貪圖勢利想連宗可以理解,問題是,王夫人的父親為什麼就同意了呢?他圖什麼?是的,王狗兒家無錢又無勢,什麼都圖不到,王夫人的父親卻同意與之連宗,這就是對王家祖上的尊敬。
俗話說,一筆寫不出兩個王字,無論是不是一家,但都姓王,真要往上溯源,說不定就是一個祖先。正如賈雨村說與賈府的關係,“自東漢賈復以來,支派繁盛,各省皆有,誰逐細考查!”言下之意,天下姓賈的,如果要認真查證,說不定都是從賈復傳下來的,都是賈復這一個祖先。
所以,何必細究呢?認了就是,有能力就給予一些關照,這也是為祖上增光的事,祖宗泉下有知也會欣慰。這就是大家族的胸襟和風範,也是王夫人父親同意連宗的原因。也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王夫人才說:“當時他們來一遭,卻也沒空了他們。今兒既來了,瞧瞧我們,是她的好意思,也不可簡慢了她。”
再來看林家,作者先用第三人稱敘述的方式告訴讀者,“林家支庶不盛,子孫有限;雖有幾門,卻與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沒甚親支嫡派的。”然後又透過紫鵑之口來補充,“林家實沒了人口,縱有,也是極遠的族中,也都不在蘇州住,各省流寓不定。”
把這兩個資訊綜合起來,就是林家沒有親支嫡派,卻有堂族,而且這些堂族都生活得不是很好,“各省流寓不定”,當然也和林家沒什麼來往。
總有讀者說,林家不和這些族人來往,是因為關係太遠了,對照王家的連宗,有王子騰家和王狗兒家遠嗎?兩個王家原本不是一家,可林家和堂族卻是明明白白的一家,是不需要細查就彼此認可的一家。那麼,王子騰的父親可以和毫無關係的王狗兒家連宗並給予關照,四世列侯的林家又為這些族人做過什麼?
對比之下,作者的用意顯而易見:林家德薄,視堂族四處流浪而不管不顧。
這種對比還有一個更為深刻之處:林家是書香世家,林如海又是探花,王家卻是四大家族最不注重讀書的行武世家。論理,書香之家應該更為仁慈寬厚,也更注重尊祖愛族,卻被王家遠遠地比了下去。
這不是對林家這個“雖系鐘鼎之家,卻亦是書香之族”的極大諷刺和批判嗎?
林如海請家教單教黛玉一人,對應的是賈府辦義學蔭及親戚子弟。
林家是書香之族,歷來注重讀書,林如海唯一的兒子夭折之後,更為珍視獨女黛玉,並聘請進士出身的賈雨村當家教。
很多讀者因此而對林如海大加讚賞:捨得請進士給女兒當家教,可見多麼重視黛玉的教育。
殊不知,這正是作者對林如海的又一批判:讓一個進士全職教一個“功課不限多寡”的病弱幼女,這是嚴重的資源浪費。捨得讓這麼大的資源來教幼女,就不能把堂族的孩子接來一起教嗎?
林如海如果真想振興林家,就不該拘泥於親族和堂族的區別,畢竟堂族也是林姓之族。如果堂族在他的庇護下得以興旺,出幾個棟樑之材,不也是光宗耀祖嗎?這是往小裡說,如果往大里說,作為朝廷命官,只要有能力,為國家培養人才,也是分內之責。
為了突出這種批判,作者為我們展現了賈府的博大胸襟:辦義學。
所謂義學,就是義務教學。在那個讀書是件極為奢侈之事的時代,普通人家想要上學讀書很難。賈府的義學,在很大範圍內解決了這一問題。
賈府的義學,不但可以讓“族中子弟有貧窮不能請師者”入學,而且讓能扯上關係的親友子弟都可以來依附就讀。比如在“起嫌疑頑童鬧學堂”中帶頭鬧事的金榮,就只是賈府一個排不上號的外戚。
為了鼓勵這些寒門子弟來上學,賈府的義學還為學子們提供飲食,“茶也是現成的,飯也是現成的”。用金榮母親的話來說,“你這二年在那裡唸書,家裡也省好大的嚼用呢”。上學不花錢還能為家裡省錢,這樣的好處從哪裡來?從賈府先祖博大的胸懷而來。
這就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賈府為自家孩子創造良好的讀書條件,同時把這份恩澤惠及周圍的人。
再看林家,堂族中就沒有想要子女讀書成材的嗎?如果林家也像賈府一樣給予寒門子弟良好的讀書條件,只怕那些堂族會巴不得把孩子送上門吧?
可是,林如海寧願找兩個丫鬟給黛玉當伴讀,也不會去與堂族聯絡,培養堂族子弟。
我們知道,人情遠近,主要在於是否願意來往。正如湘雲所說:“主雅客來勤,自然你有些警他的好處,他才只要會你。”劉姥姥能想到來找王夫人求助,正是因為王夫人“憐貧恤老,最愛齋僧敬道、舍米舍錢的”。再看林家,堂族成了極遠的人,難道不是因為林如海刻薄寡恩才讓人不敢或不願親近嗎?
沒錯,德薄寡恩,林家的這種家風,在黛玉身上得到了集中體現。所以,在賈府生活近十年之後,黛玉卻擔心那些長期相處的丫頭婆子會背後咒她。這與林家那些遠離的堂族何其相似,面對德薄寡恩之人,如果能夠遠離,當然是離得越遠越好,最好老死不相往來。
回頭再看賈府敗落後李紈對待賈府中人的態度,是不是和林如海對待堂族的態度差不多?賈府敗落後,賈府兒女們各自流散,唯有賈蘭一枝獨秀,生活優裕。林家的四世列侯到林如海手裡,堂族都在“各省流寓不定”,唯有林如海步步高昇,還與國公府聯了姻。
李紈不積陰騭而讓賈蘭“黃泉路近”,林如海獨子早夭,同樣是因為“德至薄”導致“斬焉無後”,連女兒都夭折了。
“假作真時真亦假”,林家是作者唯一認證的書香世家,但其書香的表象之下,卻是德薄寡恩的本質。
這是作者對林家的批判,也是對那個時代讀書人的批判:書讀得越多,越沒了人情味。
相關閱讀:
《紅樓夢》 | 林如海真的疼愛黛玉嗎?事實正好相反!
《紅樓夢》|黛玉之父林如海做了兩大惡事,助推了賈府的敗亡
《紅樓夢》| 薛寶釵的讀書論,把寶玉黛玉林如海賈雨村都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