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苶:這字兩千年前就有了,今天人們還常掛在嘴邊,可沒多少人認識

苶,猛一看,以為是茶葉的“茶”字,再一看,不認識。

苶:這字兩千年前就有了,今天人們還常掛在嘴邊,可沒多少人認識


苶,普通話讀作nié(音同“捏”)

的確,這個字既古老又生僻,兩千多年前的古籍文獻中就有它,可是到了今天,在現代漢語中,“苶”卻不再使用了,被“蔫”字取而代之。

那麼,“老蔫兒”是如何打敗“老苶”的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件趣事兒。

先說一說“苶”這個字

苶,未見於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唐本《唐韻》:“奴結切”;宋本《廣韻》:“奴協切、如列切”;元本《韻會》:“疲貌,一曰忘也”;明本《正韻》:“乃結切,音涅”。

《唐韻》《廣韻》《韻會》《正韻》都是古代按韻編排的字書,用各種注音方法,直觀地給單字或注音、或釋義,類似於今天的《新華字典》。

苶:這字兩千年前就有了,今天人們還常掛在嘴邊,可沒多少人認識


古代書籍

那麼,這些字書中提到的“奴結切” “奴協切、如列切” “乃結切”是什麼意思呢?

中國古代沒有拼音,為了幫助人們識字,古人發明了很多注音方法,如讀若法、直音法、反切法等,最常用的一項就叫“反切法”。簡單來說,就是把兩個容易識別、極為常見的字,合在一起,第一個字取其聲母,第二個字取其韻母和聲調,然後二者相切,這個生字的讀音就拼出來了。

比如,上文提到的“奴結切”等,就是反切注音法。“奴”的聲母是n,“結”字的韻母是ie,聲調為平聲,二者相切,拼音為nié(音同“捏”)。

苶:這字兩千年前就有了,今天人們還常掛在嘴邊,可沒多少人認識


古代典籍《四聲切韻表》

苶,在這些字書中,所注讀音大體相近,接近普通話中的nié音,義為疲倦睏乏、精神不振、發呆、喪失知覺的樣子。

在過去,“苶”這個字不僅在文言文中極為常見,而且普遍存在於南北各地方言之中,比如:

“孩子有點苶,或許是病了。”形容一個人疲憊、無精打采。

“這個人笨嘴拙舌,又不會來事兒,真是個老苶。”指老實巴交、不知變通、不愛說話的人。

“俺又不傻不苶,這點小事你放心吧。”這裡的“苶”又多了一分遲鈍、呆傻的意思。

苶,最早見諸文獻,始於《莊子·齊物論》:“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唐朝成玄英疏:“苶然,疲頓皃(同貌)也。”

苶:這字兩千年前就有了,今天人們還常掛在嘴邊,可沒多少人認識


古代典籍

之後,歷朝歷代的古籍文獻中,經常能見到這個字,意思都是疲倦困頓的樣子。如:

唐代柳宗元《種術》:“東山幽且阻,疲苶煩經過。”

北宋梅堯臣《和宋中道喜至次用其韻》:“自惟體衰苶,寧堪事艱辛。”

北宋顏之推《顏氏家訓》:“素暴悍者,欲其觀古人之小心黜己,齒弊舌存,含垢藏疾,尊賢容眾,苶然沮喪,若不勝衣也。”

清朝王夫之《宋論》:“其士大夫,則口雖競而心疲,心雖憤而氣苶。”

清末嚴復《原強》:“民力已苶,民智已卑,民德已薄。”

民國時期天懺生《洪憲宮闈豔史演義》:“至疑難問題,則閉目凝思,半晌始克著筆,其狀至苶憊。”

苶:這字兩千年前就有了,今天人們還常掛在嘴邊,可沒多少人認識


《康熙字典》“苶”字條

《康熙字典》“苶”字條下有這樣一段記載:“《唐書·白敏中傳》:‘是時居易足病發,宰相李德裕言其衰苶,不任事。’”是說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曾經因為“苶”,把一個升官發財的大好機會給弄丟了。

據《新唐書·白敏中傳》記載,會昌二年(842年),唐武宗素聞白居易之名,打算起用他。當時,白居易正患足病,宰相李德裕一直跟白居易政見不合,便給皇帝進言,“言其衰苶,不任事”,意思是說,白居易身體不好,又衰又苶,精神萎靡不振,不堪擔負朝廷重任。李德裕還說,白居易的從弟白敏中學問和能力都不低於他,可加以任用。

苶:這字兩千年前就有了,今天人們還常掛在嘴邊,可沒多少人認識


白居易雕塑

唐武宗聽後,當日便任命白敏中為知制誥、翰林學士,後又改任中書舍人。

會昌六年(846年),唐宣宗繼位。白敏中以兵部侍郎之職被任命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宰相,改任中書侍郎,兼刑部尚書。此後,白敏中又升任尚書右僕射、門下侍郎,封太原郡公。他在五年之內,歷經十三次升遷,由小小的員外郎官至宰相。

特別有意思的是,白敏中也曾患過足病,旁人也乘機給皇帝煽風點火,可是,最後的結局卻與白居易大相徑庭。

鹹通元年(860年),白敏中在上朝時,不幸跌倒在臺階上,傷了腳,被人用肩輿抬回家中。

苶:這字兩千年前就有了,今天人們還常掛在嘴邊,可沒多少人認識


唐武宗像

此後,白敏中好幾個月不能上朝履職,便多次上表皇帝,請求辭去相位,但都沒有得到當朝皇帝唐懿宗的批准。

後來,右補闕王譜上奏道:“陛下即位不久,正是宰相盡心效力的時候。白敏中已經臥床四個月,難以勝任宰相之職。請陛下同意白敏中辭職,另擇宰相。”

誰知唐懿宗大怒,竟將王譜貶為陽翟縣令。九月,白敏中升任中書令,成為皇帝最倚重的心腹大臣。

再說一說“蔫”這個字

蔫,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曰:“蔫,菸也,從艸,焉聲。”《廣韻》:“蔫,謁言切。”意思是,“蔫”字的讀音為“yan”(音同“煙”)。

苶:這字兩千年前就有了,今天人們還常掛在嘴邊,可沒多少人認識


蔫,普通話讀作niān

《廣雅釋詁》:“蔫,菸、痿、葾也。”清朝王念孫《廣雅疏證》裡判定:“皆一聲之轉也。”意思是說,蔫、菸、痿、葾這四個字,字義相通,都是“枯萎”的意思。

據此,“蔫”的本義,就是指植物因為失去水分而枯萎。比如我們平常說:“地裡的菜被太陽曬蔫了。”

由此,“蔫”引申出來兩個意思:一是精神不振;洩氣。有成語蔫頭耷腦,指沒精打采的樣子。二是食物經久而變味。宋代《增韻仙韻》裡有“蔫,食物餲也”的記載;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飯餲者,謂飯久而味變。”餲,讀如ài(音同“愛”),就是食物經久而腐臭變味的意思,“蔫”字義與其相同。

苶:這字兩千年前就有了,今天人們還常掛在嘴邊,可沒多少人認識


植物因水分缺失而發蔫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說文》,還是《廣韻》,對“蔫”字的注音都是“yan”。《廣韻》中與“蔫”同音的字,比如“焉、嫣、閼、鄢”等,無論是在古代漢語中,還是在現代普通話中都讀作“yan”,為什麼唯獨“蔫”字到了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卻讀作“nian”呢?

其實,“蔫”字在很多方言中,從古至今一直都讀作“yan”。比如廣州話經常說“蔫豬頭”,意思是變質發臭的豬頭,讀音為“yan”;蘇州、常熟方言中有“蔫癟”一詞,指植物枯萎、下垂的樣子,讀音也是“yan”。可見,在很多方言中,“蔫”字的讀音一直屬於古代的影母字,這是符合語音變化規律的。

現代漢語普通話中,“蔫”字讀成“nian”(音同“年”),源自北京土話。

苶:這字兩千年前就有了,今天人們還常掛在嘴邊,可沒多少人認識


民國時期,北京街頭賣餑餑的商販

“蔫”,在北京人口中是極為常見的一個詞:“打蔫”,指植物枯萎,也指人精神萎靡不振;“蔫兒壞”,表面上看上去沒什麼,心裡特別壞的那種人;“蔫有準”,心裡有數不說出來;“蔫不唧”,人不愛說話或精神不振;“蔫土匪”,不愛說話而心裡有數的人。

最初的時候,“蔫”字在北京一帶,也讀如“yan”,後來之所以讀成“nian”,跟北京城固有的“皇城根兒文化”有關。

從遼代開始,直至元明清,北京成為了歷代皇宮的所在地,為後宮服務的閹人也成為了京城的一大文化特色。閹人地位雖卑賤,卻經常能權傾朝野,因此跟太監們聊天說話的時候,就得注點意。比如相談甚歡、意猶未盡之時,卻戛然而止,太監往往會問:“下面呢?”千萬不要說“下面沒了”,而應該說“且聽下回分解。”

苶:這字兩千年前就有了,今天人們還常掛在嘴邊,可沒多少人認識


北京故宮

有專家考證,關於“蔫”字的音變,或許是為了避諱“閹”字的讀音而發生了改變。

“蔫”字屬於仙韻影母字,擬音為“ian”,“閹”字屬於監韻影母字,中古監韻擬音為“iam”,本來這兩字並不同音,但是中古到近代,m韻尾併入了n韻尾,使得“蔫”和“閹”變成同音字了。

北京人經常說“蔫”這個字,“蔫了”聽起來就像“閹了”,太監聽了會誤會,甚至惹出不必要的麻煩,所以“蔫”字就發生了音變,讀成“nian”。

“老苶”為什麼打不過“老蔫兒”

在古代漢語中,“蔫”的主要義項,是指花草枯萎,顏色不新鮮,引申為物不鮮。

如司馬光《論張堯佐除宣徽使狀》:“盛夏日方中而灌之,瓜不旋踵而菸敗。”文中的“菸”,同“蔫”。這句話的大意是,盛夏正午的時候澆灌瓜地,瓜秧很快就會枯萎衰敗。熟習農事的人都知道,中午太陽當頭照,是不能澆地的。

苶:這字兩千年前就有了,今天人們還常掛在嘴邊,可沒多少人認識


《廣韻》“苶”字條

而“苶”字,本義是指疲倦睏乏,顯得精神不振,甚至發呆、喪失知覺的樣子。僅限於形容人和動物,不可用於形容植物或食物。

如《莊子·齊物論》:“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終身勞苦不息也看不到成功,精神不振地為勞役疲累也不知是為什麼,這難道不是很悲哀的嗎!文中的“苶”,意思就是指人疲倦、精神不振的樣子。

從音理上看,相比蔫之“謁言切”,苶之“如列切”應該是更為古老的讀音,也就是說,先有“苶”,後有“蔫”。

苶:這字兩千年前就有了,今天人們還常掛在嘴邊,可沒多少人認識


《康熙字典》“蔫”字條

在上古文獻中,用“苶”表示人之疲憊困頓、精神不振的記載,屢見不鮮,比比皆是。

“蔫”由草枯萎、物不鮮之本義,引申出人精神萎靡、呆滯這個義項,產生的時間比較晚,當是中古以後,“蔫”字發生音變,吸收了“苶”字詞義,而新增的一個義項。

那麼,為什麼“老苶”,會被“老蔫兒”取代了呢?

一方面,北京作為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前後歷時八百多年,影響巨大,地位崇高。明清之後,北京話作為官方的通用語言傳播到全國各地,成為“官話”,“官話”也就逐漸成了各方言區之間共同使用的“共同語”。

苶:這字兩千年前就有了,今天人們還常掛在嘴邊,可沒多少人認識


老北京叫賣文化

另一方面,北京方言多兒化音,尤其在說“蔫”的時候,常常在後面加上兒化音,這樣,nian的音就變成了niar,非常接近於nie這個音,久而久之,在口語中,“蔫”便取代了“苶”。

更為重要的是,由於“苶”字太古老了,又不太常用,人們經常會提筆忘字,想不起來該怎麼寫,便用同音字“蔫”來代替。

到了近代,以至現代,一場又一場“新文化運動”之後,人們便只知道“蔫”,而“苶”字卻被徹底地遺忘了。(張文平)

分類: 美食
時間: 2021-11-29

相關文章

河南有哪些好喝的羊肉湯

河南有哪些好喝的羊肉湯
河南境內大多屬於北方,飲食文化也是典型的北方文化特徵,和北方其他地方一樣,也喜歡吃羊肉,喝羊肉湯.前幾天寫了一篇山東的羊肉湯的文件,跟貼看的人比較多,今天就來寫一寫河南的羊肉湯,歡迎大家交流,方面朋友 ...

入秋後,要多喝羊肉湯,記住“四不五做”,肉不羶,湯色奶白

入秋後,要多喝羊肉湯,記住“四不五做”,肉不羶,湯色奶白
入秋後,氣溫逐漸轉涼,早晚溫差比較大,需要補充豐富的蛋白質和熱量,這也是為了彌補"苦夏"帶來的消耗,也是為進入秋冬季節做好充分的準備.適合秋冬季節的食材很多,其中羊肉算是老少皆宜的 ...

如何做一份香噴噴的羊肉湯

如何做一份香噴噴的羊肉湯
羊肉,高熱量低脂肪,煮過羊肉的湯更是味道鮮美,暖胃驅寒開胃.所以,羊肉湯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不分四季,都是人們喜愛的美食. 你想吃到美味可口的羊肉嗎?那就請跟著我3分鐘,保證讓你一學就會. 首先,將清 ...

「隔離日記」我在新疆拜城的隔離,從一碗熱乎的羊肉湯開始......

「隔離日記」我在新疆拜城的隔離,從一碗熱乎的羊肉湯開始......
編者按:趁著國慶長假,去新疆完成一次長線徒步,這是杭州網記者頡月嬌籌備已久的一次旅行.沒想到,在她與小夥伴進山的第3天,即10月3日,她們進山前的集合地新疆伊犁州霍爾果斯市發現2人核酸檢測結果呈陽性. ...

秋分時節宜養生
奉節網訊(全媒體記者 丁敬清)秋分時節,晝夜溫差加大,一方面要根據天氣變化,及時添衣加被,一方面還要依個人身體狀況,開始耐寒鍛鍊,即民間所說的"春捂秋凍".季節更替,氣候變化迅速, ...

河南店小量大的美食店,一碗40元原油肉,一天要賣10只羊

河南店小量大的美食店,一碗40元原油肉,一天要賣10只羊
全國各地的羊肉湯館並不少見,但是你吃過酥肉羊肉湯嗎?在河南鄭州有一家開了30年的美食店,店小量大,原油肉一碗40元,一天要賣10只羊. 40元一碗原油肉有點小貴 這家或許是全國唯一一家用羊肉做酥肉的了 ...

買羊肉時,有人專挑“這4個部位”,羊肉攤老闆:一看就是內行人

買羊肉時,有人專挑“這4個部位”,羊肉攤老闆:一看就是內行人
羊肉,平時咱們一般在飯店才會吃到,平時接觸得多的都是豬肉.魚肉,偶爾買點牛肉,但羊肉確實很少有人專程去買來做,一是羊肉本身腥羶味較重,二來羊肉本身價格也不便宜,特別是如果您不懂買什麼部位,反而往往很容 ...

「青未了」辛雲霞|吃 羊 頭

「青未了」辛雲霞|吃 羊 頭
辛雲霞|吃 羊 頭 在大學讀書時,常聽系裡的男生在週末的晚上大聲地吆喝:走啊,去吃羊頭,今天我請客. 吃羊頭?怎麼吃?有什麼吃頭?每每聽到男生這樣的吆喝聲,我就忍不住這樣想.後來終於忍不住,還是問了一 ...

降溫了,早餐這樣吃,食材豐富營養好,滋潤脾胃身體棒

降溫了,早餐這樣吃,食材豐富營養好,滋潤脾胃身體棒
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涼".兩場秋雨落地,氣溫明顯下降,特別是早晚的時候,溫差還是比較大的.這個時節,氣溫多變,記得早晚添衣,以防著涼.另外飲食方面更要注意,多吃一些溫潤滋補的食物 ...

可收進廚房的烹飪香料(收藏起來再看)一

可收進廚房的烹飪香料(收藏起來再看)一
一.八角 八角 介紹:八角,又稱茴香.八角茴香.大料和大茴香.是八角茴香科八角屬的一種植物.其同名的乾燥果實是中國菜和東南亞地區烹飪的調味料之一.為生長在溼潤.溫暖半陰環境中的常綠喬木,高可至20米. ...

打好秋季“保胃戰”多吃5種暖胃食物

打好秋季“保胃戰”多吃5種暖胃食物
來源:中國經濟網 秋分過後,氣溫逐漸變涼.如果防寒保暖失當,飲食又不節制,很容易導致胃病復發.據瞭解,秋冬季節是胃病的高發季節,一些患有胃病或脾胃虛弱人群,更要注意養胃護胃.如何打好秋季"保 ...

全國34個省區市,最有代表性的特色麵條,有沒有大滿貫的食客?

全國34個省區市,最有代表性的特色麵條,有沒有大滿貫的食客?
中國的麵條,原本是北方人的主食,現在已經是全國開花了,不分天南地北,成為了大家日常喜歡的美食之一.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地面條就有1200多種之多.每個省區市都有特有的經典麵條,要想品嚐到原汁原味的地 ...

進入秋季,推薦7道好喝的湯,有葷有素,有甜有鹹,元氣滿滿過秋

進入秋季,推薦7道好喝的湯,有葷有素,有甜有鹹,元氣滿滿過秋
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寒",進入秋季後,雨水開始多了起來,氣溫也漸漸轉涼.很多人喜歡在這個季節煲湯,因為他們知道"以湯養人,以湯怡人",今天就給大家分享6道簡單 ...

河南榜上有名的十大美食,看看你的家鄉上榜了沒?你喜歡吃什麼

河南榜上有名的十大美食,看看你的家鄉上榜了沒?你喜歡吃什麼
河南榜上有名的十大美食,看看你的家鄉上榜了沒?你喜歡吃什麼 聊起河南美食,有些網友說河南沒有美食,還有些朋友說河南的美食讓我想到的就是燴麵,感覺河南的很多菜都是一鍋燉,毫無特色的地方. 其實河南除了燴 ...

洛陽人愛喝湯,最愛不是胡辣湯

洛陽人愛喝湯,最愛不是胡辣湯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說起河南美食,十人中有九人會推薦胡辣湯.換句話說,到河南,不喝一碗胡辣湯簡直就是白來了. 當我坐在開往洛陽老城的計程車裡,將這句話強調給司機師傅時,師傅連忙擺擺手,用帶著濃重洛陽口 ...

三伏養生要避免五誤區!中醫專家的小建議分享給家人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天氣最熱,陽氣最盛的階段,也是養生的重要時節,網上流傳的各種養生法,如伏天喝熱水逼出體內寒氣,多吃羊肉和生薑等,這些都正確嗎?山東省名中醫,濟寧市中醫院腎病科主任醫師王祥生介紹,中醫養 ...

「北國·遼寧日報」秋冬養生,遼寧省名中醫劃重點了
俗話說:"秋冬進補,上山打虎".秋冬季天氣比較寒冷,是養生的一個關鍵時期,此時應注重調節飲食和作息,滋補身體,抵抗嚴寒,這樣才有利於呵護身體健康,預防疾病.那麼,秋冬季人們應如何養 ...

為何到了秋季,不少人的體質會下降?做好3件事,為健康助力

為何到了秋季,不少人的體質會下降?做好3件事,為健康助力
一到秋天,各種疾病層出不窮.感冒.支氣管炎--彷彿每到夏天秋天換季的時候,人體的免疫力都會大幅度下降,導致自己患病的機率也明顯升高.那麼,為何到了秋季,不少人的體質會下降呢? 第一原因是換季,氣溫有所 ...

老月嫂推薦12款產後下奶湯,長奶不長胖

老月嫂推薦12款產後下奶湯,長奶不長胖
現在很多媽媽都想給寶寶母乳餵養, 母乳餵養畢竟對寶寶更好, 我剛開始也沒有什麼奶水, 自己也試了挺多方法的, 後面請了通乳師上門,還有搭配食療, 奶水慢慢地多起來了 在哺乳期也不要吃的太油膩,容易堵奶 ...

體寒是萬病之源,中醫專家支招:教你趕走一身寒氣
由於生活習慣的改變,冷氣的盛行,各種冷飲的火爆,讓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體寒"的隊伍. 這類人群常出現以下症狀:1.手腳冰涼.怕冷,易感冒:2.易疲勞.浮腫,口唇色淡.舌苔發白: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