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年,朱元璋第一次冊封自己兒子為藩王,其中他的第六個兒子朱楨被封為楚王,封地為湖北武昌府。
武昌是長江中游的重要城市,交通便利,經濟繁榮,軍事地位極其重要,因為從武昌順長江而下就是南京。而朱楨作為朱元璋第一個庶出的兒子(僅就正史記錄而言)為什麼會獲得這麼重要的地方呢?
原來朱元璋封朱楨為楚王有兩個意思。第一是兌現承諾,當初朱元璋剛剛攻下武昌,就有人來報告他的一個妾室給他生下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就是朱楨。一時雙喜臨門的朱元璋十分高興,馬上來看兒子,越看越愛,此時他已經不再是當年的放牛娃了,具備了當皇帝的條件,於是脫口而出“子長,當以楚封之。”君無戲言,朱元璋一直沒有忘記自己對兒子的承諾,於是當天下剛剛平定,他就冊封自己的兒子們為王,朱楨被封為楚王,封地為武昌算是兌現了自己的承諾;第二就是武昌太重要了,朱元璋絕不能讓這麼重要的地方交給外人管理只有自己的兒子他才放心,而自己前幾個兒子都已經被冊封完畢,有了歸屬,自然朱楨是去武昌的最合適的人選。
洪武十四年,已經成年的朱楨奉命和開國功臣定遠侯王弼的女兒成親,隨後前往武昌就藩。
朱元璋給朱楨的任務就是鎮守湖北,剿滅叛亂,同時一旦南京出現情況,可以直接順流而下勤王,為此,朱元璋特意配給朱楨三護衛,多達上萬人。而朱楨就憑著這支精銳的護衛,東征西討,立下赫赫戰功。
朱楨雖然坐鎮大藩,並且手中軍事力量強大,但是他這個人沒有野心,他的最大心願就是保住自己的楚王爵位,由後代永遠繼承,並且他對侄子血腥削藩心中憤恨。因此當侄子建文帝和四哥朱棣展開爭奪皇位的大戰的時候,他沒有實現父親設想的京城有難,出兵順流而下勤王,協助皇帝而是選擇作壁上觀,看著四哥和侄子大打出手,理由居然是堂而皇之的“藩王無詔,不得擅離封地”,你朱允炆不發詔書我怎麼勤王,可是一直對藩王恨之入骨的朱允炆怎麼可能讓朱楨帶兵前來,他害怕朱楨會趁這個機會造反。
朱棣反倒是對六弟的表現很滿意,因為按兵不動就是幫自己,於是在登基後對朱楨大大獎賞了一番。
不過朱楨是個聰明人,他知道四哥奪位絕不是為了幫助兄弟們,而是要自己當皇帝,既然當了皇帝就絕不能容忍這些藩王們威脅自己,因此他行事越發的低調,謹慎。
朱棣果然當上皇帝后,馬上就繼承了朱允炆的削藩政策,認為藩王是自己的威脅,對於有過錯的藩王,他毫不手軟,廢爵的廢爵,處罰的處罰。對於朱楨,他感到了威脅,畢竟朱楨封地重要,軍事力量大,必須早做處理,可是實際操作起來,卻發現很難。
朱棣雖然出身行伍,一輩子打仗,但是他這個人比較實在,尤其是處理兄弟,就像打仗一樣講究師出有名,這樣才能服眾。可是朱楨行事低調謹慎根本就沒有找到一絲可以處罰的理由,就是個賢王,沒有理由去處罰。但是對於楚王要是不敲打,難保朱楨有異心,經過多番尋找真的找到了一個理由,整不了你,就整你兒子,總之要讓你明白我的意思,這個捱整的兒子就是朱孟烷。
朱孟烷本來是朱楨的第三子,按照常理來說無緣王位,但是他出身好,他是嫡子出身,其母為王妃王氏,朱元璋規定藩王王位繼承人嫡子優先,因此朱孟烷一下子超過了兩個哥哥成為了朱楨第一繼承人。
不過這個朱孟烷十分不幸運,他出生在洪武十五年,本來爺爺規定親王嫡子十歲就可以被封為世子,但是朱孟烷卻終洪武一朝都沒有被爺爺封為世子,確立繼承人地位。沒有其他原因,就是因為他的外祖父王弼是作為藍玉黨羽被誅殺,朱元璋由此不喜歡朱孟烷,於是才沒有冊封他(不過藍玉的外孫卻被立為蜀王世子,主犯的外孫被封,從犯的外孫卻沒有被封,爺爺也確實偏心)。
朱元璋死後,朱楨還是透過關係求到建文帝,這才給朱孟烷封為楚王世子。
朱棣決定透過打擊朱孟烷來實現對朱楨的敲打,畢竟朱楨經驗老道滴水不漏,不好下手,但是朱孟烷年青,這就好辦了,透過處理朱孟烷控制朱楨豈不樂哉。
朱孟烷果然年青沒有經驗,他代表父親前往南京朝賀,在路上,朱孟烷突然想去河南買奴僕然後帶回武昌,他還算老實並沒有魯莽派人前往而是給伯父上書希望伯父同意。
朱棣看到奏疏大喜,終於找到機會了,不過因為朱孟烷沒有實施這件事,只是想法無法重罰,只能訓斥,並下發朝廷討論。楚世子孟烷奏欲遣人於河南境內買人口,賜手敕諭曰:“昔秦愍王遣於浙江買人口,太祖皇帝聞而怒之。秦府官屬及浙江郡縣承行者皆被罪,前鑑不遠也。且河南,汝伯父周王封地。汝所遣人入其境,或有縱恣違禮,將斥為爾之過,可不慮乎?況此舉非出汝父意,其已之。”
這道聖旨一下,朱孟烷弄得灰頭土臉,無地自容,秦愍王就是朱元璋的二兒子朱樉,當年派人買美女的事人盡皆知。雖然不知道朱孟烷要買的人口是美女還是奴僕,但是經過朱棣這一番訓斥,把他和朱樉並列,弄得人人都知道他是個好色之徒,而且在聖旨中提及他的父親,這明顯就是故意往朱楨身上靠。
朱楨聞聽這件事大吃一驚,他知道朱棣這是故意找茬,是在針對自己,連忙上書表示自己教子不嚴,請求處分。朱孟烷畢竟沒有犯罪,而朱楨已經害怕了,朱棣見到自己目的達到於是也就不了了之。
透過這件事,以及看到自己的兄弟齊王周王等人全都被朱棣處理,朱楨很是害怕,於是更加謹慎,而朱孟烷也受到了教訓,於是此後他的一生再也沒有任何過錯。
永樂二十二年二月二十二日,六十歲的朱楨病逝,死前他拼儘自己最後一點力氣給自己的兒子朱孟烷留下遺言:太祖皇帝得天下至難,吾保有楚國至今日亦不易。汝勉圖忠孝,以無忝祖、父。你爺爺得天下太難了,我保住楚王不被你伯父廢掉也不易,你一定努力要保住咱們的爵位,不要讓你爺爺父親失望。
朱楨死後由於繼承王位需要皇帝批准,而朱棣因為出征,故此朱孟烷沒有馬上繼承王位,一直等到八月朱高熾繼位,這位堂兄才冊封朱孟烷為新一任楚王。
不過朱高熾只當了十個月皇帝就死了,因此其子朱瞻基繼承了皇位,朱孟烷開始倒黴了。
朱瞻基是朱棣最喜歡的孫子,而朱瞻基也沒有辜負爺爺的期望,他在對待藩王的態度上和爺爺一樣,就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為此登基後不久就繼續開始削藩,完成爺爺未竟的事業徹底解決藩王,給自己的子孫留下一個沒有藩王隱患的天下。
從宣德元年開始,朱瞻基廢掉了漢王和晉王,處分了趙王和秦王,秦王晉王是朱元璋二子三子的後代,他們排在朱棣一脈的前面,處理了他們,就表明了朱棣一脈已經成為朱元璋後代中的最有權威者,漢王趙王是朱棣的兒子,處理他們樹立了朱瞻基的權威。
這四大強藩被處理後,朱瞻基看剩下的藩王只有楚王是最大的隱患,其他人不足憂慮。
楚王是朱元璋六子之後,地位高,封地重要,武昌可是軍事重鎮,實力強,手中一直有一支能征善戰多達上萬人的三護衛。
因此朱瞻基很是擔心,萬一朱孟烷效法朱棣靖難怎麼辦?一旦他造反順流而下攻下南京,那麼自己就不好對付了,還得再來一次靖難從北向南打,必須及早解決朱孟烷。
可是他卻發現朱孟烷不好解決,因為朱孟烷在經過二十多年前那次教訓後,非常守規矩,為人低調謹慎,對於朝廷的各項規定認真執行,從不打折扣,也沒有怨言,也從沒有過任何失禮的行為,甚至連喝酒鬧事的緋聞都沒有,而且他對自己的兄弟子女教育很嚴,這些人也沒有任何作奸犯科胡作非為的行為,實在找不到理由。
如果強行處罰反而會激起民憤到時候落個建文帝的下場怎麼辦呢?朱瞻基不愧是皇帝,他發揮了沒有問題製造問題解決的方法,他找到大臣平江伯陳瑄,君臣商量後決定讓朱孟烷自己交出護衛最好,可是怎麼讓他“自願”,於是君臣二人演了一場雙簧。
陳瑄以出征為名路過武昌,隨後派兒子回京故意密奏朱瞻基表示武昌是軍事重鎮,人口眾多,經濟發達,是要錢有錢要人有人,而楚王自從太祖時就被封到這裡已經五十多年來,楚王的三護衛都是精銳,戰船上千戰馬數萬 “兵強國富,他藩莫及”,這樣對國家極為不利。現在不如以京城糧食不足為理由,讓楚王派兵護送糧食去京城,然後把兵留下,這樣就“永保國土”朝廷也可以“恩義兩全”,大家都好了。“湖廣,東南大籓,襟帶湖、湘,控引蠻越,人民蕃庶,商賈輻聚。楚設三護衛,自始封至今,生齒日繁,兵強國富,小人行險,或生邪心。請選其精銳,以轉漕為名,俟至京師,因而留之,可無後患。”
朱瞻基隨後故意將這封密奏洩露出去表示楚王恭謹沒有過錯,我爺爺爸爸對他非常好,自己也一再加恩楚王,你陳瑄這樣是多心了。再說你的主意也不行,一旦實施就是我懷疑楚王,那麼楚王就會傷心,士兵有家不能回也會寒心,這個陳瑄真是眼光短淺。上不納,顧謂侍臣曰:“從來楚國無過,祖考待之皆厚,朕尤加意禮之,瑄何其過慮也!調兵運糧一時權宜,運畢則遣歸。拘留操備,上失宗親之心,下失軍士之心。鄙哉瑄也。”
這個訊息傳出去後,別人聽了無所謂,朱孟烷大吃一驚,這個陳瑄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他路過武昌自己盛情款待,他居然密奏誣陷自己,要不是皇帝明察秋毫自己真是有冤無處伸。
朱孟烷很害怕,他十分清楚三人成虎的故事,一個陳瑄密奏自己造反沒有成功,萬一有第二個陳瑄,第三個陳瑄接著密奏自己怎麼辦?到時候皇帝還會不信嗎?有了陳瑄這個例子誰能保證自己身邊的人不會誣陷自己。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自己難保將來不出事,想想之前的藩王哪個個不是因為手握兵權被處理的,倒不如效法周王趙王那樣交出兵權,自己落個清閒王爺,既能保住身家性命還能永保子孫後代的榮華富貴。
於是在這次密奏事件過去不久,朱孟烷主動派人去北京,表示天下太平,自己希望交出兩護衛。楚王孟烷遣儀賓魏寧長史楊振奏府中三護衛願留一衛請以二衛歸朝廷
朱瞻基看到目的達成很是高興,但是他不能馬上接受,而是表示楚王這是幹什麼,我一直知道楚王是個安分守己的人,因此厚待於他,總有小人誣告他,我都不信,怎麼今天卻因為這件事請求交出護衛。上覽奏謂尚書張本等曰楚王安分循禮朕所素知故厚待之比屢有小人告訐朕灼之其非皆置不問今何疑而請歸護衛乎
兵部尚書張本對於皇帝和楚王的心思很清楚,他表示皇帝十分清楚楚王,可是有人不知道楚王為人,陛下難道不知道曾參殺人的故事,楚王今天上交護衛也是要杜絕他人之口,證明自己清白,希望皇帝同意。
最後朱瞻基“勉為其難”表示接受楚王的請求,同意楚王上交兩護衛,並且表示楚王留下的一護衛可以隨意挑選充實。本對曰楚王為人雖陛下所知然人有煩言王亦不得不慮曾參殺人皆此類今請歸護衛蓋欲示蕳靜以杜讒邪乃其深計遠慮陛下從之所以保全之也上慨然良久曰王不可缺侍衛今三衛官軍未必皆足其令王任意選留充足一衛其餘如王所言受之
朱瞻基說是楚王可以隨意挑選,但是根本就不給朱孟烷機會,很快他派去了欽差率大軍前往武昌,因為楚王護衛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早就形成了盤根錯節的關係,如果處理不好極有可能會引起嚴重後果,好在朱瞻基派去的人都是官場老手經驗豐富,很快就將三護衛分割完畢,朝廷收回的兩護衛被派往外地,只給朱孟烷留下了一支老弱病殘的護衛,同時將武昌衛官兵調入武昌,這樣一來,朝廷完全控制了武昌,朱孟烷就算想造反也不行了。
朱瞻基沒有像朱允炆那樣趕盡殺絕,在朱孟烷主動交出兵權後,他見好就收,放過了楚王朱孟烷。朱孟烷終於平安了,他保住了父親傳下來的楚王爵位,他在幾年後的正統四年安然去世,善終於家,享年五十八歲。
雖然楚王爵位一直在朱楨後代中傳承,不過從此朱元璋一手打造的鎮守湖廣的強藩,可以隨時勤王保家衛國的楚王大軍不復存在。楚王一脈從此變成了在武昌只知道低調坐食俸祿,貪圖享樂的王族,一直到萬曆年間鬧出弒父案和真假楚王案,轟動全國,最後被張獻忠投入滾滾東流的長江從此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