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兵火箭筒和無後坐力炮是陸戰場上常見的兩種裝備。
在不少影視作品中,RPG火箭筒家族的出鏡率較高。對於突然出現的裝甲車輛,主角的一個經常性動作是RPG火箭筒上肩,打坦克、打步戰車,甚至客串打直升機。似乎沒有什麼是RPG火箭筒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來一發。
無後坐力炮當下的影響力有些式微,有時幸運地露一下臉,還會被誤認為是單兵火箭筒。即使在二戰時期——無後坐力炮加速發展時期,納粹德國的“鐵拳”無後坐力炮曾大量使用,可由於它能上肩扛著發射,在如今一些人眼裡,它也經常與單兵火箭筒“難辨雌雄”。
那麼,這兩種“筒子”武器,有何區別?
其實,兩者的最大不同就體現在名稱上。火箭筒也叫火箭助推榴彈發射器,所配彈藥是火箭彈。發射過程中發射筒所起作用相當於外包裝及導向器,不需要承受高膛壓,彈藥射出後自帶一定動力。所以,在極端條件下,火箭彈沒這根“筒子”也能用,置於地上定好方向,點火就能發射。
無後坐力炮,本質上屬於火炮。如同一般火炮所配備的彈藥那樣,無後坐力炮的彈藥通常沒有動力系統。離開炮口後,炮彈的飛行全靠發射藥在炮管內爆燃時產生的推力。簡而言之,無後坐力炮的炮管不僅要賦予彈藥飛行方向,還得提供飛行動力。
不過,與榴彈炮、加榴炮等“大塊頭”相比,無後坐力炮藉助其獨有的設計——在炮管底部裝載有跟彈頭同等質量的易碎配重物。發射藥爆燃時產生的高膛壓在將彈頭推送出去的同時,將配重物從炮尾噴射出去,以抵消後坐力,這使其後坐力非常小。
正因為要承受高膛壓的“考驗”,又要能重複使用,加上要確保精準度,不少炮管內刻有膛線,所以無後坐力炮對炮管的材質和製造工藝要求頗高。這就使得無後坐力炮的炮管需要用堅固的金屬來製造,而一次性火箭筒的筒身常用玻璃纖維來製造。與無後坐力炮較高的造價相比,單兵火箭筒則顯得物美價廉。
有道是“一分錢一分貨”,這種造價上的不同也決定了兩者的射程各異。與無後坐力炮相比,單兵火箭筒的有效打擊距離較短,一般在300米以內。在實際作戰中,單兵火箭筒很多時候是在幾十米的距離上發射。無後坐力炮的有效射程則較遠,以前就可達1000米以上。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戰場需求的提高,一些無後坐力炮的射程明顯增加,但其體重也隨之遞增,漸漸從肩扛變為車載。
現在一些無後坐力炮還“組團”同上一輛車,以增強火力。在這方面,委內瑞拉研製的一款火力支援車較為典型,在輕型坦克底盤上,該車同時安裝了6門M40型106毫米無後坐力炮和其他一些槍炮。
儘管無後坐力炮佔有射程上的優勢,但與單兵火箭筒相比,它如今的“聲望”還是有所下降。
這是因為,一方面隨著無後坐力炮“體重”的增加,它在應用靈活性上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反坦克導彈的興起以及現代坦克防護力的提升,使無後坐力炮漸漸沒了太多用武之地。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