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早在解放軍佔領南京的時候,毛主席就這麼說,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依然要如此。
經歷了清長大捷,斃傷俘虜“聯合國軍”3.6萬人,其中美軍2.4萬人,連美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也在撤退的途中身亡,“聯合國軍”撤到了“三八線”附近。中國人民志願軍徹底在朝鮮半島站穩了腳跟,美國“一統”朝鮮半島的圖謀被粉碎了。用1949年開國大典上毛主席的那句話“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來形容中國最為合適,柳亞子在《浣溪沙》中寫道 “多年矛盾廓無邊,而今一掃新紀元。”
對比中國人的狂歡,美國人則是很失落,因為“美國傳統的理想和正義觀被中國的軍隊粉碎了。”美國精英分子徹底被打懵了,自認為是“上帝選民”的美國精英階層無法接受這樣的失敗,畢竟從建國以來還沒有遭受這麼慘重的失敗,不僅麥克阿瑟接受不了,杜魯門也不能接受,所以在一場記者招待會上表示“積極考慮使用”原子彈來解決朝鮮戰爭。然而原子彈不是杜魯門想用就用,這一訊息讓西方各國震驚,荷蘭代表“含著淚”對法國駐聯合國代表說師傅能夠避免戰爭。作為美國親密盟友的英國首相艾德禮則親自飛到華盛頓,要求美國澄清關於“積極考慮使用”原子彈一事,希望美國承諾不會在朝鮮半島使用原子彈,兩次世界大戰已經將英國從世界霸主的領導崗位打了下來,再來一場“核大戰”,說不定英倫三島直接沉沒到大西洋了。
一個好漢三個幫,面對洶洶輿情,杜魯門不得不承諾不使用原子彈,但美國在朝鮮半島仍不死心,指示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奧斯汀在聯合國積極活動,以出臺一個朝鮮停戰的提案。在這樣的背景下,聯合國通過了一個13個亞洲國家提出的停火提案。這是美國的陰謀,是一個緩兵之計,中國自然不會上當,毛主席明確指出:“我軍必須越過三八線。”事實證明毛主席決策真英明,經過第三次戰役8個晝夜的作戰,將戰線打到了“三七線”附近,粉碎了美軍的“停火”陰謀,徹底逆轉了朝鮮戰局。
樹欲靜而風不止:
經過第一次、第二次戰役,取得了殲敵5.1萬人左右的輝煌戰役,但是沒有任何一場勝利是敵人雙手奉上的,是志願軍戰士們用生命換來的,比如長津湖畔的“冰雕連”。沒有制空權、缺乏炮兵支援,兩次戰役參戰的炮兵僅擁有五六十門火炮,累計發射炮彈1054發,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對付武裝到牙齒的敵人只能靠志願軍戰士們手裡的輕武器,所以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第二次戰役結束,東線的第九兵團由於減員太多不得不後撤休整,失去了參加第三次戰役的機會。
第一、二次戰役,距離鴨綠江不過一兩百公里,可就是這麼短短百餘公里,志願軍的後勤補給都難以維持。不是國家沒有物資提供給志願軍,而是沒有制空權,國內的物資堆積在鴨綠江西岸根本無法運抵前線。物資用火車汽車運抵鴨綠江畔,朝鮮的鐵路、公路都被炸斷,美軍偵察機不間斷地巡邏,只能夠靠人扛肩背,效率可想而知。西線42軍的一個班,被分配了一雙棉鞋,誰有權穿這雙棉鞋?戰士們做了一個決定,誰在外值班誰才有權利穿。楊根思帶領戰士們在下碣隅裡扼守1071.1高地,經過團部特批,才得到兩小筐土豆,高地上的戰士每人3個……
勝利固然讓彭德懷心喜,但是看到戰士們是用生命換來的勝利,他不止一次地說:“拿這樣的戰士,一個去換兩個、三個不值錢的美國少爺兵,我也不幹。”
經過兩次戰役,彭德懷已經發現了志願軍落後的後勤補給,他估計這場戰爭可能要打成持久戰。志願軍在精神上可以反覆碾壓“聯合國軍”的戰鬥意志,但是受限於國力不足,身體上被美軍的飛機、大炮蹂躪,再精妙的戰術戰法,在實力面前是大打折扣的。
此情此景,作為志願軍最高統帥的彭德懷不能不反覆思考權衡,彭德懷認為,入朝作戰兩個月,部隊經過高強度的作戰已經十分疲勞,現在兵員尚未補充、糧草彈藥補給不足,最好休整兩個月,補充了損失的兵員、更換了蘇聯的武器裝備,等到1951年的春天,天氣暖和再戰。
彭德懷向毛主席發電報表明瞭自己的觀點,作為前線統兵大將,對前線的戰事有更直觀的認識,彭德懷的意見自然舉足輕重。
與此同時,包括印度、緬甸、埃及、印尼等聯合國13個亞洲國家也呼籲停戰,並在美國的壓力下,亞洲國家在聯合國提出了停火提案。
對國際局勢洞若觀火的毛主席自然明白這是一個陰謀,他早就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既然是持久戰什麼時候越過“三八線”並不是很重要的事,原本的計劃也是在第二次戰役之後志願軍進行休整,但是13國提案讓毛主席警覺了起來,也是美國的緩兵之計。
在志願軍司令部焦急等待毛主席回電的彭德懷,並沒有得到肯定的答覆,毛主席回電說:
“目前美、英各國正要求我軍停止於‘三八線’以北,以利於其整軍再戰。因此,我軍必須越過‘三八線’。”
彭德懷還在“進諫”:“……敵人由進攻轉入防禦,戰線縮短,兵力集中,正面狹小,自然增加了縱深……我軍目前應該採取穩進……已兩個月不能安全休息,物資不能及時補充,加之氣候寒冷……”
毛主席覆電很快就到了,堅持發動第三次戰役,越過“三八線”。毛主席的決策無疑是英明的,經此一戰徹底粉碎了美國“先停火,後談判”,企圖爭取喘息時間的企圖。志願軍打過“三八線”,佔領了南朝鮮首都漢城,直逼三七線,在世界上造成了巨大的震動,也讓美國認識到,朝鮮問題只能透過談判才能解決了。
美國人的陰謀:
第二次戰役失敗後,美國人很震驚,陷入了一個無法前進又不能後退的局面,正在此時,1950年12月5日,聯合國13個亞洲國家代表向中、朝呼籲停戰,這正符合美國的意圖,所以在美國的壓力下,聯合國通過了印度等13國提出的停火提案,而提案的核心是“停火”。
12月14日,在美國贊成的情況下,聯合國大會13國提案,並確定由伊朗、印度和加拿大駐聯合國代表組成的一個“三人小組”來協調朝鮮戰爭的停火事宜。然而這種“先停火、再談判”的態度,只是美國為了爭取時間,調兵遣將而已。
就在13國提案透過的第二天,杜魯門宣佈美國自16日起進入“緊急狀態”,表示美國將會將戰爭進行到底,宣佈增加美國軍火產量(一年內把飛機、坦克的產量分別提高5倍和4倍以上),擴大軍隊(從250萬擴充到350萬人),併成立了類似二戰時期的戰爭動員機構——國防動員局。
美國的種種態度,無疑是表明戰爭將持續下去。對於美國人玩弄“停火”,實則備戰的情況,中國早有預料。當印度駐華大使向中國遞交的13國關於朝鮮戰爭停火的倡議備忘錄送到毛主席和周總理案頭的時候,根據指示外交部回應印度方面:為什麼美國打過三八線的時候,13國不發出停火倡議呢?
在13國提議停火前,毛主席就敏銳的覺察到國際上可能出現的變化,說:
“敵人有可能要求停戰,我們認為敵人必須承認撤出朝鮮,而首先撤至‘三八線’以南,才能談判停戰……美帝和蔣介石一樣,諾言、協定都是不可靠的,故應從最壞方面著想。”
領袖的猜測是很有道理的,儘管表面上美國說希望停火談判,但是美國的參謀長聯席會議卻提出,在停戰協議達成之前,麥克阿瑟“在作戰上不受三八線的制約”。這個意思很明顯了,你不準越線,要留給我休整的時間,以圖再戰。
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毛主席決定讓志願軍越過“三八線”,再打一場戰役,他向彭德懷發電指出,就是要打掉人們頭腦中的“三八線”,如果不打這一仗,“整個冬季我軍都在休整,沒有動作,則必引起資本主義各國甚多揣測……”
越過“三八線”:
既然必須要打,接到毛主席12月13日的電報後,彭德懷進行了排兵佈陣,12月30日,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共30萬人(其中志願軍23萬人左右)全部準備就緒,特別是39軍116師,在戰役開始的前一天,冒著零下25度的嚴寒,將突擊部隊7500人隱蔽運動到敵人陣地前150米至300米地段而未被發現,只等一聲令下。
1950年的最後一天,12月31日夜,在東起麟蹄、西至臨津江口的200多公里的戰線上,30萬中朝聯軍向“聯合國軍”構建了“三八線”防禦陣地發起了進攻。這也是朝鮮人民軍崩潰後,第一次大規模地投入戰鬥。
儘管此時李奇微接任了美第八集團軍司令官,並被麥克阿瑟委以指揮“聯合國軍”地面部隊的重任,但是他的到來並不能扭轉“聯合國軍”士兵心裡的恐懼,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這是一支張皇失措的軍隊,對自己、對領導都喪失了信心,不清楚自己究竟在幹什麼,老是盼望著能早日乘船回國……”
李奇微不得不放棄讓“聯合國軍”由逃跑轉入進攻的念頭,構建起一條長250公里,縱深達60公里的“三八線”防禦陣地。然而戰鬥剛一打響,潛伏到南朝鮮第1師面前的116師,僅用5分鐘就渡過了臨津江,116師一路向南一直打到了“三七線”附近的水原,成為朝鮮戰爭中向南打得最遠的一支志願軍部隊。
與此同時,38軍用了十來分鐘的時間,在漢川灘搭起了一座浮橋,放著安穩的武漢監獄長不當的曹玉海,帶領1營作為突擊部隊,一舉突破了號稱“鋼鐵防線”的敵人陣地,由於突破的太過迅速,還以為陣地是南朝鮮軍隊防守,直到看到高鼻樑的美國人才知道這是美國人防守的陣地。第二天曹玉海率部泅渡漢江,以一個孤營深入敵後40多公里,光是美國鬼子就殲滅了300多個,曹玉海因此被稱為“鋼鐵營長”。
只用兩天的時間,李奇微構建的防禦陣地就徹底崩潰了,1月3日,李奇微不得不下達了撤退命令,命令部隊撤退到漢城以南組建防禦陣地。
1月4日,志願軍116師率先進入漢城,1月8日,仁川港被佔領了,似乎只要一鼓作氣打下去就能將“聯合國軍”趕下海,國人沸騰了,連《人民日報》也發表評論要把“美國侵略者趕下海”。
打了幾十年仗的彭德懷,可不是金日成,沒有被眼前的勝利所迷住雙眼,認為敵人的後撤有誘敵深入的嫌疑,於是1月8日,彭德懷斷然下令停止前進,第三次戰役宣告結束。
這讓司令部的蘇聯和朝鮮人大吵起來,蘇聯駐朝鮮大使,朝鮮人民軍實際上的總顧問史蒂科夫說,哪有這樣打仗的,明明打了勝仗卻不追擊敵人。史蒂科夫甚至向斯大林告了狀,但是斯大林看過了毛主席轉發彭德懷的電報後,把這個不懂軍事的史蒂科夫調回了國內。
然而不滿的還有金日成,他希望彭德懷命令部隊繼續進攻,早日完成朝鮮半島的統一。毛主席發給彭德懷的電報讓他有了底:
“如朝方同志認為不必補充休整就可以南進,則亦建議提議人民軍前進擊敵,並可由朝鮮政府自己直接指揮。志願軍則擔任仁川、漢城及‘三八線’以北之守備。”
彭德懷作為志願軍的最高統帥,掌握著幾十萬大軍的生死,自然如履薄冰,幾年後彭德懷回憶這場戰爭時還在說,自己打了一輩子仗,從未害怕過,但是當志願軍打到三七線附近時非常害怕。幾十萬大軍抵達三七線附近,將後勤補給線前移了幾百公里,面對空中、地面、海面的打擊,戰士們物資供應困難,吃不飽穿不暖,非戰鬥減員增多,絕對不能再繼續前進的了。
彭德懷的判斷很準確,志願軍不僅無力前進,連守住現有的地區都很難,美國絕不能容忍漢城丟失,在擴軍備戰準備“收復”漢城。而毛主席對彭德懷的支援,即志願軍在仁川以及漢江以北地區先休整兩到三個月的表態,則是彭德懷的底氣所在。
不過,敵人沒有給我們的志願軍充足的休整時間,1月25日,“聯合國軍”發起了全線反攻,志願軍被迫發起了第四次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