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在看抗日影視劇和解放戰爭影視劇的時候都會看到人民軍隊中有某某縱隊的編制,不知道你看的時候有沒有疑問,為什麼別的軍隊都是用某軍、某師、某團的編制出現,而人民軍隊中會出現縱隊這樣的編制呢?
八路軍縱隊
今天我們就帶著這個疑問來看一看人民軍隊的縱隊編制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在人民軍隊中第一次以縱隊稱撥出現的部隊是八路軍下屬的第3縱隊和第4縱隊,這兩支縱隊都是在1938年的5月建立的。
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軍區的八路軍戰士
在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隊伍積極參加保家衛國的抗日戰爭,當時華北大部分地區都已經落入到了日軍的手中,為了能夠在敵佔區開闢戰場,發動被佔領區的人民群眾積極參加抗日,1937年8月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原紅軍團長孟慶山同志奉命來到了冀中地區。
冀中地區位於河北省的中部,這裡有著約6萬平方公里的廣大平原,從天津通往南京浦口的鐵路幹線,從盧溝橋到鄭州再至漢口的鐵路幹線,北寧鐵路的支線都從冀中地區穿插而過。
當時這些鐵路幹線被日軍控制後,成為了日軍運輸物資和軍隊的主要交通工具,所以說中國軍隊能在這些重要的地區組建抗日武裝對整體的抗日形勢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著名的百團大戰就是以破壞敵人交通線為目的而發動的一次大規模戰役,在百團大戰的時候八路軍第三、第四縱隊都參加了戰鬥。
孟慶山同志來到冀中地區後,在當地黨組織和人民群眾的配合下,將當地原有的各個縣和村組織的抗日隊伍整合起來組建了一支統一指揮的河北遊擊軍。
河北遊擊軍組建後不久,當年的10月在冀中地區又出現了另外一支有組織的抗日武裝,當然了另外那支抗日武裝也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組建的。
1937年10月14日,原國民黨軍第53軍第388旅第691團團長呂正操(共產黨員)率部南撤途中接到了來自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新指示,當時呂正操的部隊被國民黨當局要求向南撤退,其實就是消極抗日向南逃跑。
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
在接到黨組織的指示後,呂正操在河北的晉縣小樵鎮領導他手下的部隊宣佈脫離了原國民黨軍,並且還在當地舉行了抗日誓師大會,成立了堅持與日本侵略者戰鬥到底的人民自衛軍。
從呂正操脫離國民黨軍也可以看出來一件事,就是在抗擊日軍侵略這件事情上,國民黨當局並沒有真心地全力投入到抗日戰爭中,而中國共產黨是真心實意的在為中國地未來著想,不管條件多困難也要堅持與侵略者戰鬥。
河北人民軍與人民自衛軍幾乎同時在冀中地區成立後,兩支隊伍互相配合,在當地發動人民群眾,與敵人展開了鬥智鬥勇的游擊戰爭,到1938年五月的時候兩支隊伍共發展成為了一支擁有6.6萬多人的部隊,兩支部隊在河北安平縣合編成為了八路軍第3縱隊。
就在八路軍第3縱隊成立的同時,緊鄰著冀中的冀東地區為了更好地集中抗日力量打擊日本侵略者,八路軍將120師的雁北支隊與晉察冀軍區的1個支隊合併在一起組建了八路軍第4支隊。
站在晉察冀司令部的門口的聶榮臻元帥
當然了在介紹完八路軍第3縱隊和第4縱隊後,你肯定會有疑問,既然這是屬於八路軍的第3和第4縱隊,那肯定就會有第一和第二縱隊吧,如果有第一和第二縱隊的話,那第三和第四縱隊還會是八路軍編制中最先出現縱隊編制的隊伍嗎?
當年為了適應新的抗日形勢,八路軍在1938年12月在山東成立了一支山東縱隊,後來因為在山東地區的抗日隊伍越來越壯大,八路軍總部又派八路軍一二九師的副師長徐向前等人到山東整合原有的抗日力量於1939年8月1日成立了八路軍第一縱隊。
八路軍的第二縱隊是1940年2月在太行山地區成立的,所以說雖然八路軍第三和第四縱隊聽起來是排在後面的,但是按成立時間來算的話,第一支人民軍隊的縱隊編制就是1938年5月在冀中地區成立的八路軍第三縱隊。
組建縱隊的目的
既然已經弄清楚了縱隊編制是什麼時候出現在人民軍隊序列的,那接下來我們還要分析一下,為什麼當時要組建縱隊這樣的編制。
從縱隊的組成和出現的時間,我們不難看出這些部隊都是出現在抗日戰爭時期,當年中國共產黨為了國家民族的存亡,他們與國民黨當局進行了談判,後來在全國人民抗日熱情高漲的形勢下,國民黨當局的軍事委員會宣佈將陝甘寧邊區的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北上抗日。
但是國民黨當局為了防止八路軍的隊伍擴大,他們限制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正規軍力量只能存在三個師的編制,這三個師分別是八路軍的115、120、129師,每個師下面轄2個旅,每旅轄2個團,每個師擁有1.5萬人。
這就是從編制上限制了八路軍隊伍的發展,但是當年侵華日軍已經有百萬,日軍扶持的偽軍也已經達百萬之眾,如果想要獲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就必須發動所有的抗日力量,如果發動這些力量的話,原有的編制就已經不能滿足抗日形勢的需要了。
但是既要與國民黨保持統一抗日戰線,不讓國民黨當局找到藉口趁機生事,又要擴大抗日力量,那就只能換一個方式擴大抗日力量了,當時組建的各個縱隊的規模其實已經超過了八路軍的三個正規師,但是當時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隊伍的最高編制也只有師一級的規模,所以就組建了以縱隊為編制的隊伍。
除了上面這個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這些縱隊都是由各大軍分割槽的抗日武裝組建而成的,這些隊伍都是依靠當地人民群眾與敵人戰鬥的,而且這些抗日隊伍都是在敵後戰鬥,這些隊伍雖然被整合成了縱隊,但是縱隊下面的各個大隊和小隊都有自己的戰鬥區域。
各個縱隊也有自己的戰鬥區域,不像正規部隊以軍、師、團等為單位的部隊都是所有的軍事人員都集中在一起。
所以說不論從政治形勢,還是敵後抗日的戰場形勢,以縱隊為編制的抗日武裝更能適應在敵後的戰場,這樣的隊伍也能時時刻刻與人民團結在一起,不會脫離人民群眾。
以上分析純屬個人觀點,如有不對之處,還望在評論區指出,如果您的觀點與我相似,也請您不要吝嗇手中的贊與轉發!
本文由施州阿峰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