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文中,西班牙自由派報章《先鋒報》作者試圖評價俄羅斯和蘇聯“征服”中亞的政策。他批評俄羅斯的“帝國主義”,但也足夠客觀地認可俄羅斯人鋪設的鐵路的價值。
最近,國際社會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阿富汗的發展上,世界大國確實渴望永久奪取其資源,為自己的目的進行開發。但把目光移到更北一點的領土,我們可以看到另一幕已成為主要地緣政治參與者關注物件的大戲——中國、俄羅斯和美國正在爭奪一個可能大多數人在地圖上根本找不到的地區影響力。
即連線不同文明的古老十字路口——中亞。那裡的獨立國家:哈薩克、塔吉克、土庫曼、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都誕生於上世紀末90年代,作為棋子從地緣政治的熔爐中脫穎而出,幾乎不可避免地成為大國博弈的物件。 政治家和詩人總說,戰爭來臨時,真理是第一個犧牲品。但這並不是真相。第一個和最後一個犧牲品,永遠都是人民。
這些國家的統治者將其自然資源提供給實力雄厚的買家,以換取安全、金錢和庇護。他們對失去權力的恐懼,特別是在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半島之後,是顯而易見的,但對獲得新權力的渴求也毫不掩飾。
中亞國家的政治辯論結束得相當快:對手非但沒有贏,還會在經濟上破產或被流放,也可能以死亡結束權力的爭奪。最幸運的是那些成功向某個帝國首領(或他在當地的代理人)出賣自己在當地的影響力,換取用強硬手段確保更低階地方負責人忠誠的地方領導人。這是俄羅斯、中國和美國在爭奪世界權力的過程中嘗試自己力量的一場戰役。
當然,最好是在經濟領域進行這種鬥爭,而不要淪落到“常規”戰爭。歐亞經濟聯盟或中國對新絲綢之路的重新詮釋等舉措,證明了俄羅斯和中國希望進行這樣的和平競爭。 但美國試圖用自由貿易、外國投資和世界銀行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交易來誘惑中亞國家。
19世紀以來,這片土地上的地緣政治風暴演變過程變得十分有趣。就在那時,在被稱為“大博弈”的俄羅斯和大英帝國之間的爭端中,這些地區成為俄羅斯對印度的野心和英國對阿富汗的野心的間接受害者。
當然,鬥爭的本質並不僅僅是領土問題。俄羅斯和英國認為,自己代表著截然相反的價值觀和利益,莫斯科的任何成功都會對倫敦構成非常明顯的生存威脅,反之亦然。
這場大博弈從1830年持續到1907年,到1868年,俄羅斯已經統治了今天的哈薩克、塔吉克、土庫曼、烏茲別克和吉爾吉斯斯坦。自然,聖彼得堡的官方論調是,俄羅斯人只是試圖重新統一與俄羅斯自然相鄰的土地,而不是與任何國家對立。
大博弈最令人好奇的一個方面,是這場如此受歷史學家歡迎的熊獅之爭是基於非理性的恐懼和幻想。軍事領導人對榮譽的渴求使領土擴張本身成為一種目的,而對其他大國的恐懼則促使雙方進行越來越多的征服。正是這兩個因素更好解釋了俄羅斯在中亞的存在。
在俄羅斯的幫助下在廣闊草原上種植棉花或播種穀物——這些常見的蘇聯做法在蘇聯前對俄羅斯並不是優先事項,也不存在強加於人的俄羅斯文化。聖彼得堡高層允許伊斯蘭傳統在該地區保持影響力,有時還允許從前的統治者,如布哈拉埃米爾或希瓦汗繼續執政。雖然棉花或糧食在俄羅斯殖民化的第一階段並不重要,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進行這種殖民。
慢慢地,到19世紀末,在不到30年的時間裡,有100萬俄羅斯人來到現在的哈薩克。該地區的一些主要灌溉專案已經開始實施;俄羅斯鐵路網於1888年通往撒馬爾罕。塔什干鐵路(連線俄羅斯奧倫堡和烏茲別克塔什干)早在1905年就已開通。
對俄羅斯的原材料出口蓬勃發展,尤其是棉花。有時,棉花采摘過程中夾雜著奴隸勞動,值得稱讚的是,俄國人試圖禁止或至少減少這種強迫。
沙皇曾盡其所能確保其帝國不同角落的穆斯林人民不互相接觸。在俄羅斯帝國,鎮壓幾乎沒有必要,因為反對派要麼組織不力,要麼意識形態基礎薄弱。還有一種情況是,當地人面對現代軍隊的力量感到無能為力。
儘管俄羅斯內戰意味著宗主國對殖民地的控制在短期內被削弱,但事實是,這種削弱是短暫的。這段時間還不足以讓地方精英感受到獨立。其中大多數人同意在蘇聯內自治,並加入勝利的一方——列寧,然後是斯大林。早在1918年,紅軍就開始在中亞重新建立中央政權,到1925年,整個中亞地區都在其統治之下。
前帝國政權的傳統機構被剷除。如布哈拉酋長國(在種族上主要是一個烏茲別克國家,1756-1920年間存在於現今烏茲別克、塔吉克和土庫曼的部分地區)或希瓦汗國。所有這些古老的中世紀準國家結構都已經完全消失。
蘇聯政府試圖消除並永久化解抵制其影響的兩大支柱:穆斯林宗教和突厥身份。蘇聯使用的一個辦法是將中亞領土劃分為5個共和國。它們有更多可管理的緊湊領土,在每個共和國內都建立了一個獨立的民族身份,與自己的民族群體完全相關聯。有一種說法是:布林什維克知道這將使未來中亞的任何統一變得非常困難。
就這樣,世界地圖上出現了哈薩克、塔吉克、土庫曼、烏茲別克和吉爾吉斯斯坦這五個仍保留了大部分伊斯蘭傳統的國家。對它們而言,俄羅斯一直都把自己視為繁榮、和平和穩定的保證。
有些人認為這是一種欺騙手段。但是,儘管存在語言和種族差異,莫斯科難道沒有讓他們保持和平狀態?難道俄語不是他們民族間交流的理想語言?這些民族難道沒有從爭奪地球主導權的兩個世界強國之一中獲得巨大的經濟和政治利益?
蘇聯解體後,這五個國家擺脫了蘇聯的“鉗制”,但沒有擺脫俄羅斯的整體影響。它們成為了獨立國家,從形式上看至今屬於獨立國家,但也有細微差別。自90年代初以來,俄羅斯在當地的投資已達200億美元,現在中亞地區有2500家俄羅斯合資企業,數十萬中亞青年赴俄留學。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也從對俄羅斯債務(總額超13億美元)的登出中獲得好處。
最大的問題在於,這五個國家是否能夠透過利用長期以來作為其主要貿易伙伴的中國的影響力和美國的反俄支援,擺脫俄羅斯的殘餘影響。也許不再依賴俄羅斯的唯一方法,是選擇同時依賴三個覬覦自己原材料的大國。如果說以前是棉花,現在則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氣。但無論如何,操縱對中亞國家的野心都是一場危險遊戲。
作者:貢薩洛•託卡•雷伊
編譯:維卡
下載絲路新觀察APP,瞭解中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