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的語言,博大精深。
比如說,人遇事不高興了,受委屈了,總希望找個辦法,“出口氣”。
一口惡氣不出,咱心裡頭就憋得慌。
於是,“出口氣”,就成了中國人調節心態的辦法之一。
其實,在中醫的方劑學裡頭,也有一些辦法,是讓咱們“出氣”、“通氣”的。
比如說現在我要給你講的這張方子,就是其中之一。
這就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也叫做麻杏石甘湯。
它的組成是:麻黃,杏仁,炙甘草,石膏。水煎服。
這個方子,是漢代醫聖張仲景在《傷寒論》裡記載的方子,原來是用於治療咳喘的。人受了表邪,肺裡有了熱,導致發熱、咳喘、苔黃、脈數,甚至伴隨口渴、鼻扇,用這方子就合適。
你受了表邪,就用麻黃來解表。你有肺熱,就用石膏來清熱。你咳喘,就用杏仁來止咳平喘。甘草固護中焦。石膏用量比麻黃多,所以這個方子重在清肺熱,而不再解表。說起來,這方子就這麼簡單。
好了,放下這些事兒,咱不提。我給你說說,用這個方子治抑鬱症的故事。
話說有這麼一個女子,年38歲。
什麼毛病呢?主要問題在於終日悶悶不樂,心煩失眠,口苦不堪。
原來,這個人早些時候因為家事而不快。幾番爭吵之後,整個人就變得悶悶不樂,不愛說話,不想理人。與此同時,胸口和胃部發悶發脹,睡覺也不好。
此人到藥店諮詢藥師。人家說了,這是肝鬱。於是,用疏肝解鬱的成藥,比如說逍遙丸、越鞠丸、柴胡疏肝散等等。
但是,用過之後,效果不是很好,反倒讓患者覺得口乾、口苦,煩躁之感更加強烈,夜裡只能睡兩三個小時,而且脅肋部位火燒一樣地竄痛。
這可怎麼辦?最後,她決定正兒八經看看中醫,用點湯藥來調整吧。
於是,就去看中醫。
刻診,見苔黃,脈數,患者自覺心中悶熱,似有莫名之火擾於胸中。眉頭緊皺,雙目緊閉,嘴角向下一撇,好像誰欠她很多錢一樣。
這時候,醫師開了一張方子。但見——
麻黃、杏仁、甘草、蟬蛻,茯苓、白朮,石膏、連翹。水煎服。
結果,患者服用一劑下去,就感覺心裡頭“涼快”了一點。服藥9劑,精神大振,臉上開始有笑容。再用6劑,自己表示,火沒了,飲食和失眠轉為正常。
好了,醫案我說完了。你能看出啥門道?
來,我告訴你啊,這個人最初的確是肝鬱氣滯。
吵了架、生了氣、胸脘滿悶、不愛說話,這不是肝鬱是啥啊?沒錯的,就是肝鬱氣滯。因此,用疏肝解鬱的成藥沒錯。
但是,人就是這樣,體質千差萬別。有的人,用上就好,有的人用上就添病。
比如說這位,用了以後反倒心胸灼熱沉悶、口苦失眠。這是怎麼回事呢?其實是疏肝解鬱類藥材相對辛燥,傷了此人的陰津。傷陰之後,有了邪火。這個邪火,鬱於胸肺。而肺,主氣的輸布和執行。肺氣受阻,一身之氣都受影響,於是雜病蜂起。
也就是說,對此人而言,疏肝解鬱不但沒有達到目的,相反令她的“上焦”(即心肺),憋了一團火,一口氣。
那怎麼辦啊?很簡單,咱們把肺中的鬱火清散掉,把這口肺氣開啟,不就行了嗎?
用什麼呢?你再來看看上文醫案裡的配伍。
你仔細看,這裡頭,有石膏、麻黃、杏仁、甘草,這是不是麻杏石甘湯的組成啊?
方才我講過了,麻杏石甘湯,主要是用於清肺熱、開肺氣的。它很適合當下這個患者。總體來說,麻黃、連翹、蟬蛻用於宣散清透,把肺熱散出去。石膏清熱去火,把肺熱洩出去。一散一洩,這個肺熱基本就被化掉了。
然後,用杏仁理肺氣,用甘草、白朮和茯苓來固護脾胃,免得石膏性寒傷脾。如此一來,就可以很好地解決問題了。
所以啊,這個就是利用麻杏石甘湯來治療抑鬱症的一則經驗。
說起來,這個抑鬱症,在當代人身上還是多見的。有些人,傷陰化火,形成肺中鬱熱。表現出來,就是舌紅,苔黃,脈數,胸脅灼痛,胸悶,整個人煩躁、失眠、悶悶不樂、口乾口苦。這人被憋得呀,都快要爆炸了。
這個時候怎麼辦?用麻杏石甘湯這類清肺熱的方子,的確是有一點道理的。肺熱散了,肺作為人體氣機執行的“總排程師”,一旦恢復正常工作,我們全身自然都會舒服了。這是值得借鑑的經驗。
因此我說,張仲景這個麻杏石甘湯,不宜單純地看作是平喘的方子,它其實是讓人“通氣”、“出氣”的方子。它的實際臨床意義,絕對不只是外感病這麼簡單,而是有著更廣泛的適用空間。這就是需要我們不斷體會、挖掘和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