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底,又有一批好萊塢電影陸續跟影迷見面。
最近最受好評的,要數“超凡蜘蛛俠”安德魯·加菲爾德主演的傳記片——《倒數時刻》。
影片的男主角是已故音樂劇作家喬納森·拉森,他最出名的作品是享譽全球的《吉屋出租》。
這部作品一經問世,就橫掃當年普利策戲劇獎、紐約戲劇論壇獎,以及業內分量最終的託尼獎,在百老匯連續演出長達12年。
作品融合了搖滾、爵士等多種風格,被稱為“重新定義百老匯的里程碑式作品”,影響了一代美國人。
而在這些粉絲中,也包括音樂劇《漢密爾頓》的編劇林-曼努爾·米蘭達,今天聊的《倒數時刻》就是他的電影導演處女作。
他把喬納森·拉森的個人經歷改編成電影,一方面是對偶像的致敬,另一方面還因為喬納森與很多年輕人一樣,在名聲大噪之前,都經歷過一段迷茫與掙扎。
影片英文片名Tick,Tick…Boom,取自喬納森·拉森一部自傳式作品的標題,同時也是他30歲來臨前的真實心境——
腦海中一直傳來定時炸彈一般的滴答聲,彷彿頃刻之間就要被炸成一片廢墟。
之所以覺得時間緊迫,是因為喬納森發現周圍人的生活都在倍速發展。
比如,他的發小兼室友邁克,決定不再在音樂劇這一棵樹上吊死,入職了廣告公司,月薪過萬、社保齊全,很快搬進了高檔住宅。
他的女朋友蘇珊,最近通過了一個重要面試,錢多活兒少,還能免費蹭舞蹈教室精進舞藝,希望他能認真考慮一下,跟自己一起搬離紐約。
但是對於音樂劇作家來說,紐約是發展事業的大本營,喬納森大學畢業後就來這裡闖蕩,打死都不會“逃離北上廣”。
同時,他內心也並不希望跟邁克分開住,擔心會徹底失去這個精神支柱。
但看到他們各自的新生活,他意識到只有自己一直停滯不前,成為了友鄰中的失敗者。
在過去的五年裡,他一邊在餐廳打工,一邊創作音樂劇,希望有天可以得到賞識,在百老匯一舉成名。
他深知當下的百老匯作品,都是千篇一律的平庸之作,堅信自己的劇本能夠給行業帶來新鮮血液,逢人就介紹自己是“音樂劇未來的希望”。
然而殘酷的現實是,旁人都把他的野心當成中二,替他的天真感到尷尬。
在而立之年,他無車無房,租住在破舊的公寓裡,還拖欠電費。
他以音樂劇事業為榮,但寫出的作品卻難以讓同行產生共鳴,收到的拒絕信不計其數。
此時距離他30歲的生日,只剩一個禮拜了,而劇本里最重要的第二幕還缺一首歌,巨大的焦慮感一股腦向他湧來。
在這個關鍵時刻,手中的劇本成了決定生死的關鍵。
在彩排時,喬納森希望再擴充幾名樂手,但僱傭的費用得自己想辦法。
為此,他找到發小邁克,答應接下廣告公司的兼職,為產品策劃品牌名稱。
一開始,喬納森憑藉過人的想象力驚豔四座,大家都誇他有才華。
這讓他開始得意洋洋地盤算,如果把這個兼職做下去,不僅吃穿不愁了,還能得到更多人的賞識和尊重。
然而,他還沒來得及把美夢做完,就發現廣告公司給他們派發的任務,是給一款副作用明顯的副食品取名。
喬納森意識到,自己的才華可能會成為無良企業的工具,於是故意激怒專案負責人,失去了兼職機會。
邁克聽說了這件事特別生氣,兩個好基友在街頭大吵一架。
邁克認為喬納森過於理想主義,非得跟錢過不去。
而喬納森則堅稱,有些原則問題無論如何也無法被金錢改變。
喬納森的境遇,也是很多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無法迴避的選擇題——接受殘酷現實,還是繼續用愛發電?
不管你所處的是哪種文化背景,30歲似乎一直都是被大眾認可的關鍵節點。
傳統意義上,這個時候你必須組建自己的家庭、事業方面有所成就,不該再有任何不切實際的夢想。
大家最經常聽到的話,便是父母說的那句“我在你這個歲數的時候,已經XXXX”……讓你越發感覺自己被主流拋棄。
在面臨這個人生節點時,有相當一部分人選擇了放棄,尤其是跟喬納森那樣,一直苦苦堅守的夢想並沒有得到應有的收穫時,放棄的想法就會越發強烈。
聯絡現實生活,就是先後登上熱搜的那些討論,比如 “38歲碩士失業後開摩的”、“90後辭職返鄉XXXX”……
從這個角度來說,《倒數時刻》的劇情十分貼近生活。
它與以往好萊塢傳記片最大的不同之處,是即便你從未完整看過一出音樂劇,也不知道喬納森·拉森到底是誰,依舊能與主角產生強烈共鳴。
喬納森拒絕廣告公司兼職的情節,也給所有人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當你無法再繼續堅持夢想,決定退而求其次的時候,這個“其次”的標準,能低到何種程度?
是放棄本行選擇其他更賺錢的行業?又或者,做一份自己並不熱愛,但能夠輕鬆上手、獲得肯定的工作?
喬納森在兼職的短暫過程中,先後品嚐到了退而求其次帶來的甜頭,以及拉低底線後一眼望到頭的人生結局——我的餘生可以這樣度過哎!(一分鐘後)我的餘生可以這樣度過嗎?!
回想過去,喬納森把所有精力都花在了創作上,儘管收到的絕大多數反饋並不好,但他崇敬的詞曲作家桑德海姆的一句鼓勵,足以讓他在這個領域繼續堅持幾年。
朋友們也都知道,他根本不可能僅僅因為“年滿30”就放棄。
在公開表演前的幾天,喬納森把自己徹底封閉起來,沒日沒夜地寫歌,終於在預定的時間,發表了耗時八年的作品《傲慢》。
按照好萊塢傳記片的套路,主角似乎應該在此刻迎來自己的高光時刻。
但殘酷的現實是,《傲慢》並沒有讓他在百老匯一戰成名,因為故事裡的反烏托邦色彩過於另類,沒有製作方願意出資發行。
對於這個結果,喬納森唯一能夠做的就是重振旗鼓,像最開始那樣開啟新的創作。
慶幸的是,因為始終沒有放棄,才有了之後享譽全球的《吉屋出租》,故事脫胎於普契尼的經典作品《波希米亞人》,講述一群生活在紐約的落魄藝術家的遭遇。
喬納森也將朋友的經歷寫進了劇本,為當時遭受偏見與歧視的同性戀群體與艾滋病患者發聲。
故事裡邊緣人物與社會主流的對抗,給觀眾們帶來巨大的心靈衝擊。
遺憾的是,喬納森並沒有親眼看到《吉屋出租》火爆全球的那天。
在作品首次公開演出的前一晚,他因突發性主動脈瘤去世,人生定格在了35歲。
在短暫的人生中,他並沒有完全享受到與才華匹配的榮譽,但他的作品至今都鼓舞著數以萬計的觀眾,也給同樣處於迷茫的年輕人帶去強大的精神力量。
這時候再去回看讓他自信遭受重創的作品《傲慢》,喬納森·拉森其實某種程度上,準確預言了自己的未來——
“總有一天,我會找到出人頭地的方法,人們會對我的成就驚歎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