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十四集團軍是一支英雄的部隊,它的前身是由東北野戰軍,也就是第四野戰軍第四十四軍和第四十五軍合併而成,而後在1985年的百萬大裁軍後改成第54集團軍。
這支部隊在解放軍有番號的七十個軍中可謂是聲名在外,可以說是打滿全場,英雄輩出。
在新中國曆次的邊境自衛反擊戰,平叛作戰中都有他的身影,這是部隊出來的各類英雄豪傑,將校軍官可謂是名滿天下。
王英洲將軍在其中不算是最有名的,但也至少是非常傳奇的,他從這個人才輩出的軍的副團長,一次連升三級,直接提為副軍長,確是解放軍中極為罕見的一次超級提拔,甚至可以說是在這個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這其中有什麼原因?背後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呢?他的結局又是怎麼樣的呢?
王英洲
一、適應形勢任務的需要
1975年,時任54軍160師478團副團長的王英洲,突然接到一個命令。
這是一個任職命令,提拔的任職命令,而且是連升三級的提拔命令。
收到命令的王英洲懵了,是不是搞錯了?這是王英洲腦袋裡蹦出的第1個想法。
儘管心有驚喜,儘管心存不安,儘管心懷疑慮,他還是拿著命令到軍部報到去了。
這到底又是怎麼回事呢?原來王英洲只是當時幹部年輕化政策的一個受益者。
在世人的眼中,大多數人都以為幹部年輕化政策是黨中央在八十年代提出來的一個政策,而實際上,黨中央在60年代就提出來了。
後來,經歷過動盪的老同志重新回到領導幹部崗位,但是已經耽誤10年時光的他們大多已經年過花甲,精力,體力都跟不上了,領導幹部面臨斷層的危險,迫切需要大力培養大量年輕同志。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在這樣的大形勢下,鄧小平同志和陳雲同志非常著急,他們都把大力培養成千上萬的年輕幹部當成當務之急。
在鄧小平同志那篇著名的《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一文中,他急切地提出倡議,要各級領導幹部自覺退休,把年輕幹部提到領導崗位上來。
而在軍隊中這種情況更為嚴重,軍隊數量規模一度達到頂峰,有500多萬人,這時候軍隊消腫消疲,提拔年輕領導幹部成為鄧小平整頓軍隊事務的一個重要抓手。
於是黨委班子中老中青三結合,開始在軍隊中慢慢地推行開來。
王英洲成為這個形勢下的一個幸運兒,他連跨三級,從一個團職幹部變成了軍職領導,從正當其時的團級班子到了老中青三結合後的軍職領導班子的最年輕的成員。
二、個人素質能力的體現
可能很多人覺得連提三級是多麼幸運的一個事情,這就是天上掉餡餅的大好事,可實際上天上掉餡餅砸中的也不是任何的某一個人。
一個野戰軍有好幾萬人,其中的團級幹部零零總總將近百個。
在這一個功勳卓著,能人輩出的英雄單位,要想脫穎而出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沒有幾把刷子是做不到的。
王英洲的實力體現了這一點,他完全是靠自身的能力素質勝出。
出生於抗戰中期,1939年的王英洲是河南葉縣人,他1956年12月參軍,一入伍就在54軍,從戰士幹起一直到副軍長,這30年間,他隨著部隊參加了幾乎所有中國人民解放軍參與的歷次戰爭。
入伍後他隨部隊入朝作戰,一直守衛在朝鮮的東海岸,直到1958年,全部志願軍撤退回國。
1960年參加西藏平叛作戰的時候,他已經是130師7連的偵察班長。
原成都軍區部隊參加西藏平叛作戰,廣大藏族群眾積極支援部隊,協同捕捉殘匪。圖為官兵與藏民聯歡。範士林 攝
在西藏洛隆縣的那次剿匪戰鬥中,他們偵察連被1000多號叛匪包圍在洛隆的一座寺廟中。
這時候情況萬分危急,他們被叛匪斷水斷糧。
面對人數佔據巨大優勢的叛匪,王英洲等缺糧少彈的解放軍依靠地理優勢不斷堅守,時而出擊,採取靈活機變的戰術,忍飢挨餓堅守了7天7夜,打退了敵軍的幾十次進攻,最後等到了增援部隊,在解放軍裡應外合下,這1000多個叛軍被幹淨徹底的消滅。
王英洲在這次戰鬥中表現搶眼,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了領導眼中的一個好苗子。
這次戰鬥也成為王英洲生命中的一個轉折點,他在戰鬥中體會到了戰鬥的快樂和自己的內在使命。
於是,他向領導請求從負責偵查的師部偵查連調到一線作戰連隊。
他要儘量貼近戰場,貼近實戰,在戰鬥中歷練,在戰鬥中成長。
他的機會也很快就到了。
1962年中印之間爆發激烈的邊境衝突,王英洲所在的第130師很快到了中印邊境西線的瓦弄戰場。
在一次對戰印軍的激烈的戰鬥中,王英洲所在連隊副連長和所在排的兩任排長都先後犧牲了,連長於是指定時任班長的王英洲擔任3排代理排長。
王英洲率領他的突擊排衝鋒在前,他們成功地引領整個大部隊把兩個營的印軍分割,並把印軍成功打垮。
潰敗的印軍狼奔突突,慌不擇路逃入密林,王英洲率領他的小部隊緊隨追擊,幾天幾夜間,他們帶的隨身口糧也全部吃光,但是王英洲還是堅決不放棄,他帶領戰士們吃野草樹根充飢,最後,直到把這夥敵軍全部消滅才鳴金收兵。
這一站,王英洲又打出了自己的威風,他所在連隊斃傷敵軍有300多人,也因此榮立了三等功,並在不久以後順利提幹,成為了這支英雄部隊的一名基層排長。
2年後,王英洲已經成為了連長。
在這個位置上,不足25歲的他又經歷了一次人生的轉折。
1964年11月,擔任連長的王英洲組織了班戰術實彈進攻演習。
任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危險就在身邊,在演習時,他身邊的一名機槍手不小心引燃了一個炸藥包,面對吱吱冒煙的炸藥包,機槍手嚇的不知所措。
王英洲在萬分緊急的關頭,毫不猶豫,一手抓住機槍手往自己身後扔,一手抓住炸藥包往外扔,轟隆一聲,炸藥包在不遠處爆炸了,機槍手安然無事,而王英洲卻轟然倒地,他負傷了,他失去了自己的右手掌。
雖然他成為了54軍的英雄,但他卻要失去一些東西。
這對於一個軍人來說,這對於一個一心想上戰場立功的軍人而說,這是一個多麼殘酷的現實啊,這意味著王英洲不得不離開他心愛的部隊,脫下他鐘愛的軍裝,回到地方,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
這是王英洲不願意接受的現實。
於是,二等甲級殘疾軍人王英洲開始行動了。
他在手術後第六天就忍受痛苦開始進行恢復訓練,他要用行動向身邊的人,向上級領導證明,他不是一個廢物,他要和其他正常的戰友一樣,能夠勝任工作和生活。
事實證明,他真的做到了,幾個月以後他不僅能夠生活完全自理,而且和其他戰友一樣,可以背槍訓練打仗。
與此同時,他積極向各級領導反映和申訴,最後在他的堅決請求下,第130師黨委做出了一個特別決定,他們同意了王英洲的留隊請求,從此,這個獨臂軍人開始了他不同尋常的軍旅人生。
王英洲參加過數次實戰,戰鬥經驗豐富,戰鬥意志堅強,還在戰場立過戰功,這表明他的軍事素質過硬。
王英洲在危急關頭勇救戰友,他的政治品性、人格修養、忠誠勇毅都得到了實際的生死檢驗,這表明他的政治素質過硬。
這樣一個軍政雙優的年輕人才成為領導喜歡的物件也不足為奇,因為是他的素質能力奠定了他提升的最根本的基礎。
三、軍隊英模培塑的路徑
軍隊作為一個武裝集體,是非常注重典型的示範帶動作用的,提拔任用英雄模範既是培養幹部的一個路徑,也是發揮典型榜樣作用的一個視窗。
從實際情況看,軍隊培養出來的和宣傳出來的英雄模範,只要不是自己出事的,一般都會得到重用。
王英洲捨己救人後,他成為了54軍的英雄。
他的事蹟被各大報刊廣泛報道,成為了宣傳媒體和上級領導眼中的紅人,成為了廣大年輕人心中自強不息和捨己救人的典範。
按照軍隊培養英模的路子,王英洲理所當然地成為了54軍的標兵,這樣一個好苗子,組織上必須加大培養力度,加大扶持力度,儘量讓這個英雄成為一種精神,成為一支部隊的代表。
於是,王英洲理所當然地在54軍各級領導的關心幫助下茁壯成長。
此後,他歷任副營長、營長、副團長,從1964年到1975年的十一年間,他升了三級,應該說是這種晉升速度並不快,並且是一級一級的提升,可謂是紮紮實實打基礎,老老實實礅好苗,
這個苗墩的時間夠長,基礎打得夠實,於是,他在 1975年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特殊的形勢任務下,在軍隊英模培塑路徑中,順利地脫穎而出,連升三級。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事情的發生是綜合了多種因素、多類情況的產物,尤其是在提拔任用這種事關所有人利益的事情上,無數微小因素都可能促成或消毀一件事情的發生。
王英洲提拔成功,是54軍黨委綜合各種因素考慮後做出的正確決擇,而其中,軍隊英雄模範培養的路徑意識,對英雄模範的保護使用意識,也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因素。
四、人才培養成效的典範
王英洲成為54軍副軍長以後,並不是躺在英雄薄上睡大覺,相反,他感到了個人成長上的危機。
實際上,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從一個團級副職,也就是一箇中層的戰術指揮員,一下子躍升成為一個指揮數萬人的戰略指揮員,這種思維層次、戰略視野上的不同並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彌補的。
於是,王英洲開始奮發了,他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開始拼命的學習,他積極的向身邊的各類領導和下屬學習,這個時年36歲的副軍長,面對比自己大很多的下屬不恥下問。
尤其是時任軍長韓懷智是王英洲當新兵時的師參謀長,而屬下的幾位師長也都是抗戰時期參加革命的老前輩,王英洲虛心請教,很快地就有了較大的提升。
面對這個被自己選中的年輕副軍長,韓懷智軍長越來越欣賞,他決心把這個年輕人儘快地培養起來。
韓懷智
韓懷智軍長大會小會都讓王英洲發言,培養他的演說能力和講話水平,軍裡有什麼重大活動,都讓王英洲參加,培養他的領導能力和水平。
於是,王英洲肩上挑了越來越多的擔子,這是54軍黨委的信任,也是各級領導幹部的關愛。
為了培養王英洲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能力,韓懷智軍長在演習時,都讓王英洲出任演習總指揮,讓他部署部隊、指揮作戰,並大膽地鼓勵他,毫不隱瞞地幫助指導他,使得王英洲在副軍長的崗位上很快成長起來,並真正勝任了這個崗位。
而更為可貴的是,已成為軍職幹部的王英洲不驕傲,更不忘本,他沒有忘記自己的來路,只要有機會,他就會往基層跑,體驗基層官兵的冷暖,心懷基層官兵的情誼。
在第54軍參加的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王英洲並不是安然地坐鎮在指揮部,而是能夠放下副軍長的身份,主動向軍長、向軍黨委申請到第一線指揮作戰,參加作戰。
一次,某友鄰部隊穿插時受阻,請求54軍火速支援,而前去支援的部隊先頭汽車被敵人襲擊堵住,部隊在越南那樣糟糕的地形下無法前行,部隊受阻,軍長韓懷智聽到訊息後十分不快,要求副參謀長儘快前去現場指揮。
王英洲得知後,再一次向軍長請求出徵,得到軍長同意後,王英洲及時出動,到達部隊後,合理安排偵察分隊、運輸分隊和作戰分隊的戰略戰術,同越軍交火後,順利完成任務,
在越南戰場,王英洲還運輸傷員、協助160師師長張志信現場指揮,打出了54軍的威名。
事後,作為到作戰一線的最高指揮官,王英洲拒絕了給自己記功的建議,他說,這次戰爭,54軍湧現的英雄模範太多了,要記功也輪不上我,還是給戰士們吧。
他把全部的心思和感情都給了一線,給了基層官兵。
青山無言,大愛無聲,但54軍官兵都記得王英洲的情。
事實證明,王英洲成為老中青三結合人才培養政策施行的一個典範。
1985年,王英洲離開了他工作生活三十年的老部隊第五十四軍,調到了河南省軍區任副司令員。
1988年,在中國軍隊的新一次大授銜中,時年49歲的王英洲被授予了少將軍銜,他也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國以後的第一個獨臂將軍。
1996年6月,王英洲成為了河南省軍區政委,成為一名正軍職軍官,此時,距他將要離開的心愛的軍隊也只有三年時間,1999年,他在河南省軍區司令員的任上退休。
從1975年到1996年,王英洲在副軍職的崗位上奮鬥了二十一年,這個長度也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和他的跨三級提拔一樣,令人意想不到。
而不論是提升的快,還是提升的慢,王英洲這個英雄模範的行為都沒有偏離組織的期望和官兵的信任。
他在各個崗位都能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充分體現了一個老兵的政治覺悟和人品官德,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年的跨級提拔沒有選錯人,這項政策是可以推廣的一個好政策。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軍事科學出版社
2.《中國鐵軍傳奇:五十四軍征戰實錄》中國文聯出版社
3.《回憶韓懷智》解放軍出版社2012-09
4.《三中會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人民出版社1982《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