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的廣大學子們而言,如果能進入清華北大這樣的高等學府,那簡直就是“祖上燒高香”了。
按照世俗的常理,一旦進入名牌大學,相當於有了一塊敲門磚,畢業後再不濟也能混個不錯的崗位,人生之路也基本上就“穩定”下來了。
然而,不安分的心臟比比皆是,也常有新聞報道,清華北大的學子最終去選擇自主創業了,不過為了掙錢,怎麼樣折騰也不寒顫。
可北大畢業的高材生中,還真有一個極為不安分的人,他的名字叫“張老三”,當年放棄華為工程師的工作,選擇在事業正紅的時候跑到國外當水管工。
不安分的荷爾蒙左右著人生
張老三是七十年代出生的,他成長之路可謂一帆風順,憑藉著機靈的大腦,他做什麼事情幾乎都能夠成功,特別是被廣大家長們譽為“唯一改變人生的捷徑”——學習。
在他年少的叛逆期,正好趕上了改革開放的春風,所以他的思維也非常跳躍,和父母那一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當時,也正是國家健兒第一次受到全國矚目的高光瞬間,郎平、聶衛平等人征戰海內外大賽,還都取得了不錯的名次,這也讓張老三覺得,只有經歷過那樣的人生,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優秀。
人家這麼想了,也開始這麼做了。
為此,他夜以繼日地訓練,終於把自己訓練到國家二級運動員的水平,最為“致命”的是,張老三還是一個全才,無論是跳高、跳遠還是游泳,他都能拿到不錯的名次。
可是,如果真的跟職業運動員相比,他就顯得有些“泛而不精”了,他練就了一身“腱子肉”,卻還是沒有機會踏入職業賽場。
人生並不只能是一條路走到黑,沿途還有很多風景可以選擇,《稻香》中還有這麼一句歌詞:追不到的夢想換個夢不就得了。
因此,張老三果斷決定更改人生目標,這一次,他迴歸了家長們眼中的“正道”,那便是學習。
他也早早讀過關於牛頓、愛因斯坦那樣的故事,跟運動員相比,這些人的名氣似乎能流傳得更加久遠,為了那種出人頭地的“虛榮”,他決定拼一把。
經過對學科的仔細考量,他認為世界上最為著名的科學家幾乎都是出自於“物理”,相比而言,數學是基礎科目,而物理則有更為廣闊的天空。
腦子好用,做什麼事情似乎對他來說都不太費力。
張老三的成長之路似乎一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鑽研後,他考入了武漢大學物理系,這已經碾壓了百分之九十的同齡人。
在進入大學以後,經過系統的學習,他發現自己和愛因斯坦還是存在著巨大的差距,想在四年的時間內實現巨大的成就是不現實的,然而,他又確實是一個急功近利的人。
所以,在畢業之後,他也陷入了跟眾多畢業生類似的茫然,他不清楚自己的未來究竟在哪,可卻又同樣不甘於平庸,始終追尋著更為廣闊的天空。
根據張老三自己的回憶,那段時間,他有些消極,甚至有些自暴自棄,他不甘願隨便找一家公司當職員,反而選擇了一份燒鍋爐的工作,這份工作甚至還是他的父親幫他找的。
燒鍋爐包含著很多物理知識,可對於燒鍋爐的人來說,這些物理知識卻顯得無處可用,只要有經驗就可以上崗。
時間一長,張老三再度認為自己的才能沒有辦法透過鍋爐而體現,他需要更大的舞臺。
因此,經過一段時間猛補知識,他竟然再次考入了大學,這一次,還是北京大學的研究生。
能把學上到這個份上,在國內基本上也算是到頭了,最起碼,張老三如果不作,那麼他便不用再為了生計而奔波了。
考上這個學校,主要是靠“天資”,除了在學術上大展拳腳外,他還順手拿下了“二級播音員”的證書,也算是個全面發展的好青年。
比起很多人,他再一次收穫了巨大的成功,如果說北大的學子們酷愛學習,可張老三卻不完全一樣,他喜歡在一些角落尋找自己認為快樂的事情,現在看來,甚至還有一絲浪漫的味道。
比如,在熄燈以後,他就會叫上幾個關係比較好的朋友,一同繞開學校的保安巡邏隊,潛入到游泳館中。
在遊樂一會後,他們幾個人也會坐在游泳池上方的高臺上共同賞月,他還曾狂言道:“校長都沒我快活!”
可能是在北大的悠閒生活讓他回憶起十三四歲時的夢想,他重新走上了“運動員”的道路。
畢竟是曾經想當運動員的人,在校園中比賽自然是身手不凡,他也成功在校運會上拿下了蝶泳第二、自由泳第五的好成績,能排在他前面的,都是些體育特長生,能在北大當體育特長生的,也絕非等閒之輩。
到了這個時候,他的身體機能依然能保持在國家二級運動員的水平。
張老三自己都說,自己所做的這一切,確實有吸引異性的初衷,可是他對於自己的長相非常不滿意,因為嘴巴向前伸,腮上也不飽滿,看起來不像“好人”,所以女孩子對他也並不感冒。
張老三也曾追求過女孩子,可卻沒有成功,這也讓他極為難過,他覺得,只要是自己追逐的事情,就一定要有個結果。
當年從武漢大學出來的時候,張老三不急著找工作,心高氣傲,最終去了鍋爐房,可從北大出來,人生就徹底變樣了。
那所學校出來的高材生,很多都犯不著自己去找工作,基本上是一畢業就有公司丟擲橄欖枝,就看自己如何挑選。
吸取了之前的教訓,張老三走進了華為公司,不過當時的華為公司歷史非常短暫,也急需人才,張老三去了以後,很快便依靠著過人的天賦受到重視,任正非還專門將他從銷售崗位調到了研發部。
張老三回憶起這段經歷時說:“任正非是一個極好的企業家。”
華為也希望將這個年輕的孩子培養起來,為華為帶來更大的貢獻,可是,此時心高氣傲的張老三突然決定放棄工作,自己去創業,他還是那個想到什麼就做什麼的少年。
因為喜歡打乒乓球,所以他乾脆搞出了一個乒乓球俱樂部,可是這次創業他也並沒有堅持多久,就追尋其他事情去了。
或許對他來說,無論是北大還是華為,都是他生命的過客,他想要的,就是絕無僅有的精彩人生。
幅員遼闊的中國還是沒能拴住張老三這顆跳躍的心,在20世紀初,他自己買了張機票,獨自前往了加拿大。
開啟管道工之路
現在算下來,張老三在加拿大已經快20年的時間了。
原本,他以為憑藉著自己的資歷,總能在多倫多闖出一番事業,可來了以後才發現,他連工作都找不到。
在改革開放春風吹滿地的中國,似乎到處都有機會,可在加拿大,他面臨著人生地不熟的艱難處境。
迫於生計,這位從北大走出的高材生只能四處去找雜活幹,加拿大是另一種體系的世界,他們社會的工作有著極高的分工化,即使想當一名普通的工人,也需要對應的學歷和資質。
在中國的時候,張老三能在華為做研發,可在加拿大,他連打個基礎的工種都非常困難。
為了能當上一名水管工,張老三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去滑鐵盧大學的消防工程報考了碩士,這才“持證上崗”。
漂浮不定的生活,最終讓他認清了現實,他這才發現,原來真正的生活需要穩定。
除了每天去水管道上擰螺絲,張老三也會花費很多的時間去學習唱戲,後來還用播音腔朗讀了《費曼物理學講義》,這也是在加拿大後第一份和專業對口的工作。
歲月不饒人,到了知天命的年紀,張老三頭上的頭髮已經只能按根數了。
有人採訪過張老三,他漂泊了大半生,水管工這份工作究竟是否能給他帶來成就感。
可張老三卻說:“成就感還是有一些的,我親手做出來的水管道,如果在不出毛病的情況下,用個幾十年都不是問題,這也算是為世界留下了一些東西。”
他這種想法,也確實有一定的道理,大多平凡的人離開世界後,用不了幾十年的時間便會不再有人記得,而留下的實物,卻依舊能造福後人。
不過真要說成就感,最讓張老三引以為傲的還是他的女兒。
他覺得,女兒從咿呀學語到現在,自己都從未缺席,從這個角度來說,自己已經盡到了一位好父親的義務,所以在這方面,他還是很自豪的。
不過,這種平淡的成功,在張老三年輕的時候是很難想象的。
他出國,是為了“詩和遠方”,可來到了加拿大這麼多年,這些早已變成了“柴米油鹽”。
直到如今,張老三這位北大高材生也在行業裡越走越深,他已經能夠預知到退休後的平淡生活,他也總是會把“確定性”掛在嘴邊。
也有記者近距離觀察了張老三的一天,看看他曾經追求的夢想如今是什麼形狀。
在工作日的早上,他會將自己的女兒送到學校去,然後便開始了自己管道工的生活,在這段時期,他會把自己全部的經歷集中在擰管子上,如果擰的緊了,就會爆掉,如果擰的鬆了,就會漏水,看似簡單的工作,也蘊含著頗多哲學道理。
張老三是個矛盾的人,從生活的細微之處便能看出端倪。
有的時候,他擰完了管子從扶梯上下來,馬上就會陷入矛盾,會思考自己要不要再次爬上梯子去將管子再擰回半圈,或者再擰緊一點。
如果碰巧遇到手感好的時候,他能一步到位,這種感覺是他最為舒服的,從面部表情中便可體現出來。
如果生活不再有什麼“意外”,那麼未來的幾十年裡,他將繼續和梯子“纏鬥”,到底是上還是下,管道是緊還是松。
之所以這麼多人會關注著張老三的近況,原因無非有兩點:一是北大碩士生的學歷,二是任正非的親手提拔。
可提到自己的大學,張老三卻顯得有些遲疑了,他覺得自己去上大學完全也是浪費社會資源,自己的價值已經無處可以體現。
可能正是也覺得自己“屈才”了,他才會帶著廣大聽眾們重新去溫習一遍《費曼物理學講義》,很多聽眾也被他獨特的嗓音吸引了,幾乎沒有人願意相信,聽筒那頭的男人,竟然只是一位管道工。
在張老三的眼裡,他覺得就算大家聽了再多牛人的事蹟,也不知道這些人具體做了些什麼,只會單純地認為對方非常厲害,所以張老三在講解著這些知識的時候,也從來不喜歡去打什麼比方,他喜歡用最樸素的邏輯把道理講出來。
到現在為止,這個在“喜馬拉雅APP”上最為晦澀難懂的專輯,訂閱人數卻也破了萬,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張老三也算是成功的。
對於比較難懂的內容,張老三在朗讀的時候也總會想盡辦法給聽眾們打打氣,他覺得整本書和人生其實並沒有太大的不同,天底下也沒有什麼過不去的坎,都是些尋常事罷了。
而至於華為的那段工作經歷,張老三沒有提及太多,其實大家也知道所謂的答案。
當初為了追求自由,這無可厚非,因為年輕人真正的生活壓力並不算大,反而都是一些無形的心理負擔。
可如果當初留在華為順風順水,那麼張老三現在的身價也自然不菲,他現在有女兒要養,有家庭要養,生活的條條框框也讓他的頭髮漸漸凋零。
當下的年輕人,有著越來越多的張老三,他們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創造一番事業,每一個人也都希望憑藉著興趣去掙錢,然而,成功者同樣寥寥無幾。
還好,張老三足夠豁達,他可以為了夢想拋棄一切,也能“浪子回頭”,為了承擔一個家庭的重任選擇了一份安穩,其實,無論他做什麼,還是為了去實現自己的價值,讓人生更加精彩。
從這個角度來看,張老三也並沒有做錯什麼。
參考:
張老三訪談錄,喜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