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是臨床常見症狀,鑑別診斷包括足底筋膜炎,脂肪墊萎縮,跟骨應力性骨折或骨質疏鬆,炎性關節炎,腫瘤和感染。足跟痛中比較難以捉摸的診斷因素之一是足底外側神經的第一分支卡壓(Baxter’s神經撞擊)。Baxter’s神經是感覺和運動混合神經,為小趾展肌(Abductor digiti minimi,AbDM)提供運動傳遞。Baxter’s神經卡壓可產生與足底筋膜炎難以區別的臨床症狀,雖然見於20%足跟痛的患者,但相對於足跟痛的其他原因常常被忽視。小趾展肌(AbDM)可能存在病變,但臨床上很難檢測到。MR可用於檢測小趾展肌(AbDM)中與神經支配相關的肌肉變化,從而證實對Baxter’s神經卡壓的診斷。
解剖:
脛神經的兩個終末支一是足底內側神經,二是足底外側神經,足底內側神經的皮支分佈於足底內側的面板,足底外側神經的皮支支配足底外側的面板,該神經是小趾和第四趾外側感覺支,支配小趾展肌和蹠方肌運動。
Baxter’s 神經(巴克斯特神經)為足底外側神經第一分支,也稱為跟骨下神經,支配小趾展肌(AbDM)。
足底外側神經:Lateral plantar nerve(LPN)
足底內側神經:Medial plantar nerve(MPN)
小趾展肌:Abductor digiti minimi(AbDM)
病理:
Baxter神經卡壓常見於兩個部位(見下圖)。
Baxter神經卡壓兩個潛在部位(橢圓形圈中):
1、當神經穿過外展踇肌深筋膜(AH)和蹠方肌內側足底緣(QP)之間時。
2、當更為遠端神經沿著跟骨內側粗隆的前部透過時,足底跟骨附著點和足底筋膜炎可能導致壓迫。
據文獻報道,Baxter神經受累的危險因素包括高齡,跟骨骨質增生,足底筋膜炎,足底腫物,血管增粗,肌肉腫大(如運動員),肥胖和足內翻。
影像學表現:
MRI已被證明是非常有價值的顯示失神經支配的肌肉相關變化;與超聲或CT相比,MRI對肌肉內的組織變化更為敏感;並且與肌電圖相比具有優勢,因為MRI檢查的無創性,優越的解剖細節,能夠顯示具有雙重神經支配的肌肉的病理學改變,並且能夠排除其他診斷(骨折,腫瘤、筋膜炎)。正常小趾展肌在T1WI和液體敏感序列上顯示等訊號(下圖紅箭)。
急性和亞急性肌肉失神經支配最好透過液體敏感序列進行評估,例如帶有脂肪抑制的T2WI像(T2 FS)或短τ反轉恢復(STIR)影象,與正常肌肉相比,其肌腹部的訊號增加,與神經源性肌肉水腫相關,增強掃描發生在失神經的急性至亞急性期;在Baxter神經卡壓情況下,根據患者的神經支配解剖,肌肉水腫會選擇性地在小趾展肌(AbDM)內發生,也有可能發生在趾短屈肌和蹠方肌中;慢性期可見明顯的肌肉萎縮、脂肪化。
T1像肌肉呈等訊號(星號),未見萎縮;抑制T2像可見小趾展肌(箭)和趾短屈肌(箭頭)肌肉水腫。
小趾展肌患有嚴重萎縮和脂肪浸潤的患者冠狀位的T1WI和抑制PDWI影象,由於慢性Baxter神經受累而選擇性地累及小趾展肌;小趾展肌的訊號強度(箭)類似於相鄰的皮下脂肪,沒有明顯的肌肉水腫。
另一位慢性Baxter神經卡壓患者的橫斷位T1WI和冠狀脂肪抑制PDWI像,顯示嚴重小趾展肌瀰漫性萎縮和脂肪浸潤(箭)。
Baxter神經卡壓初始治療通常是保守治療,包括休息、非甾體抗炎藥、皮質類固醇注射和矯形器的聯合治療。如果保守治療後仍存在頑固性疼痛,可以手術治療。
結論:
Baxter神經卡壓是一項臨床困難的診斷,在足跟痛的表現中常常被忽視。MRI可透過識別小趾展肌(AbDM)肌腹部異常來評估神經卡壓的失神經作用。此外,可以發現潛在的撞擊原因(例如跟骨骨刺,軟組織腫塊,血管擴張)和相關的病理學(例如足底筋膜炎,肌腱病),並且可以排除其他鑑別診斷(例如應力性骨折)。
來源:jxradiology
【版權宣告】本平臺屬公益學習平臺,轉載系出於傳遞更多學習資訊之目的,且已標明作者和出處,如不希望被傳播的老師可與我們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