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豫影片記者 林輝 通訊員 王曉凡
一年前,10歲女孩兒倩倩(化名)喊著大腿疼,到當地醫院檢查後診斷為右側股骨骨肉瘤,由於腫瘤侵犯範圍大,醫生建議從大腿根處截肢。
日前,在河南省腫瘤醫院骨與軟組織科,一段3D列印的股骨金屬假體,替換了倩倩長瘤子的病骨,精準連線腫瘤未侵襲的髖關節、膝關節,同時採用可延長結構,在保留骨骺及生長板的基礎上,讓倩倩不僅成功保肢,能夠正常負重行走,還儘可能避免長大後雙側肢體出現“長短腿”。
採訪物件
姚偉濤 河南省腫瘤醫院骨與軟組織科主任 主任醫師
張 鵬 河南省腫瘤醫院骨與軟組織科副主任 副主任醫師
01
一年前,倩倩出現了右大腿疼痛,在當地醫院就診後確診為右股骨骨肉瘤。
“孩子這麼小,怎麼會得腫瘤呢?”家長不禁要問。
骨肉瘤是青少年常見的原發惡性骨腫瘤,多見於10~25歲,好發在下肢,特別是膝關節周圍。
姚偉濤主任介紹:“因為這個階段,是孩子骨骼生長髮育的旺盛時期,骨細胞高速活躍,增長過快就容易引起細胞突變。”
骨肉瘤持續“破壞蠶食”骨質,患者會出現疼痛、活動受限、易骨折等
疼痛,尤其是夜間痛、安靜休息時的疼痛,是骨肉瘤最典型的表現症狀,多發生於下肢,膝關節周圍,容易與生長期疼痛、滑膜炎或肌肉拉傷混淆。除此之外,隨著骨肉瘤持續“破壞蠶食”骨質,孩子還可能出現不明原因的發燒,關節活動能力受限(蹲不下、手臂抬不起等),輕微外力易致骨折等。
能否早發現、早診斷,直接關係到能否保留肢體及肢體功能,與提高治癒率有很大關係。但骨肉瘤的一些早期症狀,極易被忽視,等出現症狀後就診時多數已是中期,有些甚至是晚期。
如何儘早揪出骨肉瘤呢?“檢查骨肉瘤首先要拍X片,其次是CT、磁共振,最終要依靠活組織檢查來確診。”姚偉濤提醒,一定不要忽視磁共振 (MRI)檢查,該檢查能清晰判斷腫瘤的實際大小、侵犯範圍,減少誤診漏診。
02
倩倩的診斷雖然很明確,但在當地醫院進行了兩週期的新輔助化療後,家人因為無法接受截肢的治療方案,2020年9月在當地辦理出院,之後就沒有再進行任何治療。
直到今年7月,倩倩大腿疼痛再次加重,多方打聽得知河南省腫瘤醫院骨與軟組織科在骨肉瘤的保肢治療方面有獨到之處,在父母的陪同下來到該科。
上圖可見白色區域就是腫瘤侵犯的部位,幾乎貫穿整個大腿骨
科副主任張鵬接診了該患者,給予了詳細的病情評估和悉心治療,確定了術前新輔助化療+手術的綜合性治療方案,儘量為倩倩爭取手術保肢的機會。
由於腫瘤侵犯股骨幹範圍較長,保肢手術遇到三個難題:
① 瘤段骨截除後,大段骨缺損如何重建?
大腿骨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切除後區域性骨質缺損,如何填補並有力支撐身體是個問題;
② 長節段瘤段骨截除後,雙側近關節端留存的正常骨質較少,如何做好假體與雙側關節的牢固連線,這關係到患者術後能否下地行走?
倩倩的髖關節和膝關節並未被腫瘤細胞侵犯,填補後的金屬假體如何與雙側關節牢固連線並遠期融合(骨長入)是臨床上一大難題,而倩倩要同時重建髖關節、膝關節兩個關節,手術及重建更是難上加難,對手術團隊是極大挑戰;
③ 長節段骨缺損使用金屬假體替代,正常一側腿在生長,假體側腿不生長,左右腿不一樣長怎麼辦?
由於倩倩還處於生長髮育期,如果患側腿安裝固定假體,長高後會出現雙下肢不等長等情況,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正因為困難重重,所以基層醫療採用的手術方式是截肢。”張鵬介紹,但在該院骨與軟組織科,3D列印個體化定製技術為保肢、保關節提供可能。
03
經過反覆測量和溝通,結合患者檢查資料,張鵬團隊重建了3D骨骼模型設計假體,設計出由三部分組成的假體:上下兩端均 3D 列印假體,中段可延長結構,兩端假體均貼鋼板加強固定。
這個方案有什麼好處呢?
CT資料重建的3D骨骼模型(黃色為患側)
亮點一:個性化列印完美匹配 承重強
透過影像處理技術,可個性化列印與缺損骨頭高度匹配的骨段,從而精準完成骨缺損植入、重建患肢功能,金屬材質支撐力強,在骨腫瘤患兒實施保肢手術的成功率提升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亮點二:可延長結構 有效避免長短腿
精準確定截骨線位置及尺寸,假體中段採用可延長結構,兩端最大限度保留雙側關節及骺線,隨著倩倩的生長,患側肢體可透過小手術,調節大腿長度,從而有效避免發育後“長短腿”的情況。
亮點三:仿生骨小梁結構 保雙關節奠基礎
兩端與關節連線處的骨接觸面,設計製作出“超多孔介面”結構,這種仿人體自然骨小梁結構,可以使骨細胞或組織長入金屬空隙內,從而更好與自體骨融合,達到永久固定的目的。
經過充分的術前準備,倩倩的手術順利進行,康復出院;僅僅經過3周康復,倩倩已能下地行走。
“當時還有些坡腳,但又經過3個月的康復,目前倩倩的行走姿態已恢復正常。”張鵬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