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中國-辛巴威中醫針灸中心投入運營。中國援津醫療隊的中醫師們,用自己的妙手仁心,已為1000多位患者進行了針灸、艾灸和拔罐等中醫治療,幫助他們減輕病痛、恢復健康,也讓越來越多辛巴威普通民眾成為中醫的“擁躉”,實現了從“求病人治”到“病人求治”的歷史性飛躍。他們希望,針灸中心能夠成為中醫在非洲國家落地的“樣板工程”,辛巴威能夠成為整個非洲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教科書”。但是,《經濟參考報》記者瞭解到,中醫藥未來在辛巴威等非洲國家的發展,仍然面臨認證困難、人才缺乏的窘境。
把中醫藥“帶回”辛巴威
去年9月,辛巴威首家中醫針灸中心在津最大公立醫院帕裡雷尼亞圖瓦醫院正式揭牌運營,津副總統兼衛生部長奇溫加與中國駐津大使郭少春共同揭牌剪綵。
“雖然中醫中心剛剛成立,但對不少上了年紀的患者來說,針灸、拔罐並不陌生。”中醫針灸中心負責人、第18批中國(湖南)援津醫療隊中醫師孫爽介紹說,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針灸等中醫療法就一度在辛巴威頗為流行,不少人有個頭疼腦熱都會想去“扎針”。但隨著艾滋病在辛巴威的高發,加上當時針灸所用的銀針都是重複使用的,容易造成感染隱患,導致針灸等中醫療法一度銷聲匿跡。
30多年後,中醫又回到了這個南部非洲國家。中醫針灸中心首任負責人、第17批中國(湖南)援津醫療隊隊長江志超告訴記者,中心是“中津兩國關於開展傳統醫藥和針灸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中確定的重點合作專案。儘管遭遇了新冠疫情的影響,但在中津兩國政府共同推動和中資企業、在津僑胞的支援下,該專案克服了諸多困難,最終順利建成。
江志超介紹說,根據諒解備忘錄,中心由中津雙方共同管理運營,開設中醫診療室、針灸艾灸治療室、推拿理療室、特色技術培訓室等科室,透過針灸、艾灸、火罐等中醫藥特色技術,為當地民眾提供高水平診療服務,同時對當地醫護人員進行中醫理論和實踐培訓。
今年3月底,孫爽還獲得了辛巴威頒發的首張中醫執業證書。
津高層官員對中醫針灸中心寄予厚望。奇溫加在中心揭幕時致辭說,實踐證明,中醫藥對治療多種疾病和緩解疼痛有明顯療效,他對中醫針灸中心的醫療水平和服務質量充滿信心。新聞部長、前任駐華大使夫人莫妮卡·穆茨萬古瓦也是中醫的“忠實擁躉”,她曾多次為中醫“代言”。她告訴記者,自己在華期間常做針灸、拔罐等中醫治療,“這些治療讓我能擁有很好的身體狀態”。
從“求病人治”到“病人求治”
在今年9月下旬舉行的第61屆辛巴威國際貿易博覽會上,中醫針灸中心首次參展,為參觀者介紹中醫療法和中藥。當地民眾馬弗勒斯·通加最近飽受肌肉疼痛之苦,在聽完針灸原理講解後,他放下疑慮,主動要求體驗針灸。當銀針扎入合谷穴和曲池穴後,他的疼痛大為緩解,緊皺的眉頭也舒展了。“果然像中國電影裡那樣,這根小小的針是能治病的。”他在治療後表示,自己會向親朋好友推薦中醫藥和針灸,鼓勵他們來接受中醫治療。
孫爽回憶,去年中心剛開業時,來就診的患者並不多,並且絕大多數都是華僑華人,幾乎看不到當地患者。她與當地朋友交流時,還要做“推銷員”,建議對方來體驗中醫療法。但隨著越來越多患者在這裡緩解病痛、重拾健康,中心在本地患者中積累了很好的口碑。一年來,已有1000多位患者在這裡接受針灸、艾灸和拔罐治療,其中本地患者佔比從開業時的10%上升到47%。
在記者有一次去中心採訪時,當地患者約翰·姆邦多扎拄著柺杖走進中心。他告訴記者,自己患腿部肌肉萎縮已有5年,多方治療也不見效。看到報紙上關於中醫的新聞,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來治一治。經過一個小時的針灸治療,姆邦多扎的腿部疼痛大為緩解,他對“來自東方的醫術”能緩解痛楚表示無比驚奇。離開時,他甚至都忘了拿柺杖——針灸療法讓他已經不用拄拐。
當地患者吉夫特·蘇卡拉因中風導致半側身體麻痺,他用“神奇”來形容針灸:“孫爽大夫給我扎針後,我的身體麻痺就有所改善;治療後的第二天早上醒來時,身體感覺好了很多,針灸太神奇了!”
僅用了一年時間,中醫針灸中心就實現了從“求病人治”到“病人求治”的歷史性飛躍。蘇卡拉告訴記者,自己來診所進行中醫治療,都要至少提前兩週預約,還不一定能約上。
為振興本土草藥提供借鑑
在中醫針灸中心,當孫爽忙著為患者做針灸、拔火罐時,她身旁一直伴著一位高個女孩,仔細觀摩她的手法,協助她完成治療工作,並不時記著筆記。
這位名叫卡倫·古魯雷的辛巴威女青年正在中醫針灸中心當見習醫生。她希望跟孫爽學到更多東西,早日獲得中醫執業資格,開設自己的中醫診所。
今年27歲的古魯雷畢業於江西中醫藥大學。在華6年留學期間,她先後學習了中醫和西醫的理論及臨床實踐。在江西一所醫院實習時,“中西醫結合療法”給她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我從未想到,中醫這樣的傳統醫學可以與現代醫學完美結合。”古魯雷回憶,在醫院實習時,她發現大部分病人都在使用西醫療法的同時,吃一兩種中藥,而這對他們的治療很有幫助。
2019年,回到辛巴威的古魯雷來到中醫針灸中心,成為這裡的見習醫生。除了進一步提升自己的醫技,古魯雷還有一個更大的計劃:把中醫在中國的成功經驗引入辛巴威,振興本土傳統醫藥。
在現代醫學進入辛巴威之前,這裡的傳統醫藥已有超過500年的歷史。幾個世紀以來,本土草藥師用當地植物做成草藥,為患者治療。由於價格低廉且有效,不少囊中羞澀的當地民眾在生病時,會去草藥師那裡尋求幫助。而在農村地區,草藥的使用範圍更加廣泛。
古魯雷介紹說,傳統醫藥是辛巴威衛生醫療系統的組成部分,受辛巴威藥品管理局的監管。但由於缺乏研究和科學實驗,對其藥物原理和副作用尚不明確,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傳統醫藥的進一步推廣。古魯雷說,“辛巴威最應該向中國學習的,是建立自己的傳統醫藥研究機構,並將傳統療法與現代醫學結合起來。”
古魯雷告訴記者,當她的中醫診所開設後,當地傳統醫藥也會在其中佔有一席之地。“我要把中醫的成功經驗用於振興傳統醫藥,為中醫在辛巴威的發展作出貢獻,也為本土醫藥現代化出一份力。”
加大當地中醫人才培養力度
中醫針灸中心的投入運營,只是中醫在辛巴威落地生根的第一步。孫爽希望,中心能夠成為中醫在非洲國家落地的“樣板工程”,辛巴威成為整個非洲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教科書”。目前除了接診病患,孫爽和同事正在為中心“打基礎”:促進中藥“落地”,培養當地中醫人才。
去年,連花清瘟膠囊完成註冊,成為首款“落地”辛巴威的中成藥。孫爽說,她和同事正努力推動更多中成藥和中藥飲片在辛巴威註冊,使中藥更好地造福當地患者。
不過孫爽也坦承,中醫藥在辛巴威等非洲國家註冊,還面臨不小的挑戰。最大的難點是認證體系的不同。辛巴威和絕大多數非洲國家一樣,都是按照西藥的模式來認證藥品的,要透過有效性和安全性等測試。但透過這種流程註冊對中醫藥來說比較困難。目前中心的做法,是將國內已經完成註冊的中成藥,透過兩國簽署的諒解備忘錄和合作協議,直接走“綠色通道”在津完成註冊。
此外,為當地培養中醫人才也是中醫針灸中心的一大任務。孫爽介紹說,除了接待見習醫生,目前中醫針灸中心正與津衛生部和醫院協商,儘快開設中醫人才培訓班,學員是醫生或醫學院學生,力爭每年培訓20至30名中醫。透過3個月培訓,他們將對中醫理論和治療手段有一定了解和實踐。從而使中醫在辛巴威能夠落地生根。
作者:□記者 張玉亮 哈拉雷報道
來源: 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