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典籍《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指出:“五味所入,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中醫理論認為,五味不僅是五臟主要營養來源,還能調節相應臟腑。飲食搭配恰當,五味調和,可使臟腑、筋骨、氣血得到滋養,有利機體健康運轉。
- 苦入心
代表食物:苦瓜、百合、香椿、蒲公英、杏仁、白果、桃仁、荷葉、茶葉等。
- 酸入肝
代表食物:檸檬、山楂、柚子、橘子、烏梅、杏、枇杷、食醋等。
- 甘入脾
代表食物:大米、小米、白麵、甘薯、玉米、山藥、蜂蜜、桂圓肉、紅糖等。甘味還能緩解疲勞、解毒生津。
- 辛入肺
代表食物:蘿蔔、韭菜、佛手、蔥、大蒜、姜、辣椒、胡椒等。
- 鹹入腎
主要食物:鹽、醬油、醃菜、臘味等。
《彭祖攝生養性論》指出:五味不得偏淡,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甘多傷腎,鹹多傷心。
適當食用某種口味,可以滋養這種口味所對應的臟腑,但若長期偏好某種口味,則容易傷及對應的臟腑,如若口味發生突變,可能就是身體的健康預警。
- 苦
適當食用苦味可以清心火、消暑熱,除溼利尿。苦味食物大多性質寒涼,長期偏嗜苦味損傷心氣,導致食慾變差,拉肚子等。
偏嗜苦味,則多表現為心火內盛。常見症狀有:心慌心悸,口角生瘡、舌尖紅等。
- 酸
適當吃酸味,對肝是有一定滋養作用的。但嗜酸過度,則容易導致肝失疏洩,氣機不暢。中醫講到酸,都會連帶提到“澀”,酸澀食物有澀滯、收斂的作用,酸味吃得太多,會阻礙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影響消化,引發脾胃問題。
肝臟問題的表現多為口苦咽乾,厭油,食少納呆,尿黃,大便黏膩不爽,周身困重,精神疲乏,煩躁易怒,煩熱,舌質紅,苔黃厚膩。
注意:養肝必須克服熬夜!
三、甘
偏好甜食,需要注意脾胃問題。嗜甜過多會膩,會困阻中焦,形成痰溼,進而傷脾。
脾胃問題多表現為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腹脹、噯氣。
四、辛
偏好辣味,需注意肺。適當食用有助於通利肺氣、通竅達表作用。長期偏嗜辛辣,則會導致肺氣氣機耗散。
肺出了問題,多表現為咳嗽、氣血、易感冒、面色淡白等。
五、鹹
長期偏嗜鹹味會損傷腎臟,從而造成腎功能虧損或者腎功能失調,比如:腰疼、性慾降低、生殖力降低等。
腎臟出了問題,則表現為腰膝痠軟,頭暈目眩,失眠多夢,形體消瘦,潮熱盜汗,面紅顴赤,口乾咽燥,大便乾結,小便短赤,男子遺精早洩,女子經少閉經。
拜讀醫家經典—五味雜陳
五味不得偏淡,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甘多傷腎,鹹多傷心。—《彭祖攝生養性論》
解讀:五味適量對五臟有補益作用,過量則會打亂人體平衡,對臟器造成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