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用兵已經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只要把他的用兵部署執行到位就必定能大獲全勝,在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用一次次的大獲全勝證明了他的用兵已經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1946年7月到8月,華東解放軍迎擊敵人向蘇北的進攻,連續打了7仗,七戰七捷,大獲全勝。對此,一位解放軍高階指揮員說,“七戰七捷”的關鍵在於堅決執行了毛澤東的用兵部署——大踏步前進,大踏步後退,擺脫被動,爭取主動,尋機大量殲滅進犯之敵的有生力量。
到1946年10月,人民解放軍主動放棄了105座城市,卻獲得了殲敵近30萬人的驕人戰績。相反,敵人佔領了這些城市後,反而變成他們的沉重負擔,不得不分兵把守。人民解放軍卻是輕鬆上陣,越打越強大。
蔣介石不甘心失敗,又調集了進攻解放區總兵力的三分之一,62個整編旅約50萬重兵,打算先攻佔蘇皖地區,消滅該地區的解放軍主力,或壓迫解放軍北撤山東,再尋機與解放軍主力決戰。華東野戰軍主動放棄一些城市和地方,將主要戰場轉移到山東境內,主力集結在臨沂地區休整待機。
蔣介石透過偵察知悉華東野戰軍主力集結在臨沂地區,認為解放軍“傷亡慘重,持續作戰能力受損”,那麼,必然堅守臨沂。為此,他自信滿滿地制定了“魯南會戰”的計劃,在徐州以東的隴海鐵路沿線集中8個整編師20個旅的兵力,由南向北進攻;在膠濟路的淄川、博山地區集中3個軍9個師的兵力,由北向南進攻。企圖用南北夾擊的辦法把華東野戰軍消滅在臨沂地區。
蔣介石想得很美,派出他的參謀總長陳誠坐鎮徐州督戰,宣稱此戰“只許成功,不許失敗”。陳誠命歐震率8個整編師20多個旅分左中右三路從南向臨沂撲過來,由第42集團軍郝鵬舉擔任側翼掩護,以4個整編師隨後跟進;北線以第二綏靖區副司令李仙洲的3個軍為輔助突擊,分兩路南下萊蕪、新泰。以此南北對進、分進合擊來圍殲華東野戰軍。
陳誠也是志得意滿,狂妄地宣稱他這30多萬人馬即使都是豆腐渣也能讓解放軍給脹死了。同時,他還“別出心裁”地在左路部隊中夾了個整編11師,中路夾了個整編74師,右路夾了個整編25師。毛澤東依舊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他多次致電陳毅、粟裕,指示他們如何打好這一個關鍵的大仗。
毛澤東在電報中指出,針對蔣介石這次的孤注一擲,我軍必須要做到:一是集中絕對優勢兵力;二是利用敵人進攻前進行休整;三是誘敵深入,不到於我有利、於敵不利的地點不打;四是先打弱敵,再打強敵;五是每次殲敵不超過4個旅,以保證既能速勝,又能將兵力分為兩個集團,輪番作戰與休息。要爭取在一到兩個月內連續打7、8個大仗,徹底粉碎敵人的進攻。
對於這個關鍵的大仗,毛澤東的指示顯得尤為周詳、仔細,當敵軍歐震部出動時,毛澤東多次致電陳毅、粟裕,提出具體作戰措施,要求全軍整訓兩週,集中一切力量殲滅歐震。正當我軍準備進攻歐震時,南線敵軍向我軍發動進攻。毛澤東當即電令陳毅、粟裕,宜誘敵深入,敵人愈深入愈好,我軍打得愈遲愈好,必要時要放棄臨沂,不求急效。敵愈北上,士氣愈下降,指揮官愈恐慌,接濟愈困難。
毛澤東用兵極為沉著,從容不迫,華東野戰軍對毛澤東用兵部署心領神會,為了創造戰機,以完全有把握殲敵,2月5日,陳毅、粟裕、譚震林向毛澤東提出了三個作戰方案,其中重點講述了第三個方案:除以一個縱隊留臨沂地區與敵人周旋外,其餘主力急行北上,徹底解決北線敵人,威脅濟南,以吸引南線敵人進入臨沂以北山地或增援膠濟線,再進行全力反攻,各個殲滅。
毛澤東接到電報後,當即覆電,表示完全同意第三個方案,認為可以使我軍完全立於主動地位,使蔣介石完全陷於被動。並指示,對外要裝著打南面的樣子,然後秘密移動全軍北上殲敵,這正是典型的“聲東擊西”戰法。2月6日夜,我軍第2縱隊奉陳毅、粟裕命令,向東南突然猛進,一舉殲滅敵第42集團軍郝鵬舉主力,並俘虜了郝鵬舉,歐震集團未感增援和北進。
2月9日,毛澤東根據戰況發展又致電陳毅、粟裕,要他們打了郝鵬舉以後耐心按兵不動,讓敵人各部放手北進,再各個殲滅。於是,華東野戰軍主力除留下3縱和2縱在南線繼續阻擊和迷惑敵人外,迅速放棄臨沂連夜回師北上,直撲李仙洲集團。陳誠認為,我軍已無力作戰,想要與劉、鄧會合,他們馬上就能掌控山東大局。
實際上,此時我軍主力正在日夜兼程飛速挺進萊蕪、新泰一帶,坐鎮濟南的第二綏靖區司令王耀武發覺我軍主力北上萊蕪、新泰的跡象,命令剛佔領新泰的李仙洲急速回師,但陳誠則斷定我軍想要偷渡運河而與劉、鄧部會師,因而不顧王耀武的主張,執意要李仙洲重新佔領新泰,向蒙陰進擊,以切斷我軍西退之路。
李仙洲無奈,只好命46軍和73軍重回新泰等地,當他們6、7萬人往返奔走之際,我軍遠道而來包圍了在新泰、萊蕪的李仙洲集團,20日夜,我軍切斷了李仙洲集團通往博山的退路,21日晨,又把李仙洲向濟南逃跑的後路也堵死了。李仙洲5萬部隊被圍困在山區小城萊蕪城裡,是走是守,猶豫不決。此時,敵人城內糧食彈藥已經發生困難,他們最方便的是向北突圍。
於是,我軍故意在萊蕪的東南西三面加強包圍,釋放幾名俘虜回去,讓他們把北面空虛的訊息帶給李仙洲。坐鎮濟南的王耀武也感覺濟南方向解放軍兵力空虛,命李仙洲率部向北突圍,以向濟南靠攏,就這樣,李仙洲決心向北突圍。23日拂曉,李仙洲集團離開萊蕪後被我軍分割包圍,經過6個小時激戰,全殲李仙洲集團,俘虜了李仙洲。此戰殲敵近6萬人,收復了13座城市,解放軍重新控制了山東。
此戰在毛澤東指導下,巧妙地運用了“圍三缺一,虛留生路”的兵法,讓李仙洲集團稀裡糊塗地做了俘虜。萊蕪戰敗後,蔣介石更加惱羞成怒,又死不甘心,再次糾集24個整編師60個旅約45萬人的重兵,向我軍魯中山區發動進攻,這一次,他讓陸軍總司令顧祝同來指揮。毛澤東指示陳毅:不要性急,不要分兵,不要擾敵後路,不要同敵人天天接觸,讓敵人放手前進。
陳毅遵照毛澤東的用兵指示行事,先以一部兵力進行臨蒙路反擊戰和泰安戰役,殲敵1個師,接著誘敵深入,將主力撤到蒙陰、新泰、萊蕪以東隱蔽集結,尋機殲敵。5月10日,敵人從湯頭、蒙陰、新泰、萊蕪一線向北、向東對我軍進行“跟蹤追擊”。陳毅迅疾抓住向坦埠前進的敵軍整編第74師孤立突出的機會,集中華東野戰軍主力發起猛攻,這就是著名的“孟良崮戰役”。
此戰將冒進的敵軍第74師包圍在狹小的山區內,從14日到16日,經過3天激戰,把敵軍整編第74師全部殲滅在孟良崮,中將師長張靈甫被當場擊斃。整編第74師是蔣介石的王牌軍,是他最為器重的五大主力之一,全是美械裝備,戰鬥力也是國民黨軍隊中一流的,可以說是他的心頭肉,結果卻被解放軍給全部殲滅了,對蔣介石來說這是一個致命的打擊。
孟良崮之戰,讓蔣介石哀嘆,張靈甫的全軍覆沒是他最為痛心、最為惋惜的一件事情。兵團司令湯恩伯因此被撤職,此後,蔣介石不得不下令暫停對山東的重點進攻。到了這時,蔣介石手裡的兵力越打越少,尤其是手裡的主力部隊越打越少,再也經不起他任意揮霍了。而人民解放軍在毛澤東出神入化用兵的指導下,逢戰必勝,越打越強,形勢向越來越有利於人民解放軍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