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介紹英國軍事人物休·高夫(Hugh Gough),他是英國陸軍元帥,第1代高夫子爵,聖帕特里克勳章(KP)、騎士大十字級巴斯勳章(GCB)、騎士總司令級印度之星勳章(GCSI)、英國樞密院委員(PC),生卒日期為1779年11月3日至1869年3月2日。
休·高夫出生於利納瓦格,父親是喬治·高夫中校,母親是利蒂希婭·高夫,1793年8月7日加入利默里克民兵,於1794年8月7日轉入一個當地團,1794年10月11日晉升為第119步兵團中尉,1795年6月6日轉入第78(高地人)步兵團。1795年9月法國革命戰爭期間,他參加了攻佔好望角的行動,並被調到第87(愛爾蘭皇家燧發槍兵)步兵團,1795年12月,第87團被派往西印度群島,1799年參加了荷蘭蓋亞那的遠征。返回英國後,他於1803年晉升為第87團2營的上尉、少校。
半島戰爭期間,休·高夫於1809年1月加入西班牙的亞瑟·韋爾斯利爵士的部隊,在塔拉韋拉戰役中指揮其所在團的第2營,1809年7月在戰鬥中受傷。休·高夫參加過巴羅薩戰役,所在團於1811年3月繳獲了一柄法國帝國鷹權杖。1811年3月30日,休·高夫晉升為名譽中校。1812年1月,他參加了圍攻塔裡法的戰鬥,1813年6月參加了維托里亞戰役和尼維爾戰役,1813年11月再次受重傷。1815年5月25日晉升為中校軍銜。1815年6月4日被授予夥伴級巴斯勳章,並於1816年3月16日被任命為下級勳位爵士(Knight Bachelor)。
1819年8月12日,休·高夫晉升為上校,成為蒂普拉里郡第22步兵團團長,並在當地擔任治安法官。1830年7月22日,休·高夫晉升為少將,1831年9月18日晉升為巴斯勳章騎士團的騎士司令官。
1837年,休·高夫成為馬德拉斯軍邁索爾師的指揮官。1839年3月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時,他被任命為駐華英軍總司令,1841年5月的廣州戰役中指揮英軍進攻,於1841年6月18日晉升為印度和中國當地的中將軍銜,1841年8月,他指揮英軍發動了廈門戰役。1841年10月14日,休·高夫的巴斯勳章晉升為騎士大十字級。1841年11月23日,休·高夫晉升為中將軍銜,在1842年5月的查普戰役和1842年7月的鎮江戰役中指揮英軍。南京條約簽訂後,英軍撤出中國,休·高夫返回印度。1842年12月1日,休·高夫被授予男爵爵位,1843年3月3日被晉升為印度當地的上將軍銜。
1843年8月,高夫成為印度的總司令, 12月指揮英軍在瓜廖爾戰役中擊敗馬拉塔軍。1845年12月,他在穆基戰役中,在1845年12月的費洛澤沙戰役和1846年2月第一次盎格魯-錫克戰爭期間的索布拉恩戰役中指揮英軍。印度總督哈丁格勳爵忠誠擁護高夫,在這些戰役中都曾在他手下服役。1846年4月7日,休·高夫被晉升為中國鎮江、東印度群島馬拉普布林和薩特萊的高夫男爵,正式成為英國貴族。
1848年第二次盎格魯-錫克戰爭中,休·高夫在1848年11月的拉姆納加爾戰役和1849年1月的奇利安瓦拉戰役中親自擔任戰場指揮官,但是在戰術上過於依賴步兵正面進攻而不是使用炮兵而受到批評,並被查爾斯·納皮爾爵士接替了總司令職位,但是在接替他的命令到達之前,休·高夫已於1849年2月在古吉拉特邦戰役中取得了對錫克教徒的決定性勝利。休·高夫返回愛爾蘭之後,於1849年6月4日晉升為旁遮普省古吉拉特邦和利默里克的高夫子爵。同年晚些時候,他從現役部隊退役,於1854年6月20日晉升為英軍上將軍銜。
休·高夫還曾擔任第99步兵團團長,第87步兵團團長,皇家騎兵衛隊團長。在都柏林,他是基爾代爾街俱樂部的成員。1862年11月9日,休·高夫被晉升為陸軍元帥。
1869年3月2日,休·高夫在布特斯敦的家中去世,葬禮在聖海倫教堂舉行,埋葬在斯蒂爾文戈。1869年,英國開始提議為高夫塑像,但遭到都柏林公司的拒絕,包括他在卡萊爾橋、福斯特廣場和威斯特摩蘭街的遺址。1880年,都柏林鳳凰公園城外終於豎立起由約翰·福利雕塑的高夫騎馬塑像,這個塑像在1940和1950年代多次遭到破壞,1990年被迫搬到了諾森伯蘭郡的齊靈漢城堡。
塑像的題詞如下:為了紀念陸軍元帥休·高夫子爵,一位傑出的愛爾蘭人,他在半島戰爭、中國和印度的成就為他忠誠服務了75年的國家的軍事榮耀增添了光彩。這座雕像是由朋友和同志們建造。
休·高夫塑像使用的材料是由高夫在中國和印度繳獲的大炮製成,這些大炮為雕像提供15噸的金屬。
1807年6月,高夫與愛德華·斯蒂芬斯將軍的女兒弗朗西斯·瑪麗亞·斯蒂芬斯結婚。被冊為第1代高夫子爵之後,他在1852年買下了愛爾蘭高威郡的卡特拉城堡(Lough Cutra Castle),建立了家族的祖宅。高夫的堂兄妹也有一些名人,包括卡洛郡議員利納瓦格的托馬斯·邦伯裡、第1代拉斯唐奈爾男爵的母親德魯麥卡爾的簡·麥克林托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