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家的鄉鎮上,坐落著好幾家醬菜廠,粗略統計一下,一個縣城大概有幾十家,最早的可追溯到清乾隆時期,創立的醬菜園,規模不大,但是花樣繁多,院子裡坐落著一千多口大缸,醃製鹹菜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幹漬、醬漬、鹹漬、腐乳、醬油等,鹹淡可口,質地細膩,色鮮味全,在我的印象中,奶奶經常趕集買鹹菜絲,這是一種薺菜疙瘩,回到家切成細絲,用清水沖洗,再淋入醬油、醋、老棉油,攪拌均勻,口感是脆的,鹹味十足,可以夾饅頭吃,也可以拌涼麵條吃,很是下飯。
山東人的餐桌上,離不開一碟小鹹菜,韭菜花、醃黃瓜、蘿蔔絲、兒菜、糖蒜、臘八蒜、甜醬瓜、豆腐乳、臭豆腐、疙瘩絲、鹹鴨蛋等,尤其早餐喝粥的時候,無論在家裡,還是在外面,必須要有點小鹹菜,這樣吃著才下飯,樓下的早餐店,為什麼生意火爆,就是因為老闆的經營策略,他每天都提供免費小菜,吸引了不少老年回頭客。
1、寶塔菜
小時候也許你吃過,但未必知道它的名字,因為它的形狀,很像一座寶塔,我們習慣叫它寶塔菜,除此之外,它的名字還有很多,例如地環、甘露子、地葫蘆、寶葫蘆、地溜子等,寶塔菜的口感,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脆”,脆爽可口,特別好吃。
味道是五香的,家長總是把寶塔菜挑出來,單獨給我吃,一節一節地咬,尤其喝米粥的時候,沒那麼單調,一口粥一口小菜,鹹香可口,沒嘗過的小夥伴,還以為是蘿蔔呢。
2、鬼子姜
憶苦思甜,年輕人恐怕不認識這種野生的“洋姜”,它是外國引進的品種,常見於地頭,物資匱乏的年代,可是救活了不少人,能蒸能炒,產量很大,而且越長越多,生命力旺盛,小時候經常成群結隊地去挖,它的外表很像姜,但是口感又不同,隨著開墾土地,開挖河道,這種植物也就慢慢消失了。
“洋姜”最得意的做法,當屬醃著吃,搭配幾個幹辣椒,微辣脆爽,開胃下飯,一咬嘎嘣脆,就像水蘿蔔一樣,現在想吃“洋姜”,挖是挖不到了,只能透過網購買,而且有現成醃好的,喜歡這一口的千萬不要錯過,雖然帶著個“姜”字,但是真的一點也不辣,生吃還有點甜味呢,只有少部分人喜歡。
3、醬疙瘩
偶爾不吃的時候,還真懷念醬疙瘩的味道,趕大集的時候,這種小菜論個賣,大約1-2元之間,買回家久放不壞,能吃很長的一段時間,這種疙瘩,叫芥疙瘩,一種地下生長的果實,就適合醃著吃,脆爽可口,鹹淡可口,可以醃成五香,也可以醃成醬香。
它的主要用料是醬油,連上色帶入味,醃出來真好吃,如果自己醃,一定要買點好醬油,如果買著吃,那就算了,記住勤買少買,因為不一定合你的胃口,愛吃這口的人,大部分是老年人,年輕人不屑一顧,吃的時候淘洗一遍,如果愛吃辣口,也可以熗鍋,炸個辣椒油,澆在上面,又脆又爽,口感非常棒,適合早餐米粥之類的。
那些有年代感的東西,正在逐漸被淘汰,現在的年輕人,已經無法迎合它的口味,只有部分中老年人,還偏愛這一口,這幾種小菜全吃過的,大部分已經是爸爸輩、爺爺輩了,你吃過幾種呢?
禁止抄襲,我是食味菜譜,熱愛美食,每日更新家常菜和麵食的做法,關注我每天學習做菜,總會給你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