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思考,認真生活,《遊戲人生》讓生活輕鬆更精彩!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專業通道晉升期,看著這些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深耕的同事,內心由衷地敬佩。自己也曾經是其中的一員,為取得的科研成果而欣喜過,但這都已是過去式,我已離開這條賽道多年,好漢不提當年勇,何況自己還算不上好漢。科研就像海洋探險,你永遠不知道大海深處的秘密,需要不停地去探究,要想成為某個領域內令人敬仰的專家,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自己的專一。最近讀了一篇文章,介紹了專家的幾個特徵,覺得挺有道理,分享給想要成為專家的年輕朋友,期望你們能走向成功。
特徵一:專家能夠發現很多普通人注意不到的資訊特徵和模式。這個資訊特徵和模式叫作心理表徵,關於這個概念在《刻意練習》已詳細介紹過。心理表徵是一種與我們大腦正在思考的某個物體、觀點、資訊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對應的心理結構,或具體或抽象。簡單解釋就是“我們認知的所有事物在大腦中呈現出來的樣子”。這樣說起來非常抽象,舉個例子:
二戰期間一名蘇聯軍官看到一群海鳥朝著岸邊飛過來,他立即叫士兵朝水裡打炮。其他人還沒明白是怎麼回事,他判斷水下有德國潛艇,他的心理表徵就已塑造到這種程度。因為德軍經常用潛艇攻擊岸上的人,不是攻擊海里的船。潛艇在水底下快速穿過,攪動水底的魚往水面上遊,海鳥就會跟過來吃。看到一群海鳥飛過來的時候,他的第一反應是趕緊開炮,把潛艇打沉,這就是真正的專家。
心理表徵是在反覆刻意練習、反饋、更新中迴圈形成。高效的心理表徵會讓你擁有高質量的下意識反應以及行為表現,從而讓你卓越非凡,成為各行業中的“高手”。不得不說成為專家不但需要專注和努力,也需要一定的天分,專家做出的判斷和創意在旁人看來就是信手拈來。
特徵二:專家對知識學科的理解深度跟一般人不一樣。專家不一定在很多領域具備很廣博的知識,但在他/她自己的專業領域,他/她的知識累積是很深厚的,這來源於他/她長時間專注於一個領域的深耕和探索。尤其現在社會,對專家知識面要求更高,需要對相關領域也要有一定的瞭解,跨界更容易取得研究成果。
特徵三:專家的知識不能簡化為一些孤立的事實或者命題,而應反映應用的情境。專家不是空有一腦子的知識,而是能靈活利用掌握的知識解決不同情景下的實際問題。
20世紀初美國福特公司正處於訂單高峰期,一臺重要電機出了毛病,幾乎整個車間被迫停產,公司請來許多專家都找不到問題所在。最後不得不把著名的物理學家、電機專家斯坦門茨請來幫忙,仔細檢查了電機後,斯坦門茨用粉筆在電機外殼畫了一條線,對工作人員說:“開啟電機,在記號處把裡面的線圈減少16圈。”維修工照辦了,故障竟然立即排除了,生產恢復了正常!福特公司經理問斯坦門茨要多少酬金,斯坦門茨說:“不多,只需要1萬美元。”當時福特公司優秀的工程師月薪才只有5美元。斯坦門茨看大家迷惑不解,轉身開了個清單:畫一條線,1美元;知道在哪兒畫線,9999美元。
特徵四:專家能夠輕鬆地從大腦中提取重要的內容。最近跟老婆一起刷了一部劇《前行者》,裡面提到了《懺悔錄》,於是找出盧梭的《懺悔錄》翻了翻,才知道盧梭成為哲學家,而我成不了哲學家的原因:人生的特殊經歷和博覽群書的習慣。盧梭出身於瑞士日內瓦的一貧苦家庭,當過學徒、僕役、私人秘書、樂譜抄寫員,一生顛沛流離,備歷艱辛。他小時候就養成了酷愛讀書的習慣,他讀完了母親遺留的所有藏書,也讀完了外祖父的藏書,學徒期間租閱街道小鎮上書店的所有圖書,16歲時他的思辨能力已經超過了當時很多有名的主教,在他的腦子中有一部百科全書,讓他成為法國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民主政論家和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開創者,啟蒙運動代表人物之一。
特徵五:專家不一定能成為教練。專家特別熟悉自己領域內的知識,但不一定會教別人,讓專家去做培訓師未必是個好選擇。
現在有個很火的概念—知識萃取,是知識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在知識萃取師幫助下透過挖掘、沉澱、傳承和傳播優秀的方法論,以加速員工成長、避免重複錯誤的發生、提升工作效率和組織績效。
知識萃取師透過專業的引導技巧幫助專業精英一起進行反思和重現工作場景,經過概括和系統梳理,匹配經驗的適用情景、注意事項和經典案例,最終形成經驗的方法論。華為輪值CEO徐直軍曾在知識管理大會上講話說:“華為公司最大的浪費就是經驗的浪費。我們十幾萬人的公司,全面推進知識管理,是讓經驗和知識能夠為華為公司創造價值。”
專家是知識的傳承者,也是榮耀的化身者,更是公司的巨大財富。一家聰明的公司既需要有積極的專家激勵體制,也需要有一套完善的知識管理制度,才能將專家的作用發揮到極致。
每天進步一點點,在不知不覺中讓自己從優秀走向卓越!小步快跑、白天謀生、夜晚發展!
上一篇文章:在2021年中尋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