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科普1:電流不是電流”一文裡說了,導體裡的自由電子並不是從頭跑到尾,而是像接力賽跑那樣的。所以我說:把電流看作是自由電子流動是不確切的。那有沒有電子從頭跑到腳形成電流呢?有。在電子管(因為管子裡必須抽成真空,所以也叫真空管)裡就是這樣的。
電子管是從白熾燈(過去俗稱電燈泡,是最早的電照明器件,後來是日光燈、節能燈、LED燈)發展而來的。發明電燈泡的是愛迪生。白熾燈是靠電流透過電阻值較高的燈絲,產生高溫二發光的,金屬燈絲因高溫而蒸發,很快就變細斷掉,壽命很短。愛迪生動了很多腦筋,都不解決問題。有一天,他想,能不能借助電場來阻止金屬蒸發?他就在燈泡裡放入一個金屬板,並用導線連線到燈泡外。結果發現,在燈絲與金屬板之間連一個電流表,表指標竟然動了!不過電流極其微弱。他在電路里串入一組電池,正極連金屬板,負極連燈絲,發現電流大增。再把電池反接,電流沒有了,連原來的微弱電流有沒有了。原來這個東西有單向導電性,這可是人類從未擁有過的器件!愛迪生髮明瞭燈泡,進而發明了電子管。這個發明非同小可,愛迪生讓人類從電學時代一腳邁進電子學時代。
現在我們可以來說說電子管的基本原理了。“科普1:電流不是電流”一文裡說了,在導體裡有大量自由電子。溫度越高,自由電子越多。電燈泡燈絲達到了兩千度,燈絲裡的自由電子多到爆棚。有一部分能量特別大的就從燈絲裡逸出,跑到真空裡,在燈絲的附近形成電子雲(說明一下,這個電子雲與量子力學裡的電子雲不是一回事。前者是在真空中的,後者是在原子中的。)。一部分電子跑出去了,燈絲就帶了正電荷,要把逸出的電子拉回來,有出去的,有回來的。因此,與導體裡的自由電子一樣,電子雲也是動態平衡的。
各種燈絲材料有各自的逸出功,只要電子的能量大於逸出功,電子就會跑出來。燈絲一般是用鎢絲製作的,鎢的逸出功比較高,電子很難逸出。後來就在燈絲外面套一個陰極,主要材料是氧化鋇。
在真空二極體裡,燈絲叫陰極,是用來發射電子的;金屬板叫屏極,用來收集陰極發射的電子。
如果沒有外加電壓,逸出電子要跑到屏極去是相當困難的。因此,愛迪生在沒加電池組時,只看見微弱的電流。如果在屏極加上正電壓,一個很小的正電壓就能抵消陰極對電子雲的吸引,就會有大量逸出電子奔向屏極,形成很大的電流。如果屏極接負電壓呢?那就把逸出電子統統打回老家(陰極)去了。這就是真空二極體的單向導電性。
在電子管(真空管)裡,每個電子確實是從陰極一路跑到屏極的,這才是名副其實的電流。
真空二極體的基本原理說完了,以後再說說三極體、五極管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