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我們從常理的角度推測了紫雲黃氏傳說的不合理性,得出五安黃大宗族譜世系源頭可能並不真實的結論。但僅憑推測,略顯主觀,並不能解答黃氏宗親心中的諸多疑問,下面再從其它方面進行考證。
這回就從“開基始祖”說起吧。
大凡某個姓氏的大宗派,都有個世系可考的始祖,而且這個始祖必定是正史有據、事蹟可辨——當然多數也都是編譜人隨意附會的歷史人物——唯紫雲派始祖守恭公有點例外,其身世身份都模糊不清,所以真實性值得商榷。
他是哪裡來的?
有多種說法,一種是跟父輩來泉州的,如《黃氏世系源流》“黃守恭——芳公次子,字國材”;一種是直接自己從固始來泉州的,如清·乾隆《泉州府志》“黃守恭,唐光州固始人,移居泉州”;還有一種是隨陳政、陳元光入閩的,如臺灣《紫雲黃氏百代世系表》說“黃守恭668—669年隨陳政、陳元光入閩,墾荒致富,成為閩南大族”……
這來歷夠亂的,還不止於此,在第一種說法中,守恭的父親除了上面提到的芳公外,最“官方”的說法及各譜採用的介紹還另有其人:“黃守恭,父黃崖(衝公之子,黃岸兄弟),於隋末由侯官遷至南安縣東南十五里西洞州”。(要是不信,可以去翻翻你們家族譜)。而恰恰是這個最權威的介紹卻是最不可信的。因為稍加推算(參照其它地區的人物誌及本宗族譜世系即可),人物的年齡就一團糟,守恭比他兄弟黃岸(莆田黃始祖)多了四五十歲,比他爺爺還多2歲!
這個始祖除了來歷不清,身份同樣不明:他到底是幹啥的?
有說是讀書人出身的,”至守恭公,以孝廉出身”(黃宗旦《紫雲黃氏宗支源流序》),“郡儒黃守恭宅桑樹吐白蓮花”(《泉州開元寺佛殿碑記》);有說是發家致富的富豪,“卜居泉州、開闢荒地,遂成鉅富”(臺灣《紫雲黃氏歷代世系表》;有說是德高望重的長輩:《泉州府志·卷61·唐·樂善》曰:“黃守恭,人稱長者。”也有說他就是個普通市民的,明代的《溫陵開元寺志》中稱:“唐垂拱二年,州民黃守恭……”還有說他是當官的,如“我祖守恭公,唐官泉州”、“唐朝任官於泉州",參山派黃元梁譜序曰:”我黃自守恭公入閩蒞泉官於家郡“,其他還有居士 等等稱呼,不一而足。
堂堂一個黃氏大派始祖,沒人能說清其來歷身份,大家各編各的,資源充足的就乾脆雜糅在一起。這在各姓氏派系中是比較少見的。不管採用何種說法,同時都會否定其它多種說法。出現這種現象,原因只有一個:要麼這個人物並不存在,要麼這個人物是後世根據故事的需要隨意編造加工而成。
那人們不禁要問,既然黃守恭來歷身份如此模糊,為何會成為泉州紫雲派黃氏公認的始祖呢?對此,我們只能不揣冒昧地推測了:首先,現存幾乎所有的譜諜實際上都是明清那個時候編撰的(包括官方的方誌類實際上也是,比如《泉州府志》明朝前的都已散失),當時全國都颳起一陣修譜風,各地為更大範圍地拉攏族人,宗譜越搞越大。泉州黃氏也一樣,在當時泉州黃氏名人及熱心宗親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一件浩大的工程,那就是“紫雲黃氏大宗族譜”,力爭把泉州地界的黃氏一網打盡。再然後,“家譜也修了,還要尋一個始祖,不是名儒便是名臣”(魯迅語),可是纂譜專家們翻遍正史和野史,唐宋前後好幾個朝代,竟沒一個黃姓的泉州名人!黃姓中稍有名氣可稱名臣的又都已名花有主歸屬其它支派了(比如唐文學家黃滔等),想攀附個名臣那是真的沒有,於是“郡儒黃守恭”成了始祖的不二人選。
而且,“郡儒黃守恭”是有據可考的泉州地區最早的黃姓人物,由他來當始祖名正言順。這個可考的確鑿的證據就是黃滔撰的開元寺碑記中的“垂拱二年郡儒黃守恭宅桑樹吐白蓮舍為蓮花道場”,這簡短的二十來個字,資訊量相當大,可讓後世任意發揮,所有關於黃守恭捐建開元寺的傳說都是因此而來。當然,普通老百姓的想像擴寫是沒說服力的,必須得是名流,或者假託前代名人之名來編造,於是就有了宋代黃宗旦、明代何喬遠的不斷充實坐實。
選黃守恭為始祖還有個理由,好編。反正正史是沒任何記載的,想怎麼編都可以,不會有人對質反駁。既然泉州有這麼個人,那他肯定有後代繁衍,可是翻遍典籍也難在泉州城找到他的後人,那就讓他把家人都遣往各地吧,這樣,就有了四安甚至五安的大宗派了。
只是,既然是編的,大家的想象力和思路有時很難統一,加上古代地域相對閉塞,族人之間的聯絡並不頻繁,所以在修譜時對於始祖的來歷身份各編各的,也就出現了我們前面分析的那種不清不明的現象了。
連我們都能編的故事,那就只能是傳說了,所以說,所謂的紫雲黃氏宗支源流並不真實,超過數百年以前的代系傳承基本是不可信的。
(說明一下:這只是對族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談談看法,沒有冒犯先祖之意,也肯定顛覆不了幾百年來人們固有的認知,歡迎有據而理性地探討乃至反駁。)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