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博鰲博物館博覽會上,文博系統的科學鑑定一個秉持:“以科學儀器檢測為主,以專家系統為輔的原則,建立展品科學鑑定檔案”,讓科技鑑定在文博系統終於越過專家系統,成為主要的鑑定手段。博覽會期間量子年代檢測儀讓博物館系統人員大為震驚。
早在2017年,量子年代檢測儀在中國民間開始使用,立即因其利益集團和文博專家的瘋狂圍追堵截。歷經近五年的坎坷發展,終於得到文博系統的認可。實際上文化旅遊部也正是在2017年開始了民間藏品備案登記工作,所利用的斷代技術正是基於量子科技原理的霍爾效應影像斷代儀。
科技鑑定被認可,成為主要手段,和民間藏品備案登記一樣對於民藏來說是開天闢地的大事件,這二件大事的塵埃落定,預示著民藏春天的已經到來。但是,與此同時有些人又要樹立什麼新的鑑定理論,又想搞什麼新的鑑定方法,以混淆視聽,本末倒置,再次影響民藏事業的發展。
目前的中國古代藝術品的鑑定最主要的任務是真假斷代,而不是其它。真假問題解決後,才是鑑賞的問題,這是個嚴格的前後程式,不能顛倒。確真是古代藝術品進入市場,文物進入博物館的開始和第一步。
科技斷代為主,專家為輔,就是說沒有什麼“理論”和方法能超越科技,再次成為“權威”。比如韓文建老師的美學為本的鑑定理論,一定是在真假斷代以後的事情,如果美就是真,那麼高水旺北魏陶俑事件將會再次出現。美屬於鑑賞學,美不見得就是真,不美也未必見得就不美。
我們必須讓科學成為權威——唯一的權威,不能再把某某人當成權威了。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人性會發生扭曲,會成為資本和利益的奴才和劊子手,近幾十年我們領教的夠多了,民藏人沒有誰願意這樣的歷史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