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的5月9日,一個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初夏。
這天,瀋陽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一個剛下火車的老者在早已等候在瀋陽火車站的遼寧省外辦和臺辦負責人的引領下,坐上了事先為他準備的加長林肯。
人都說:“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可是,這位已經離家數十年的遊子,卻早已忘了鄉音,一句漢語也不會說。
但老人那激動的情緒、一直含在眼裡的熱淚,卻無一不在訴說著他對家鄉的思念。
這位老人在瀋陽遊歷了幾天以後,專門去到了張作霖的墳頭。望著那座“大帥墓”,老人百感交集。跪倒在目前,這個離家多年的遊子終於說出了一句話。
這個老人究竟是誰?他在張作霖墓前說出的那句話又到底是什麼?
一、少帥張學良
據悉,這位老者是一位從美國遠來的航天學家。
但比起航天學家,他的另一個身份更如雷貫耳——他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少帥張學良,而他本人則是張學良最小的兒子張閭琳。
張學良的事蹟是廣為人知的,其父乃是奉系軍閥中有著“東北王”之稱的張作霖,從小過的就是衣食無憂的生活,接受的也是最好的教育。但就像他的父親一樣,張學良的性格中也有強硬的一面。
儘管少時的張學良不諳世事、不通政治,但在看到“不抵抗”政策所帶來的消極影響之後,心下對民族危難有了更清楚的認知。帶著這種清醒的認識,張學良聯合楊虎城等人發動了“西安事變”,逼蔣抗日,成功促成了國共第二次合作。
然而少帥在政治上的敏銳卻不如乃父,“西安事變”之後,張學良自願交出軍權,並接受了蔣介石的軟禁。這使得他的下半生都活在蔣家的陰影中,直到蔣經國去世的次年才恢復自由。
比起少帥意氣風發的前半生與潦倒失意的後半生,他的感情更為人津津樂道。無論是“趙四小姐”趙一荻數十年如一日的陪伴,還是髮妻于鳳至暮年對他的支援與等待,都看得出兩個女人為少帥用情至深。
張學良和于鳳至在1914年完婚,婚後兩人共育有三子一女,分別是長女張閭瑛、長子張閭珣、次子張閭玗以及三子張閭琪。三個兒子的名字來源於《爾雅·釋地》,都寄託了父母美好的祝福,可惜三個兒子都沒能平安終老。
每每想起三個兒子,想起與髮妻一同經歷了三次白髮人送黑髮人,張學良總是感到無盡的自責與痛苦。他曾不止一次在自責中對身邊人說:“我和于鳳至生了三個兒子,結果他們全都走在我前面了,如果不是我,他們可能不會走得那麼早。”
而張閭琳,則是張學良和趙四小姐的孩子,也是張學良最小的兒子。這位少帥最小的兒子,自小同樣經歷了數不盡的風波,甚至一度險些無法與自己的生身父母相認。
二、趙四小姐的選擇
比起大哥張閭珣的敏感和專注、二哥張閭玗的豪放不羈以及三哥張閭琪的知事得體,張閭琳實在是沒有太多存在感。
他的母親趙一荻是時任北洋政府交通部次長趙慶華的女兒。在一次舞會上,張學良和趙一荻一見鍾情,然而彼時張學良已經有了正室于鳳至,於公,北洋政府和國軍不對付;於私,趙慶華也不會願意自己女兒給別人做小。
趙一荻性子卻剛烈得緊,見父親不同意,索性和張學良私奔了。即使要面對父親的責難,即使張學良已經有了妻子,即使自己沒有名分,趙一荻依然願意以秘書的身份跟在張學良身邊,在1929年為張學良生下了小兒子張閭琳。
張閭琳的出生讓于鳳至對趙一荻的印象有所改觀,正宮夫人心疼他們母子,不僅帶著奶粉、冒著風雪去探望,還在大帥府附近為趙一荻建了一座小洋樓。趙一荻非常感激,兩個女人的關係因此得到緩解。
張閭琳十歲之前的日子都是和母親一起度過的,而在十歲的某一天,母親帶著他前往一戶美國人家中。此前張閭琳過的生活往往居無定所,因此沒感覺到有什麼異常,直到母親要離開的時候,小小的張閭琳像是察覺到了什麼,抱著母親的腿放聲大哭。
沒有人知道當時的趙一荻究竟經歷了怎樣的掙扎,我們知道的是遠在貴州的張學良那時已然經歷了長達三年的軟禁。而在兒子和丈夫之間,趙一荻選擇了後者。
但選擇丈夫並不意味著對兒子棄之不顧,趙一荻所選的這家人是張學良的舊友,是來自美國的伊雅格和埃娜夫婦。趙一荻此舉是為了讓張閭琳完全接受西式的教育,不希望他記得自己的身份,好讓兒子能有一個平凡的人生。
在託付好兒子之後,趙一荻就奔赴貴州尋找自己的愛人,做好了陪伴張學良接受終生軟禁的一切準備。
到了1946年,張學良、趙一荻夫婦被國民黨秘密押送往臺灣,並幽禁在高雄一處廢棄的炮臺裡。這樣的日子直到1954年,宋美齡為他們安排了一位名為董顯光的英語啟蒙教師,名為教授英語,實為觀察張學良的思想動態。
然而讓宋美齡沒有想到的是,張學良夫婦和董顯光夫婦在長期相處中惺惺相惜,逐漸放下了對對方的戒備,反而成了可以託付的朋友。
次年,董顯光在國民黨高層的安排下必須前往美國任職,臨行之前問張學良夫婦有沒有什麼可以幫他們做的事。張學良沒有什麼表示,但趙一荻猶豫再三,終於提出了希望董顯光夫婦幫她找到兒子的請求,他們希望董顯光能幫助找到失散十多年的兒子張閭琳。
此時距離她寄養張閭琳已經過去了15年的時間,究竟是什麼讓一位母親強自忍下這15年的思念,我們不得而知。但在終於看到希望的一刻,她心裡最掛念的,依然還是那個記憶裡只有10歲的小少年。
董顯光夫婦非常同情趙一荻,尤其是董夫人。儘管趙一荻能為他們提供的只有15年前伊雅格夫婦通訊時留下的住址,她也承諾趙一荻只要張閭琳還活著,他們就一定會把他找出來。
尋找張閭琳的過程非常曲折,伊雅格夫婦最初的房子在1952年的一場大火中焚燒殆盡,所幸並無人員傷亡,而伊雅格本人在那之前就帶著張閭琳離開了舊金山,最終定居在洛杉磯。為了保護張閭琳,伊雅格夫婦讓他全盤接受了西化的教育,還給他起了一個英文名字。
董顯光夫婦是在美國國務院的介入下,才最終找到張閭琳的。那時的張閭琳已經在伊雅格夫婦的培養下成了一名航天專家,只是因為長期接受西式的教育,張閭琳已經全然忘了漢語應該怎麼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董顯光夫婦馬上給張學良夫婦寫了一封信,並附上了一張張閭琳的黑白照片。照片裡的年輕人西裝革履,儘管眉眼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張學良夫婦還是一眼認出,這個年輕人就是他們的兒子。
知道了張閭琳的下落和現狀,張學良夫婦懸著的心才算是放了下來。而董顯光夫婦深感這家人天各一方的痛苦,不斷在蔣介石和宋美齡面前遊說,希望能讓張閭琳回來探望父母。
但即使是這樣,張閭琳終於見到自己生身父母的時候,也已經是一年之後了。此時的張閭琳已經有了自己的妻子,是在讀書期間認識的陳淑貞。
兩代人時隔十五年再次相會,彼此口中都有嘆不盡的物是人非。但重逢終歸是令人喜悅的,耐不住張閭琳的請求,張學良分別為兩個孫子起了“張居信、張居仰”的名字,合在一起就是信仰。
與父母相會之後,張閭琳一家四口在臺灣呆了一個月,在活潑可愛的小孫子面前,張學良似乎都忘卻了半生軟禁的痛苦。而在那之後,每年張閭琳都會帶著家人前往臺灣看望父母,雙方之間也經常通訊。
到了這一步,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三、熟悉而陌生的土地
1990年,隨著蔣經國的離世,張學良終於獲得了更大程度的自由。按張學良的本意,他是想回到祖國大陸的。
但張學良也深知國民黨不會任由他返回大陸,萬般抉擇下只能採用了一個折中的辦法:他們夫婦前往美國,回大陸的任務則交給他的兒子張閭琳,讓張閭琳來幫助自己實現回國的願望。
張閭琳在與父親相處的過程中,不止一次聽父親提起過東北的往事,彼時的張學良年事已高,已經再也經不起這樣的折騰,所以他要、也願意替父親回去一趟。而對於張閭琳自己來說,對故土的眷戀也讓他想要回去一看究竟。
只是這種眷戀此時還並不強烈,對於彼時的張閭琳來說,比起回國,他更想做的是照顧好自己的父母,讓他們度過一個安詳的晚年。
這種想法一直持續到張閭琳退休之後,退休後過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張閭琳偶然在美國遇到一位國內的航天工作者,兩人在交流過後發現越聊越投機,很快成為了很要好的朋友。
這位朋友是跟隨代表團來美國訪問的,而在臨別之際,他很熱情地邀請張閭琳去自己的家鄉遊玩。張閭琳答應了,而在回家之後與父親的攀談中,他又一次感受到了父親對返鄉的渴望。
看著年事已高的父親,張閭琳突然間深深地明白,父親這是真的將他的願望寄託在自己身上了,儘管他對故鄉幾乎已經沒有印象,也完全不記得爺爺的樣子,但回鄉的願望在此時得到了昇華,對於他來說已經上升到一種近乎使命感的高度。
蒼天不負有心人,1994年,張閭琳得到了北京一次航天專題會議的邀請,此時國民黨的手也伸不過來,他認為回鄉的機會已經成熟,就把這一訊息告知了自己的父母。張學良和趙一荻得知以後興奮不已,還曾一度熱淚盈眶。
只是對於張閭琳來說,他遠離故土的時候還是個少年,此時已經是個垂垂老矣的老者,對漢語可以說是完全不記得。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只能請工作人員在飛機上照顧自己。
終於回到故土上的張閭琳在參與過會議之後,就馬不停蹄地回了故鄉東北。得知少帥的兒子回來了,張學良的舊部和故交紛紛帶著後輩來探望,這種跨越了半個世紀的情誼讓張閭琳淚眼婆娑,更為自己的父親感到遺憾。
拜別過父親的舊部與老友之後,張閭琳先後遊覽了“張學良將軍紀念館”和趙四小姐樓並淚流不止,彷彿看到了自己的過往。對於張學良將軍沒能再回鄉看一眼,這不僅是他的遺憾,也成了張學良將軍摯友“實現不了的夢想。”
在返回美國之前,張閭琳的最後一站是大帥陵,那裡安葬著張學良的父親、張閭琳的爺爺——東北王張作霖。讓他驚訝的是,即使歷經了大半個世紀的風雨和動盪,大帥陵依然儲存得十分完好。
當張閭琳跪在張作霖的墓碑前時,儘管這位爺爺他這輩子從來沒有見過,儘管關於他的事蹟自己也只是從父親嘴裡聽說,但這一刻的張閭琳依然百感交集、涕淚縱橫。在各種情緒的激盪下,在唸及半個多世紀以來的風風雨雨,在想到大洋彼岸、很可能要抱憾終身的父親之後,張閭琳跪在祖父的墳前,說了這樣九個字:
“我代表您兒子來看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