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中的Korea、法語Corée、德語Korea、俄語Корея、希臘語Κορ?α、西班牙語Corea統統源自另一個詞“高麗”。
韓劇《大祚榮》、《淵蓋蘇文》、《帝國的早上》中唐太宗李世民被醜化為愚蠢無能的侵略者,出兵高句麗慘敗而歸,三次射瞎唐太宗眼睛。中國人比較熟悉的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唐高宗滅高句麗,高句麗與高麗到底有何關係?
高句麗興亡:屢屢受挫立國700年
西漢元帝建昭二年,即公元前37年,扶余人朱蒙於沸流水畔之紇升骨城(今遼寧桓仁縣)建國,國號“卒本扶余”,公元3年,卒本扶余將都城遷到了今天吉林省集安市境內的“國內城”(後稱丸都城)。公元14年,卒本扶余佔領了王莽新朝玄菟郡高句麗縣,由此改稱“高句麗”。
經過長期的土地佔領,到東漢末年,高句麗已經形成一個對周邊部族有很大影響力的國家,公元242年曹魏派大將毌丘儉攻打高句麗,摧毀了丸都城,高句麗東川王逃到沃沮。《毌丘儉紀功碑》中就有“高句驪反”“討句驪”的記載。
在隨後的南北朝時代,高句麗透過控制遼東和黃海東部交通,展開兩端外交,與南北對立的多個政權同時建立聯絡,並且遠通北亞草原的柔然和突厥,甚至與中亞粟特人也有聯絡(很多學者認為撒馬爾罕壁畫中的鳥羽冠使者就是這一聯絡的證據),可以說高句麗已然成長為歐亞東部世界的一個強國,因此中原史書稱其“強盛不受制”。
公元6世紀下半葉,隋帝國再次完成統一,高句麗問題也日漸被提上議事日程。
高句麗王高元上表稱“遼東糞土臣元”,隋文帝罷兵。隋煬帝時期,高句麗王高元不遵籓禮,隋煬帝決定征討高句麗,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導致國內大亂,身死國滅。
後繼崛起的唐帝國,在唐軍一系列的打擊之下,公元668年春夏,各路唐軍會師,推進至鴨綠柵。高麗發兵抵抗,唐軍奮勇出擊,大敗高句麗軍,唐軍進至平壤城下,圍平壤月餘,高句麗王高藏投降。
唐平高句麗後,分其境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並於平壤設安東都護府以統轄其地。高句麗第27代國王高藏被唐朝俘虜,高句麗貴族及大部分富戶與數十萬百姓被遷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國各民族中。另有部分留在遼東,成為渤海國的臣民,而其餘小部分融入突厥及新羅。自此,高句麗國家不再存在於世。
綜合來看,高句麗是一個強韌的國家,屢屢與中原抗衡,最終覆亡仍然是由於外部的摧毀。自漢末至唐初,高句麗共存在了705年,先後以桓仁、集安、平壤三地為都,所以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在現今中朝兩國境內都有分佈。
那麼,高麗又是“誰”?
在南北朝時代的正史中,“高句麗”就開始被寫作“高麗”,在南朝,《南齊書》最先如此稱呼,而北朝可能更早,至晚《北齊書》已經將“高麗”作為“高句麗”的稱呼了。至於原因,學術界目前仍有分歧。
高麗:兩面三刀被滅除國
高句麗滅亡之後,半島南端小國新羅透過戰爭以及外交手段,逐步統一了朝鮮半島中南部廣大地區,這之後的新羅被稱為“統一新羅”(朝鮮史學界不承認它是統一國家,故稱之為“後期新羅”)。經過兩個世紀之後,統一新羅衰落,內部掀起反叛勢力,其中有兩股最終做大:一股是900年在原百濟地區興起的甄萱,建立的政權被稱為“後百濟國”;另外一股是899年在原高句麗一帶興起的“後高句麗國”(又叫泰封國、摩震國),後來為了凝聚力量、反叛新羅。“後高句麗”首領王建在918年改定國號為“高麗”。三方混戰,最終高麗統一半島,“高麗”又成為這個統一的新國家的國號。王建所建立的這個高麗,定都開京(今朝韓邊境附近的開城),又稱王氏高麗,之前的高句麗則又被稱為“高氏高麗”。
這個高麗完全繼承了新羅的全部國土,並向北有所伸張,重要的是,它持續統治朝鮮半島近500年,直到公元1392年李成桂建立朝鮮王朝取而代之。高氏高麗存續時間相當於漢末至唐初,王氏高麗存續時間則相當於五代至明初。
公元1377年,高麗第32任君主王禑在李仁任的輔佐下,接受北元冊封為高麗國王,公元1385年又接受明朝冊封為高麗國王,恢復了對元朝(北元)的宗藩關係,同時也繼續嚮明朝進貢,展開兩端外交。公元1388年,明朝與高麗發生鐵嶺衛爭端,王禑及其重臣崔瑩決定出兵北伐明朝遼東,李成桂作為主帥,行軍至鴨綠江中威化島時李成桂抗命回師,攻入開京,逼退王禑。公元1392年四月高麗忠臣鄭夢周被殺,同年李成桂被推戴即位,但高麗國號尚未立刻停用,直到公元1393年二月十五日才奉明太祖聖旨“除高麗國名,遵用朝鮮之號”。
兩個高麗,還是一個高麗?
兩個雖然都可以叫高麗,但在歷史研究中,準確來說應該分別稱“高句麗”、“高麗”。高句麗擁有廣袤的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高麗則以朝鮮半島中南部為統治區,二者重合區域極少。高句麗滅亡距離高麗建立,中間相隔250年。
王氏高麗被西方人先是譯作Corea,據說日本人在1910年吞併了大韓帝國之後動了手腳,改成Korea,好讓Japan能排在前面。Korea譯自高麗,而“朝鮮”的英文譯名則是Chosun,現在韓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朝鮮日報》英譯名就是Chosun Ilbo,而不是Korea Daily。可見,Korea對應“高麗”,“高麗”則是“高句麗”的簡稱,所以全世界對朝鮮、韓國的稱呼歸根到底都來自“高句麗”。
“高句麗歷史問題”一直是一個很敏感的問題
高句麗一直以來被朝鮮和韓國視為其“國史”的重要內容,在他們的古代史體系傳統觀點中,高句麗與百濟、新羅是“三國時代”,是國史的重要歷史階段和組成部分。對於所謂高句麗歸屬問題,中國學術界將高句麗視為東北地方民族政權的歷史定位,在韓國看來,這無異於“歪曲歷史”、“搶奪歷史”。因此,“高句麗歷史問題”成為一個極其敏感的問題。
以往,韓國古代史學界偏重新羅、百濟、伽耶史,而忽視高句麗史,為改變這種現狀,韓國在2004年成立了“高句麗研究財團”(2006年整合成為新的“東北亞歷史財團”),投入大量財力、人力進行包括高句麗史在內的研究專案,這改變了韓國古代史的研究格局。
2012年中國集安市出土一方高句麗時期的石碑,取名為“集安高句麗碑”,它與集安的“好太王碑”、韓國中原郡出土的“中原高句麗碑”並稱高句麗三大碑。高句麗史作為中古東亞史的重要內容,既是中國邊疆史的重要部分,也是朝韓國史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