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鮮為人知的寧夏人文,講述你不熟悉的寧夏曆史,我是阿威!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寧夏風情!
《大銀川傳奇》
小城故事多,但聽我唱和。
唏噓嘆往昔,千秋已蹉跎。
阿威在上集文章《寧夏人文之明朝那點事51,永寧縣是盛產名將之地?從地名就能看出》中,寫了永寧一些地名的來歷和故事。其中有一些地名還沒有看出來,這篇就著重介紹一個有名的,非常具有特色的地名:納家戶。
提起納家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納家戶清真寺,這是西北地區非常著名的一個清真寺。這是一座傳統的中古式建築寺院。位於永寧縣城邊上109國道的西邊,跨漢延渠不遠的地方。但是,這篇的重點不是它,而是納家戶。
有關納家戶的來歷,在詞條上是這樣介紹的:
寧夏的納姓來自於元代著名回回政治家賽典赤·瞻思丁的兒子 納速拉丁,他曾擔任過陝西平章政事。據《陝西通志》 記載,納速拉丁的“子孫眾多,分為納、速、拉、丁四種姓,居留各省。故寧夏有納家戶,長安有拉家村。今寧夏納氏最盛”。
在納家戶清真寺懸掛的匾額中,也有這樣一條:“納速拉丁之子孫題 吾家棄秦移居西夏 吾寺起建於明嘉靖三年。”所以,現在很多人都認為,納姓祖先是明朝時候從陝西遷徙過來,然後在如今的納家戶村安家的。
其實不然,納姓祖先的一支,早在元朝時候就已經來到了寧夏。在《甘寧青史略》裡寫到:“納氏是納速拉丁的後裔,於元代遷居寧夏”。為什麼會遷居寧夏?因為蒙元滅西夏的時候,幾乎屠盡境內的西夏居民。等到蒙元天下大定,元世祖下令“探馬赤軍隨地入社,與編民等。”為了響應元朝廷的號召,下馬屯田,開荒種田。
“探馬 赤軍”,即一種駐軍屯牧的組織,在西北一帶駐紮 下來。當時戰爭和農耕是元朝境內很重要的社會 活動,元朝政府需要大批的人力從事這類事宜。由於寧夏一帶是元朝的一個很重要的屯墾區,它直接護衛著蒙古大草原,所以有大批“探馬赤軍”在寧夏駐防,他們一概被叫作“回回”人。
《元史》中曾 記載,至元八年九月,元世祖忽必烈曾“籤西夏回 回軍”。
至元十年(1273),元世祖又下令“探馬赤 軍,隨地入社,與編民等”。於是,這些駐防在寧夏的東來穆斯林人就逐漸融合到當地原有居民之中了,他們慢慢地與周圍的原有居民通婚,定居生活,繁衍子孫。
“納速耳丁,先世回紇,居寧夏,仕元至廉訪使”,從志書上介紹的這個元朝時候寧夏官員的名字也可以看出來,那時候寧夏已經有納氏祖先居住了!那時候離納速拉丁給子孫分姓後的納氏,遷居寧夏的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還早兩百多年。
【有一個問題不要被混淆了,納速拉丁,納速耳丁,納速剌丁等不是兄弟關係,只是代表他們是一個氏族。在納速拉丁分姓之前,很多回回人的姓氏後面都帶一個丁字,義為宗教信仰。】
元朝時候的這些納氏祖先居住在哪裡?並不是在如今的納家戶,而是在銀川郊區紅花鄉北塔村,這個在寧夏沙灘沙灘拱北(應稱為“先賢陵園”)回民墓葬的一塊石碑上可以佐證。從碑文上可以看到,墓主人是納速剌丁的第六子。
那問題又來了,什麼時候搬遷到如今的永寧納家戶的呢!這就回到現在納家戶清真寺的那塊匾額上所寫的那樣來了:“納速拉丁之子孫題 吾家棄秦移居西夏 吾寺起建於明嘉靖三年。”
大明洪武五年,明太祖北征失利,“遂盡徙民眾與關中”,包括納氏在內的寧夏鎮居民都被內遷到關中。在後來洪武九年的回遷行動中,陸續有回回人以“歸附士達” 的身份被明朝政府安置在靈州及固原各州縣,從而在寧夏地區形成了許多回族聚居的小區。這些回族人辛勤勞動,耕耘寧夏平原,世代相襲。
於是在寧夏大地上,一處處回族人居住的村落興盛起來,回族人街坊內的人口也逐漸繁盛。一種回回人特有的“大分散,小集中”的地域特點開始顯露出來。
嘉靖初年,分姓後的納氏也開始回遷戍邊寧夏,過了仁存渡,就在楊和堡的對面落戶安家。並且嘉靖三年,在村子裡建起了清真寺!其實,納氏宗族回到寧夏後的艱苦創業史,也折射出納家戶的深厚民族文化傳統。
至於納家戶清真寺,不是在嘉靖三年建成的,而只是開始建,歷經幾代納家子弟們的逐年建造,才有瞭如今的宏偉和特色。
時光如梭,有關納家戶的老歷史,也湮沒在歷史長河中,孰對孰錯,就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說得清楚的了。這個村子也靜靜地坐落在漢延渠邊,訴述著他五百年來的風風雨雨故事,只是,有誰去聽呢?
更多銀川明朝那點事,請關注威記!
下集更精彩,敬請關注明朝銀川那些事之53!
這裡是銀川!發現銀川之美,感受銀川之美!
我是阿威,用溫暖的文字,翻起塵封的記憶,記錄銀川的人文歷史!謝謝閱讀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