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7月,湘軍如願以償,攻克了天京,為清朝續命數十年。天京陷落,並不意味著太平天國就滅亡,長江南北兩岸的太平軍還有數十萬人,李世賢、汪海洋、賴文光、範汝增、譚體元、任化邦、張宗禹、邱遠才、韓奇峰等將領,依然堅持抗清戰,並取得不少勝利。
高樓寨之戰,八旗馬隊7000餘人陣亡,僧格林沁被打死。灞橋之戰,湘軍傷亡萬餘人,陝西巡撫劉蓉辭職回家。尹隆河之戰,劉銘傳部損失慘重,悍將鮑超被迫解散“霆軍”。本文主角,悍將韓奇峰,天京陷落後繼續抗清,在灞橋伏擊湘軍,後退隱山林養老,享年七十多歲,也是人生贏家。
韓奇峰,安徽渦陽人,綽號“小閻王”,是太平軍一位悍將。渦陽,晚清“捻軍”的發源地,名將如雲,韓奇峰便是其一。“捻軍”,後來隸屬太平天國,聽從天王洪秀全的調遣與冊封,也算是太平軍的成員。張樂行、任化邦、張宗禹、李允、韓奇峰等,都接受冊封。
早年韓奇峰家境富裕,衣食無憂,他追隨叔叔張樂行販賣鹽、糧食,日子過得非常滋潤。起初,韓奇峰姓“張”,後寄養在韓家莊,故而改為“韓”姓,但他跟張樂行關係非常好。販賣食鹽,利潤很高,但清朝不能容忍他們分割“蛋糕”。
為了捍衛自己的利益,張樂行、韓奇峰等發動起義,縱橫兩淮,響應太平天國運動,成為清朝的勁敵。1855年,張樂行被推選為“大漢明王”,韓奇峰成為藍旗旗主,獨當一面。
“捻軍”縱橫兩淮地區,清朝派遣袁甲三率兵圍剿,張樂行、韓奇峰多次設下埋伏,擊敗袁甲三,實力不斷壯大。1857年,張樂行以韓奇峰為先鋒大將,率兵從渦陽一路南下,突破清軍層層封鎖,與李秀成軍團匯合,然後攻取六安、霍邱縣城,正式接受太平天國調遣。
1863年,因叛徒出賣,張樂行戰敗被俘虜,與妻子、兒子一起被凌遲處死。交戰中,藍旗部將將士叛變,韓奇峰遭受清朝、叛軍夾擊,血戰突圍。此後,韓奇峰、張宗禹繼續轉戰兩淮,伺機東山再起,為叔叔張樂行報仇雪恨。
1864年12月,陳得才20萬大軍在湖北慘敗,遵王賴文光突圍而出,張宗禹、韓奇峰派兵接應。接著,賴文光、任化邦、張宗禹、李允、韓奇峰等一起商議大事,堅持在兩淮抗清,繼續打著太平軍旗幟作戰,試圖中興太平天國。
兩支部隊匯合後,進行了改組,增加騎兵數量,減少步兵比重,從而提高了太平軍的機動性。1865年5月,賴文光、任化邦、張宗禹、韓奇峰迎來了一次高光時刻。任化邦、韓奇峰擅長指揮騎兵,他們引誘僧格林沁追擊,八旗馬隊衝到高樓寨後,張宗禹、賴文光等伏兵殺出。
連續追擊之下,八旗馬隊疲憊不堪,又遭遇突然襲擊,不由亂了陣腳。僧格林沁畢竟是名將,他沒有慌亂,而是聚集潰兵,退守到樹林中,然後構築起防禦工事。可惜,他已經沒有突圍的機會了,因為張宗禹、韓奇峰等人持續出兵攻擊,八旗馬隊沒有堅守的勇氣,不顧主帥命令,各自逃命。
局勢一片混亂,僧格林沁也只好血戰突圍,但已經身受重傷,墜馬後逃入麥田中避難,結果被小兵打死。此戰,八旗馬隊全軍覆沒,滿蒙勳貴沒有可用之人,慈禧只好授予曾國藩、李鴻章大權,讓他們率兵北上,挽救局勢。
曾國藩北上督師後,便採取“河防戰術”,利用運河、黃河、賈魯河等圍堵太平軍,還下令各地修築“寨堡”,進行堅壁清野。曾國藩知道,新組建太平軍,或者說“新捻軍”,他們騎兵數量多,機動性強,正面決戰不現實。但是,張宗禹等人沒有固定基地,打不起持久戰、消耗戰。
“河防戰術”下,湘軍步步為營,太平軍卻沒有糧食補給,日子很不好過。為了求得生存,賴文光決定分兵行動,以緩解壓力。其中,賴文光、任化邦率軍南下兩湖,並伺機進入四川;張宗禹、韓奇峰等率軍進入關中,聯合西北起義軍。
分兵諸侯,張宗禹、韓奇峰火速進兵,攻入陝西。此時,陝西巡撫劉蓉正在率軍圍剿西北起義軍,聽聞張宗禹、韓奇峰殺來,便從甘肅返回。張宗禹、韓奇峰採取“疲敵”戰術,跟劉蓉在陝西兜圈子,將湘軍拖垮。
以步兵為主的湘軍,持續跟蹤追擊下,早已疲憊不堪。當劉蓉抵達西安郊外的灞橋時,張宗禹、韓奇峰不再撤退,他們事先已經設下埋伏,就等著湘軍進入“口袋”裡,然後將其圍殲。1867年1月,灞橋之戰,湘軍陣亡4千餘人,另有6千多人投降,劉蓉僅帶數百人逃進西安。
灞橋之戰後,張宗禹、韓奇峰因缺乏攻城工具,無法奪取西安。此時,他們又聽聞賴文光、任化邦在山東戰敗,便率軍返回,準備救援隊友。張宗禹、韓奇峰孤軍奮戰,最終在徒駭河戰敗,所有人全部潰散。張宗禹突圍而出,去一個海島上養老;韓奇峰則隱姓埋名,隱居河北黃驊市,七十多歲才去世。
參考書目:《太平天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