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界中對張仲景有這樣一句評價: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作為中醫界的大腕,仲聖對中醫的貢獻大概相當於牛頓愛因斯坦加一塊對於物理學的價值。
關於張仲景的故事,我們瞭解的並不在少數。除了對故事本身的內容感興趣外,筆者每次都會想起先師那令人難望其項背的努力還有他超越時代的孤獨,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去比擬的。
在眾人眼中,張仲景真正留給我們的財富不僅僅是一本《傷寒雜病論》。這是中國傳統醫學著作之一,是中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
除此之外,張仲景留下最重要的東西就是辯證論治。怎麼用經方?怎麼用經方進行加減?在這個基礎上,人們慢慢變得不再拘束與經方。該說不該說的,著實得好好學習一番。
本以為張仲景的地位會一直這樣持續下去,誰曾想隨著時代的發展,張仲景慢慢得到了人們的質疑。有說他不存在的,還有說他醫學水平不高的,其中就包括“藥王”孫思邈。
作為唐朝醫術的集大成者,孫思邈顯然是有著屬於自己的“兩把刷子”。特別是由孫思邈編寫的《千金方》,成為了當代中醫界的重要教材和依據,有著很強烈的指導意義。
當然,孫思邈並不是質疑張仲景的身世,也不是質疑他的醫術水平,只是因為他發明了一種名叫“五石散”的藥。這種藥不是救活了很多人嗎?為什麼孫思邈要堅決要抵制?
藥物五石散
五石散從出現的那一刻起,只是為了給傷寒病人增益。張仲景透過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等五種石藥成分合成一種中藥散劑,複雜繁瑣的製造流程,讓許多想要獲得的人有心無力。
很多人可能會好奇,傷寒病難道還需要這樣去醫治?生產力不發達的年代,只要人們得了傷寒病,就意味著死亡。雖然傷寒病不是主因,但它會引發體內多種傳染病,比如痢疾。
這種藥很早的時候就出現過,只不過是在張仲景的調劑下,人們發現了它的功效不一般,東漢時期救活了很多人。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發現了五石散的另一個功效——迷惑神經。
道教文化的盛行,許多人開始沉迷於修煉仙丹之中。透過不同計量調配,試圖達到長生不老的效果。情緒亢奮、身體燥熱、迷惑人心,但從專業角度出發,這叫慢性中毒。
當時人們對五石散的瞭解十分有限,許多人以為這就是神丹妙藥,開始大量地購買。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需要的人越來越多,導致了五石散的價格飛漲,後來更是成了身份的象徵。
許多民間野史中還記載著這樣的故事:魏晉南北朝時期五石散成為時尚風,所有道士們爭相服用。神明開朗、體力增強、白嫩細緻,一直到唐朝時期,幾百年來從未中斷過。
作為藥王必須要整點不一樣的活兒,所有人都在追逐五石散的時候,孫思邈開始了對五石散的研究。在他看來,是藥三分毒,五石散的副作用只不過是還未發現罷了。
抵制五石散
孫思邈拿出了全部家當,買了一定數量的五石散。除了精神愉悅外,他發現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控制不了自己,時常想攻擊他人。同時整個人體重直線下降,這難道和服用五石散有關?
經過深入的實驗對比,孫思邈發現了不同劑量的五石散功效完全不同。它可以讓人們的疾病好轉或康復,但這種精神上的快感讓很多人難以拒絕,後者必然會成為眾多人的選擇。
緊接著孫思邈開始聯絡民間的醫藥學家,希望他們可以同自己聯合起來,共同抵制這種藥物的出現。但幾百年來一直風靡在人家,僅僅靠這點努力想要取代五石散,是遠遠不夠的。
許多人為了獲利,並沒有將這種配方流傳下來,孫思邈開始到處找這些配方焚燒。到了唐代中期的時候,這種藥物基本上很少出現,末期的時候五石散也徹底絕跡。
這也正是當代許多人好奇的地方,張仲景創造的五石散功效如此突出,為什麼現在許多醫學家們不再使用?因為孫思邈的出現,五石散遭到了強烈抵制,最終只能失傳。
作為旁觀者,我們並不能因此否認張仲景的能力,因為他的初衷是好的,並沒有害人之心。只不過是偶然間,人們發現了五石散的另一個功效,但給人們身體帶來的傷害值得權衡。
看著這麼多人因為追求一些不切實際的東西而死去,自己的內心顯然是不願意看到這種局面的發生。這種情況下,醫者孫思邈再次踐行了作為醫者的初衷——堅決抵制五石散。
寫在最後
無論是張仲景還是孫思邈,他們都將古代醫者的醫德展現到淋漓盡致。從理論到實踐,再由實踐經驗中提煉出新的醫藥學研究成果,所有的目的只有一個:減輕疾病帶給世人的痛苦。
在溯古君看來,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如今的社會物慾橫流,這對當代醫者們來講是極大的挑戰。希望人們可以保持初心,整個世界也會因此而美好。
我是溯古君,感謝您閱讀。如果您也對文化感興趣,不妨為我留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