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然而,生命中總有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時光,永遠閃光,永遠令人難忘。
今天,菸灰缸給大家帶來一本溫暖的散文集《願時光能緩,故人不散》,這是作者肖復興老師在古稀之年寫的一本回憶錄。
這本書凝結了作者大半生的記憶,兒時的四合院,昔日的北京風情,北大荒的借書奇遇,還有那些似水的年華。
這些往日的篇章為我們再現了作者一生走過的路。字裡行間充盈著對故土鄉情的深深眷戀,也讓我們看到了歷經歲月沉澱而愈發醇厚的人間真情。
雖年華逝去,但歲月結晶。那些溫情的時光依舊在,這是一種潤澤生命的韻味。作者對人生的思考與改觀,也閃耀著世間真善美的光芒。
接下來,菸灰缸就帶大家一起走入作家肖復興的回憶裡,一起感受人生中細碎的美好。
母愛,是人生最初的滋養
作者在書中這樣寫道:“世上有一部永遠寫不完的書,那便是母親。”
肖復興五歲時,親生母親便因病逝世。隨後父親再婚,從記事起就跟著繼母一起生活了。
繼母是一位極好的母親,繼母的出現讓肖復興失去的母愛得以延續,也給了他生命最初的愛與溫暖。
小時候因為調皮,作者被一輛腳踏車撞倒而昏迷過去,是母親揹著他一路跑到了醫院,一直悉心照料他。
而母親嫁過來沒幾年,父親也因病去世。母親一下子成了全家的頂樑柱,一個人做著好幾份活,幫別人家看孩子、彈棉花,拼命掙錢供作者和弟弟上學。
後來作者時常感嘆:“每當望著媽媽滿身、滿臉、滿頭的棉花毛,就算是親孃又如何呢?”
繼母用自己天然的愛保護著作者,盡力讓他在溫暖的環境里長大,對他的愛從來不遜色於任何人,甚至更多。
菸灰缸覺得,母愛對孩子來說是人性最初的滋養,會讓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擁有健康的心理,成為一個有安全感、自信、心裡充滿愛的人。
胡適四歲時父親因病過世,23的母親馮順弟硬著頭皮挑起家庭重擔,還會經常被哥嫂們欺負,但她從不埋怨,總是寬以待人。
胡適從小跟著母親長大,不僅在學術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在為人處事上也做到了不盲從、不虛榮,行而有義、寬厚待人。這功勞都來自於母親對他深深的愛與栽培。
正如胡適自己所說:“如果我擁有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能體諒和寬恕別人,我都要感謝我的母親。”
菸灰缸覺得,母親對孩子的愛就是一種守望,一種護佑。那些被母親愛著的孩子,會帶著滿滿的安全感奔赴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正直且勇敢。
擁有童趣的人生是美好的
張愛玲曾說:“有機會躲到童年的回憶裡去,是愉快的。童年,是我們溫存回憶的月光寶盒。”
作者的童年,雖然物質匱乏,但是內心卻很富足,他們很容易滿足,也很容易開心和快樂。
小時候,作者和他的小夥伴們最常玩的遊戲就是爬房頂,在房頂跑來跑去,直到房子裡的主人站在院子裡大聲責罵才會消停。
尤其到了國慶節的傍晚,廣場會放煙花,孩子們吃過晚飯便早早爬到房頂,只為了佔據有利位置看煙花綻放,那一天的房頂就是孩子們的天地。
漸漸的,那些鋪滿魚鱗瓦的灰色房頂,成了孩子們百去不厭、流連忘返的樂園。
在菸灰缸看來,幸福的童年都珍貴而難忘,我們會擁有很多樂趣,內心單純而乾淨,因為那是一段自由且快樂的時光。
國民大師魯迅先生,雖然在作品裡始終保持著嚴肅的口吻,但是他的童年卻也充滿了無盡的樂趣。
在百草園裡聽蟬長鳴,看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還有輕捷的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
這些不同尋常的小事讓魯迅的童年過得有滋有味。長大後再回想起那些彌足珍貴的兒時歡樂,半生漂泊的魯迅先生在內心也有了一份篤定與溫暖。
童年的快樂時光雖然短暫,但是隻要童心未泯,看世間萬物都是充滿樂趣的。童心在,簡單就在,快樂也在。
菸灰缸覺得,童年是我們前半身的寫照,也是我們一生的起點和終點。我們在童趣里長大,也在童趣裡返璞歸真。
閱讀,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有一句話說:“不讀書的人只活一次,而讀書的人可以經歷成千上萬種人生。”
作者關於讀書的記憶從童年就開始了。童年的第一本書是他花了一角七分錢買的,名字叫做《少年文藝》。
這本書沒有複雜的情節,沒有晦澀的文字,卻成了肖復興進入文學領域的第一本啟蒙之書。
後來,他無不感慨地回憶道,少年時的閱讀情懷,有著一種滋潤心靈的作用,它會幫我們打下人生的基礎,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一生。
長大後的他也在書籍的薰陶下成為了一名作家。曾經讀過的那些書,都以另一種形式流淌在自己的筆下。
如今,作者已到了古稀之年,出版書籍已有50餘種。閱讀不僅豐富了他的內心,也讓他在紛雜的世界裡尋得一絲寧靜與淡然。
菸灰缸認為,讀書就像航船,載著我們不斷向前,開拓著我們的生命之旅,讓我們找到人生的出路,也讓我們的平淡歲月不再沉悶。
梁實秋老先生認為,讀書是件大事。先生在幼年時就已經對書產生了極強的慾望。
他小時候跟著私塾老師讀《三字經》、《千字文》,小時候的滋養,讓他長大後也以閱讀作為最簡單的性情修養方法。
菸灰缸覺得,人生到了一個境界,讀書不再是為了應付外界需求,而是為了淨化自己的內心,讓自己成為一個慈悲且充滿智慧的人。
讀書也是一種修行,不是為別人而讀,更不是為功名利祿而讀,讀書人的品性,只在於自己內心對知識的探索。
遠行,是一條通往內心的道路
人們常說,遠行是少年和世界交手的第一場仗,是人格獨立的第一步。
菸灰缸覺得,遠行不僅能夠增長我們的見識,而且也會讓我們的人生半徑像水一樣蔓延的更寬更遠。
作者年輕時曾去過很多地方,每到一個陌生的國家,都會買一張當地的明信片寄回家。
他覺得明信片可以喚起很多回憶,每次看到那些明信片,就像是回頭看到了自己曾經走過的足跡,每一個去過的地方都清晰如昨日。
還有那些異國他鄉的風土人情,雖然早已成了泛黃的老照片,但是經過歲月的沉澱,已經成為作者生命裡的一部分。
菸灰缸認為,年輕時候的漂泊就是一場後天的混血。我們的每一次遠行,就是在思維中注入一次異地的血,讓我們的生命更精彩。
所以,人生路上的每一次遠行都是非常難得的體驗,都會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更加開闊,內心變得更加廣博。
當代作家慶山,除了專職寫作之外,旅行也是她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她透過旅行不斷拓寬自己生命的邊界,那些看過的風景都成為了她的寫作靈感。
2004年,她隻身一人前往墨脫,歸來時寫下了長篇小說《蓮花》;2016年從藏地旅行結束,又寫了散文小說集《月童渡河》。
在慶山看來,旅行是一條通往內心的道路,每一次旅行都能夠讓她感受到生命中更深邃的一面。
菸灰缸覺得,遠行可以讓我們保持觀察與覺知,由外界萬物提供的體驗潛入內心,進而更好地去感受內心,關照內心。
熱愛美食的人,一定也熱愛生活
有句話說:吃的不講究,活得也將就。因為對食物的態度,往往也是對待生活的態度。
作者覺得對食物應該懷有一種敬意,因為每一種食物裡都藏著煙火人生,每一種食物都是我們認真生活的痕跡。
肖老師很喜歡吃苦瓜,因為苦瓜的皮是綠的,裡面的瓤和籽卻格外的紅。而到了秋天,苦瓜經秋風一吹,裡面的瓤和籽紅得像燃燒的日落。
這落日是作者所喜愛的,而生活也應該如那火紅的夕陽一般,熱鬧而絢爛。
菸灰缸認為,每一種食物裡都有熱愛的成分,那是我們對生活的態度,也是我們對人生意義的解讀。
香港著名美食家蔡瀾也說:“人生的意義就在於吃吃喝喝,從各種食物裡才能體味到生活的樂趣。”
作為一名高階吃貨,蔡瀾先生走訪世界各地去品味美食美酒,也會自己研究美食,烹煮煎炸,樣樣在行。
每到一個地方,蔡瀾先生都會先去菜市場逛一逛,除了挑選不同的食材,也會主動了解當地人們的一些食物的做法。
關於做飯也有他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簡單的炒飯也有很大的學問,再高階的食材搭配,也不能忘記炒菜最基本的蛋液和豬油。
這不僅僅是對食物的精心搭配和鑽研,更是一種對平凡生活的感悟。只有認真生活的人,才會懂得美食對一個人內心的慰藉。
菸灰缸覺得,食物裡有人間百味,那是我們對平凡生活的熱忱;只要我們心裡有嚮往,就能在食物中體會到最真切的生活,便能認真過好每一天!
書中結尾寫道:“如果真的有什麼事情叫作無愧無悔的話,就是童年有歡快的遊戲,青春有漂泊的經歷,老年有難忘的回憶。”
或許,人生的意義便來自於此吧。我們可以從每一件小事裡去窺見生活的美好,從一段遠行的經歷中發現自己的謙卑與渺小。
在人生這趟旅途中,我們不斷得到又不斷失去,兜兜轉轉卻也無法圓滿,最終才懂得,人生本就是一場遺憾。
所以,童年的時光雖短暫,也給了我們獨一無二的樂趣;長大後的生活雖然艱辛,也讓我們貧瘠的心靈變得富有和堅強。
而當逝去的日子成為永恆時,那些閃著光芒的回憶便也成了我們生活裡的指明燈,讓我們不再迷茫和無助。而我們也終將心懷溫暖,邁向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