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現在很多為人父母的年輕人忙於工作,通常都是把娃交給長輩或者請保姆照顧。很多寶寶也就順其自然地跟著姥姥爺或者爺爺奶奶睡,這是普遍現象。兒童教育家小巫曾經說過:誰陪孩子睡,孩子就是誰的。可以理解為孩子從小跟著誰安全感和依賴感來自於誰,陪寶寶睡覺不是小事,關係到親子關係和寶寶的性格。
央視曾經的主持人王小騫在一次節目中就曾提到給女兒找保姆是一個失誤,女兒出生后王小騫請了一個口碑好的專業保姆,因為自己忙於工作,保姆承擔起照顧女兒的所有,睡覺也是保姆帶,王小騫甚至錯覺自己進兒童房就打擾寶寶和保姆。
女兒四個月的時候明顯和爸爸媽媽不親抱她甚至會牴觸,卻黏著保姆。請教育兒專家后王小騫才得知,誰照顧寶寶多,寶寶就和誰親。
01、嬰兒眼中,照顧他的人就是媽媽
奧地利一位叫康拉德的生物學家曾做過一個小鴨子的實驗,一組鴨由人工孵化一組由母鴨孵化,結果發現:在危險到來時,由母鴨孵化的小鴨子第一時間躲在鴨媽媽身後,而人工孵化的小鴨子躲在實驗人員的身後。這個實驗叫“印記效應”,小鴨子會對第一個照顧它的物件產生依賴和信任。
同樣的道理,嬰兒也會對照顧他的人產生依戀和信任。所以在嬰兒眼中,誰照顧他誰就是媽媽
02、父母不陪睡,情感有隔閡
兒童心理學家鮑爾比曾說:父母錯過孩子2歲半之前建議依戀期,以後再好的撫養都難以拉近親子關係。
孩子將是什麼性格,除了管教方式和習慣,他接觸的人和環境也至關重要。孩子在建立依戀期的時間很短,錯過了就會遺憾。從小被長輩或者保姆帶大的孩子,不跟父母睡缺少對父母的依賴,溝通也會容易有問題,感情上有隔閡,孩子性格也容易內向。
其實不跟父母睡的寶寶心裡也不好受,出生之前在母體十個月,對媽媽的心跳、氣味、聲音都很熟悉也很依賴,和媽媽有著本能的親近。出生後媽媽陪著睡覺,母體裡的這種依賴和安全感一直存在,在這種安全感下成長的孩子快樂自信,性格也會健全。
演員章齡之在一次心理測試中,被問到在心目中最不捨得離開的人,她並沒有選擇父母,而是外婆。她講到,自己1歲時就開始由外婆照顧,爸爸媽媽去了日本。直到成年了遇到難過的事,首先想到的就是外婆,和外婆在一起會舒服很多。章齡之說她和父母之間就沒有那麼親近,都要保持1米距離。
沒有陪娃睡的爸爸媽媽並不是不愛娃,只是因為工作關係沒時間,忽視了陪睡帶來的後果。沒有爸爸媽媽陪睡,孩子心理的缺失導致親子關係疏遠。
03、能陪孩子睡就不要放手
央視主持人月亮姐姐也分享過,有了孩子後她都是親力親為,晚上餵奶陪睡,孩子安寧睡得踏實,自己也很幸福。因為從小和父母親近,孩子內心不缺乏安全感,有很強的抗壓能力。即使以後到了青春期,因為某些事孩子不開心,或者被父母訓斥之後,只要父母的一個擁抱就會緩解。
李玫瑾教授說過:懷胎十月不如養娃十個月,她分享自己女兒生完寶寶後,她只照顧女兒不負責照顧孩子而讓女兒親自照顧寶寶。這樣沒幾天,女兒就熟知孩子的一切習性,在他人看來,孩子每次都哭都沒什麼區別。而在媽媽眼中,孩子的每一次哭都有不同需求,她能第一時間知道是餓了、渴了、還是尿了拉了。
這種心有靈犀的感情,只有日復一日照顧中才能建立,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對媽媽建立了依戀和信任。
育兒專家張思萊也曾指出:父母陪嬰幼兒睡很有必要,使親子關係更親密,陪睡可以同房不同床的方式。讓寶寶在父母身邊方便照顧,寶寶有安全感,同時讓他有自己的小床可以培養獨立的能力。
到了一定年齡就可以和孩子分開房間睡,有的幼兒到了三四歲就可以自己獨立睡,有的要晚兩年,這需要父母觀察孩子的適應情況。
如果確實因為工作關係沒有辦法實現和孩子同睡,需要老人帶,最好固定好照顧人,不要來回更換以免帶給孩子不穩定因素。孩子是父母的責任,即使沒有時間也需要儘可能多陪伴,多和孩子溝通多給予關懷,保證親子關係。
結語:
在孩子依戀期父母多陪伴、溝通、多互動,父母的關愛和他對父母的依戀就會印在心裡,有助於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也為日後管教孩子打下基礎。抓住依戀期,父母親自陪睡,給孩子安全感,建立他對父母的依戀關係,讓他感受溫暖,這種安全感帶來的自信和從容將伴隨孩子一生。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