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倒流到天津衛建城初期。有人聚居,就得吃菜吃肉,於是出現了菜市。一開始城裡有五集,到明弘治六年(1493),城外又開設了五集一市。“集”是臨時場地;“市”是常設。常設的就是“安西市”。天津城西門明代叫做安西門。此後,南門外太平莊、北門外大關兩地,也逐漸形成魚、菜、肉零售市場。又有了兩個批發菜市場,一處在營口道稍南處,另一處在東門外河邊。
1860年以後,英美法在天津強佔租界。現吉林路南頭有一處法國市場,供給英、法租界內士兵的蔬菜、肉食、禽卵、野味。後逐漸變化出現法國菜市、英國菜市、意國菜市。50年代,這幾處菜市場經過改造,成了為勞動人民服務的大沽路、長春道、光復道三個食品綜合市場。
第一個法國菜市,離海河不遠,蓋了三排罩棚,分別是肉棚、菜棚、雞鴨棚。後來這塊地方蓋起了法租界公議局大樓、修建了克雷蒙梭廣場(今承德道天津文化局大樓),另在二十四號路新建了一個菜市。這個新法國菜市貨品全,價錢貴,顧客多是中外富戶,都是由他們家裡的廚師、僕人採購。抗戰勝利後,法租界收回,二十四號路改為長春道,這個新法國菜市改稱長春道菜市。後又改為長春道副食商場,1984年改造為天津副食中心商場。
著名演員、周恩來總理的扮演者王鐵成,小時候對法國菜市印象頗深,他回憶說:“我母親是旗人,父親是天津人,我雖然在北京出生,在北京讀書,但小時候寒暑假都是在天津過的。那時候我們家在馬場道有一座三層小樓。在長春道,挨著法國菜市對面,有一個華美豐汽車材料行,那是我父親的買賣,養活我們全家就靠這個了……,天津是我跑得最勤的地方。”
英國菜市始於1932年,位於海大道(今大沽路),門口有英國巡捕站崗,一般老百姓不能進去。1972年,大沽路副食品商場改建,地面全部為水磨石地,有兩層頂棚,頂棚間設有四個大型排風裝置,商場四周牆上裝有九十多塊新式輻射板取暖裝置,能使場內冬季保持均勻的溫度。
寬敞明亮的商場裡,設有蔬菜、調料、糖果、菸酒、糕點、南味、水產、禽卵、肉食、海味、醬菜、素貨、乾鮮果、雜品等十四個專業櫃組。水果櫃檯上設有水池,供顧客沖洗水果;禽卵櫃的白瓷磚檯面放上屠過的雞鴨,雞鴨身上的血水可以順著檯面稍低處流向與櫃檯相通的地下管道。
商場採購人員到北京、上海、江蘇、廣東、浙江、福建等地購進了許多土、特產品,如太倉肉茸、平望辣子油、上海醉麩、什色面、無錫腐乳、廣州沙茶醬、廈門果脯、福建米粉幹、鎮江黑白芝麻醬,以及北京、上海、南京的鐵盒奶糖、辣味肉製品等共三百多種。那個年代,進去轉一圈,老百姓會覺得什麼都買不起,絕對可以說是高消費場所,能去這樣的副食商場消費的都是有錢人。